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在汕頭潮陽區關埠鎮下底村有座歷史遺址“提督府”,原稱“建威第”,又稱“泰崇公祠”,俗稱“廈林老府”,是清代曾任雲南提督的黃武賢之府第。該祠建成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結構和裝飾具有潮汕民間晚清建築風格。現府第完好,並保留有清代牌匾,為文物保護單位。
該提督府坐東北向西南,占地8334平方米,建築總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駟馬拖車”建築。府以中間祠堂象徵“車”,左右兩邊次要建築象徵拖車的“馬”。這樣,坐在“車”上的列祖列宗就由居住在兩邊的象徵“車”的子孫拖著,轟轟隆隆地從古代走了過來。家族的興衰,祖宗的榮光,子孫的昌盛在這宏大的建築物一目了然。
府祠堂正上方掛有匾額“光耀堂”,原系清末戊戌科狀元夏同和所書,現匾系原廣東省政協主席吳南生手跡。匾額下掛有黃武賢畫像,此畫像原先存放在泰國的潮州會館。1979年,黃武賢后人旅泰華僑黃樹猷聽說宗親都不知黃武賢的容貌,想起海外有一張他的畫像,第二年便把畫像帶回鄉。
牌匾由來
祠堂內尚保存有三塊清代的牌匾。分別是“旨賞換花翎”、“欽命提督軍門”、“欽命掛印總鎮府”。這三塊牌匾在“破四舊”時期幸好被當地的一個農民藏在草堆里才幸免於難。後來,這位農民家要娶媳婦,要做衣櫃但又缺少材料,這位農民便讓木工師傅拿這三塊牌匾去用。由於當時天氣已晚,木工師傅決定第二天再做。那天晚上木工師傅就夢見一個老人,跟他說:“你要做家具也可以,但這三塊牌匾你千萬不能弄壞。”第二天主人拿出這三塊牌匾讓木工師傅去做衣櫃。木工師傅說:“我不敢用,我昨天夢見一個老人交代我說,這三塊牌匾是朝廷封賜的,不能動用的,不然將來我負不起這個責任。”後來黃武賢的後人黃禮輝得知這三塊牌匾的下落後就把它們保存起來。1997年,提督府被列為潮陽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時,黃禮輝便把這三塊牌匾獻了出來。
黃武賢簡介
黃武賢(1820---1898),字侯光,謚泰崇,潮陽直浦都(今關埠鎮)廈林鄉下底村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應募從戎,奇謀善戰,累有戰績,賞賜花翎,授副總兵。光緒元年,受命參與左宗棠指揮的對沙俄人侵西北的戰—斗,收復大片失地,受朝廷嘉獎。光緒三年(1877)提任雲南提督,擢升一品建威將軍,賜五代紅頂花翎.雲南任職期間,為官清廉,勤政愛民,離任時當地民眾夾道歡送,並為其建紀念祠。他秉公執法,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次子黃陳寶在廣州強搶漁女,又傷其父,他大義滅親處斬其子,曾在社會廣為傳頌。告老回鄉後兩袖清風,仍居住家鄉祖業三間老屋,當時在朝廷任職的丁日昌聞訊,親自提請時任潮州總兵的方耀撥款資助,為其建造府第,建成命名為“泰崇公祠”,後人稱為提督府。黃武賢告老回鄉後,積極倡議修水利,築堤防,在調解鄉里矛盾,敦睦鄉鄰關係方面頗有建樹,為鄉人讚賞,至今當地仍流傳很多他的故事和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