![周家大院外景](/img/3/a0e/nBnauM3XwUDM2MDNxgDM0MDN0MTMyIjM5cTMwADMwAjMxAzL4A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其後裔人才輩出,如:周崇傅(1830-1892)字少白,號子岩,清零陵人(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乾岩頭村)。有文武才。同治元年(1862)舉京兆鄉試,觀政兵部。七年(1868)成進士,入翰林,散館授編修。光緒元年(1875)改官中書,鏇以軍咨酒隨左宗棠進軍天山南北,收復新疆。其間,他參與決策,督辦軍需,攻績卓著,賞戴孔雀花翎,同都轉三品,權攝關內關外鎮迪、高平等處觀察使。光緒八年(1882)以後,又隨左宗棠到江蘇、浙江整飭鹽綱,處鹽場腥膻之地而兩袖清風,以廉潔為時人所稱。不久,乞歸永州,主講苹州書院。後起為喀什噶爾兵備道,轉署理鎮迪道兼按察使。
周希聖,字維學,號元汀,零陵縣進賢鄉(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乾岩頭村)人,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萬曆十七年(1589)中進士,授四川成都府華陽縣令。上任後,勤躬善政,愛民如子,被譽為“青天”。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上疏直言,觸怒皇帝,被貶為灌陽典史。被貶後,沒有因官小而荒廢事業,也沒有感到自卑。與巡按等公,歷時二年,修成《王文成公集》。爾後,他告假還鄉,閉門讀書。萬曆三十九年(1611),李廷機為相,周希聖被起用為太僕寺丞。次年,轉為尚書司丞。再次年升為光祿寺少卿,典試陝西,量才錄用,深得民心。萬曆四十五年,奉旨到江西迎接益王還朝,被子封為左通政。天啟元年(1621),改任南京大理寺卿。次年,遷南京刑部右侍郎,天啟五年,升南京戶部尚書。後因得罪權宦魏忠賢,被削職為民。
罷官回鄉後,潛心著作,主要有《退思堂集》、《懷柳賦》、《尋芝賦》、《湘南志》、《森閣詩稿》等。明思宗崇禎元年,魏忠賢罪行敗露被處死。周希聖以名德舊臣,原官起用。周此時無意仕途,堅辭不赴。崇禎八年(1635)十月,病卒於家,享年85歲。
根據史學界對周敦頤的出生地道縣樓田村的《濂溪故里周氏族譜》和浙江《諸暨豐江周氏宗譜》、《周氏破塘祖塋祭簿》、《越城周氏支譜、周氏一世公世系表》和何仙觀周姓的《周氏宗譜》記載的考證,魯迅是周敦頤31代孫,周恩來是32代孫,比魯迅小一輩,與何仙觀周姓同是周敦頤次子周燾之後裔。
周家大院典型地體現古代建築的“風水”思想:大院三面環山,前景開闊。周家大院古建築群時代跨度大,包括明、清、民國時期的建築樣式。大院平面呈北斗形狀分布,規模龐大,由六個院落組成,占地百餘畝,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其布局井然有序,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從整體上看,六座院落有分有合,渾然一體,既各自獨立成院,又相互和諧勾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