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喜節”

簡介

潮州的“喜節” 是指元宵,是潮州新年第一個節日,俗稱“喜節”、“燈節”。
元宵當然就少不了游花燈了,人們會用竹編的火把捲成倒“6”字,扛在肩膀引路,後面跟著一群穿著綾緞旗袍、濃狀艷抹只著襪子不穿鞋的嫵媚的潮州姑娘,肩上扛著黃紅綠各色彩標,緊接著是一班漢子,合奏著大鑼鼓,還有各式各樣彩燈,每一屏花燈由四至八人抬在肩上。

節日活動

新春話花燈春節過後元宵節就來了,元宵古代稱元夜,“夜”在古語中就是 “宵”。元宵是潮汕新年的第一個節日,俗稱“喜節”、“燈節”。 始於西漢,漢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宮中張燈結彩,以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為三夜。蘇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噴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這十夜是我國最長的元宵燈節。

1、花燈

潮汕各縣市每逢新春佳節也分別舉辦花燈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寧、揭西等在近年來就舉辦過大型燈展。廣東首屆民間藝術聯歡節的盛會上,潮汕壯舉的花燈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歡迎。近年來,潮汕花燈展,吸引了海外回國的鄉親和港、澳、台同胞,同故鄉親人觀賞花燈,歡度新春佳節,還受到有關報刊和電視台、電台的重視。這一盞盞精緻的花燈,上下爭妍,水天煥新,令人留連忘返,撩人情懷。

2、插榕

在潮州的一些地區,特別是饒平縣的農村的習俗,每年的元宵節,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要插上榕樹葉、竹筅、“毛車”、“杜必”之類的植物,以保平安。相傳唐朝時候義軍首領黃巢異常勇猛,刀劍一出鞘,劍影所及便頭斷人倒,人們聞之驚恐萬分。一次,聽說黃巢來了,村民紛紛出走。一個婦人背著一個孤兒,兩手攜著兩個小兒子,跟著大家一起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彪悍大漢,原來這位大漢就是黃巢的部下。他細觀那婦人,知道是個善良之人。便對她說:“黃巢是個好人。帶孩子們回去到了完宵節,取上榕樹葉插於門楣上,自然會保平安的。”婦人回家後便照著辦了。果然那年平安無事,以後這事便傳開去。此後,每年的元宵佳節,婦人們和孩子們都很早地采來了榕葉、竹筅、“毛車”、“杜必”之類的植物插於門楣兩邊,說是“插榕健過龍”、“插竹筅養肥雞”、“插毛車飼大豬”、“插杜必穀倉相疊”。有些婦女還特意把兩片榕葉插在頭上,孩子們則取一片夾在耳朵邊。所有這些均表示人們嚮往吉祥之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