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王龍舟

潭王龍舟

潭王人造龍舟今潮汕地區,只有到揭陽的潭王和潮州的庵埠才能找到造龍舟的人。 潭王,是揭東縣錫場鎮的一個行政村。 解放後王致林的兒子王協鎮,繼承了父親的造龍舟工藝,為揭陽、普寧各地造出了一批批優質的龍舟。

簡介
龍頭用樟木雕刻,龍嘴張開,龍牙整齊成排,龍舌用彈簧掛住,能左右擺動,也能一伸一縮,活龍活現。眼睛上突圓睜,顯示霸氣。龍嘴上齶用鋼絲彈簧掛著兩個大楊梅纓,往前向上伸展。兩個龍角一定要用真鹿角裝上,個別地方只裝一個角,稱獨角龍,龍角兩邊束上紅綢紮成的大紅花垂到臨水面。龍頭後端是精工雕鏤和描金彩繪表示龍發的龍匾。龍匾片數各地不同:有的上1片,左右各2片,共5片;有的上1片,左右各3片,共7片;有的上1片,左右各1片,共3片。龍匾之間掛紅燈籠1支,上書本村姓氏和吉祥語。龍頭後上方插黃、紅、青色小三角旗。龍嘴下齶掛著長長的臨近水面的龍鬚。龍鬚顏色只有紅或黑兩種。村建龍舟,開頭一經確定一種顏色龍鬚,以後有另造龍舟的舟身,不論換哪種舟身顏色,龍鬚的顏色不能換。龍頭是樟木雕刻製成的,經久不朽。另造龍舟的舟身時,龍頭可重修補描金彩繪續用。民間認為,龍舟是神物,是吉祥象徵,龍頭越老越靈,越能祛邪除魅保平安。
龍頸正中畫八卦,意為八卦能辟除水中鬼魅。上端和兩側畫鱗片與龍身相連,一直至尾部。龍身兩側有對稱的圖案,前部分是“雙龍搶寶”,接後是“八寶”,即傳說中八仙所執之寶器,寶器之間各有祥雲一朵。再後是雙鳳飛翔,最後是蝙蝠。龍身圖案偶意是:“八寶”和八卦一樣,都有鎮邪作用;前龍後鳳,表示龍鳳和鳴,有和諧吉慶之意;蝙蝠則是迎祥納福,大吉大利之意。有個別鄉村龍舟的圖案不同,如“雙龍搶寶”畫成葫蘆,有的“八寶”畫成雙金錢、金元寶等,總之都是祛邪納福的祥瑞之物。龍舟中間插一牙邊三角旗,俗稱蜈蚣旗,旗上繡著龍舟的名號,即旗號。
揭陽龍舟大多數為51橈大龍舟;少數27橈小龍舟,如普寧體委和榕江西湖各建造的兩條龍舟;也有37橈中型龍舟,主要賽用於揭東地都一帶;還有55橈特大龍舟。不論大中小龍舟,整條龍舟的設定和圖案大體相同
潭王龍舟與其他的龍舟有一定的區別龍頭十分威武,這裡有一定歷史或者文化原因的。龍頭雕刻的形式和其他地方不一樣龍頭的氣質別俱一格可以說是潮汕地區的龍王。潭王龍舟的舟體和使用性能都比其他的龍舟好每年都有很多地方來租龍舟。
潭王人造龍舟
今潮汕地區,只有到揭陽的潭王和潮州的庵埠才能找到造龍舟的人。
潭王,是揭東縣錫場鎮的一個行政村。村人口7200人。潭王村是一個英雄的村莊,著名的革命老區,1943年中共地下組織派方思遠和陳彬到該村的中心國小以教書作掩護,開展地下革命活動,在當地培養出了一大批具有不屈不撓性格的革命人才。潭王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潭王是一個奇特的水鄉,榕江北河有5公里長河段經過該村的西側和南側。這河段河面開闊,古時候有幾處河水深不可測,漩渦打轉,響聲如雷,民間稱為“潭”,因全村姓王,故舊時村名稱“潭前王”,今稱潭王。經過千百年的滄桑,這裡形成了河涌眾多的沖積平原;經過潭王人世代的篳路藍縷,這裡已成為一馬平川的漁米之鄉,故當地有諺云:“金曲溪,銀錫場,潭前王出米糧。”
潭王人承繼著先祖水的情結一路走來。潭王人是五代十國閩國皇帝王審知的後代。再往上追溯,春秋時代周靈王太子姬晉就是他們的一世祖。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周王朝首都洛陽附近的谷、洛兩河泛濫,危及京都,靈王派人堵塞谷、洛兩河。太子晉以民生為重,認為壅水必危害農耕,主張疏導,直諫阻塞之不當。不料觸怒父王,被廢為庶人。太子晉鬱鬱不樂,翌年齎志而終。數年之後,晉公嗣子敬宗長大,於周王室任司徒之職,但此時周王室已經衰敗,諸侯爭霸,戰亂頻仍,敬宗避亂至太原。因敬宗是周王室嫡傳後裔,太原人便稱敬宗一家為“王家”,久而便成為“王”姓的一派(王姓來源有多種派系)。敬宗尊父晉公為這一派系的一世祖。晉公的後裔是天下王姓諸派系中人數最多的一派,也是歷史上人文最為鼎盛的一支。他們中出了眾多的將相、帝後王妃、王公大臣、大畫家、大書法家、大詩人、大學者等精英人物。兩千多年來的中華民族歷史星空,晉公裔孫的星群是異常璀燦的。潭王就是晉公大星系中散落在南國水鄉中的小星系。晉公因水的問題,志未酬而歿,而他的這一支裔孫們卻執著地纏戀著河汊和灘涌,到這片蠻荒水地開基創業。
水患是水鄉最大的災難,一陣暴雨、一場洪水就把苦心經營的土地變成汪洋大海,把房屋衝垮浸毀,把人畜財物捲走。面對水患,睿智的潭王人懂得:人類不能戰勝自然,但人類能夠利用自然界的特點和規律去努力求得生存和發展。因而他們造起船來,有了船,可以抗禦水災減少損失,有了船,可根據水鄉特點發展水運業和捕撈業。經歷代實踐拼搏,潭王的造船業十分發達,至20世紀20年代,潭王村達到一定規模的造船廠已有存記、大記、三興和烈記等幾家。
20世紀30年代,村裡有一位造船師傅叫王致林,他是造“跳白”的高手。所謂“跳白”,就是一種寬0.5米,長6.7米的漁船,船側掛一片白色的長木板,木板能反光,魚有趨光性,夜裡這種漁船在河裡游弋,魚便往船里跳,故稱“跳白”。這種捕魚方法,真是比姜太公還優哉游哉。“跳白”的船體像龍舟,村里人鼓勵王致林造龍舟,王致林也早有此想法。該出手時便出手,王致林先造出了27橈的小龍舟,再造出了49橈的大龍舟。真是初試啼聲,一鳴驚人。遠近各地紛紛前來請他當師傅。潭王王致林因此名聞遐邇。解放後王致林的兒子王協鎮,繼承了父親的造龍舟工藝,為揭陽、普寧各地造出了一批批優質的龍舟。改革開放以後,王協鎮的兒子王慰軍,對家傳造龍舟技術進行科學創新,造出了一艘艘美輪美奐的51橈龍舟。在最近的百龍鬧榕江競賽活動中,王慰軍的心情無比激動,因為此次參賽的鄉村中,有一半鄉村的龍舟是他們的家族建造的。
潭王人與水有特殊的感情。潭王人能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能從對自然的惶恐和無奈轉向樂觀和進取,英雄的潭王人的靈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升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