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喜節

潮州喜節

“喜節”是潮州元宵佳節的俗稱,又稱為“燈節”。游花燈和擲彌勒佛是節日裡兩項富有特色的活動。

簡介

“喜節”是潮州元宵佳節的俗稱,又稱為“燈節”。游花燈和擲彌勒佛是節日裡兩項富有特色的活動。

節日禮俗

一、游花燈

當一輪象塗了淡淡胭脂的月亮升上中天,大街小巷便擠滿了人,個個伸長脖子在等待花燈隊伍的到來。“花燈來了!”只見巷頭的方向傳來了潮州的大鑼鼓,熱烈而又歡快的樂聲。不一會,便見那燈光燦爛、色彩繽紛的游花燈隊伍徐緩進巷而來。

首先是一對對竹編的火把捲成倒“6”字,扛在肩膀引路,繼而是一隻通體透亮的大龍燈,雄赳赳、氣昂昂。後面是一隊穿著綾緞旗袍、濃狀艷抹只著襪子不穿鞋的嫵媚的潮州姑娘,輕輕搖著扛在肩上的黃紅綠各色彩標款款行進,緊接著是一班腰扎黑絲帶、打著腳繃、器宇軒昂的漢子,邁著大方步,合奏著大鑼鼓。約莫過了半截巷,才見花燈依次出現。潔白的蓮花燈、橘紅的蜜柑燈、艷紅的柿子燈、鵝黃中綴著嫩紅的桃燈,摩肩接踵而來。一群金鱗閃閃的大鯉魚蹦躍著忽聚忽散;好鬥的鬥魚,怒張著尾鰭,正吻對吻咬在一起,上下扭打,前後翻滾;雍容華貴的金魚,並不介入前面這場廝殺,只顧在藻叢中舒心地悠哉游哉;勤勞的大烏龜伸著長長的脖子,左刺右突想繞過一群水族匆匆趕路……正當孩子們手舞足蹈,觀賞著色彩斑斕各式各樣彩燈的時候,後面又湧上來的是對於人們最富有吸引力的屏屏花燈;在檐翅高翹、雕樑畫棟的鳳儀亭上,老態龍鐘的董卓涎著臉皮在調戲美貌如玉的貂禪,年輕瀟灑的呂布躲在花叢後面氣得捶胸頓足,這叫《鳳儀亭》;黃家的後花園,五娘在益春的陪伴下,倚著繡樓欄桿與陳三暗傳秋波,拋下丹荔,這叫《陳三五娘》;被貶潮州的韓愈風雪交加中來到藍關,這叫《韓文公凍雪》……

花燈屏底座系用竹架搭成,上面的人物則用鉛線絲紙作軀殼,再按不同身份穿上真人一樣的服裝,面部是用石膏作模裱紙脫胎的,外飾天有草或塗粉,再用國畫顏色塗繪而成,身高比真人略低。周圍再搭配內景或外景。由於工藝師傅的精心製作,這些取材民間傳說、歷朝故事、潮劇人物或花鳥魚蟲、瓜果、祥禽瑞獸花燈無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的花燈屏部分任務甚至以真代假,令觀賞者真假難辨,讚嘆不已。每一屏花燈由四至八人抬在肩上。

游花燈,一般有十幾屏,多達百屏,現在民間還流傳這婦孺皆曉的《百屏燈》的歌謠,從“活燈看完看紗燈,頭屏董卓鳳儀亭,貂禪共伊在戲耍,呂布氣得手捶胸”一直唱到“百屏拜壽郭子儀”。隊伍的末尾則是一隻亭亭玉立的五彩鳳凰。至此,觀賞元宵游花燈方告結束。真可謂是洋洋大觀,多姿多彩,美不勝收。

除了游花燈,大街小巷、行鋪、院落、祠堂也無不張燈結彩,單就太平路上歷代的好幾十座古牌坊,就掛滿各式各樣的燈櫥,吸引著無數賞燈人留連忘返。除了元宵、游神賽會(游“安濟聖王”)時也游花燈,一連幾個晚上。最後還把花燈集中在一處,組織各方人士進行評比。每屏花燈都是由商家出資製作的,商賈們把花燈看作是事業發達的櫥窗,因而都樂意在花燈上花錢蛤功夫。

二、擲彌勒佛

花好月圓的元宵良夜,還有一樁賞心樂事:擲彌勒佛。

元宵一到,街巷拐角處、祠堂曠程,便搭起一個個以竹竿做骨架,上面插滿榕樹枝葉張燈結彩的大棚子。棚子裡面有一尊大佛,笑容可掬,肥頭胖腦,長耳垂肩,裸著大腹便便的上身或端坐或半斜身橫臥在地。在他的光禿禿的天靈蓋、雙肩、臂膀、肚臍、大腿、膝蓋上爬滿嬉戲打鬧的小孩。他們有的額前留著“壽桃”,挽著沖天辮子,身上掛著腰兜,光著腚子。有的雙手抱著大蟠桃,有的兩人扛著一條大鯉魚。這就是擲彌勒佛的彩棚

佛像是泥塑的。塑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的按照設計的形態用石塊、磚頭、竹筐做骨架,用江泥和搗碎的稻草敷在外面;有的是就地利用斷牆殘垣的形狀作骨架。上面的“頑童”,是潮州浮洋著名的泥塑彩娃,小的幾寸,大的盈尺。

到了元宵那天,棚主放放過了喜炮之後,擲彌勒佛的活動就開始了。人們在距離佛像一丈多遠的竹欄桿外,用銅錢瞄準他身上的那一個彩娃,使勁擲去,彩娃被擲倒即中彩,棚主旋即撿起,用紅紙把它包好,贈送給你,縱然擲碎,也依樣贈送新彩娃。在一些命中較難的部位,如頭頂、耳朵、鼻尖則中一贈三。這是一項老少喜愛的活動。尤其是那剛當新郎的小伙,剛娶媳婦的公公,他們得自抱孫心切,對準活潑可愛的彩娃,即使擲出幾百個銅錢未命中也不氣餒,不惜千金也要抱回一個彩娃。一經命中,棚主和周圍的人就會替他喝彩、道賀。自己更是樂滋滋地把彩娃抱回家中,認為這就是中了頭彩,新年定能早得貴子早發財。於是人們又把彩娃叫做“喜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