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製作技藝

龍舟製作技藝

龍舟製作技藝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歷來是龍舟製作之鄉,已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中堂鎮是典型的水鄉,地處東江支流的水網地帶,河涌縱橫,水域寬廣。而今是東莞市及鄰近市縣唯一有龍舟製作坊的鎮區。中堂製作的主要為龍頭高高蹺起“大頭龍”,氣宇軒昂。 2008年6月7日,龍舟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中堂龍舟製作已有上百年歷史,中堂製作的龍舟主要是“大頭龍”,即龍舟的前端安裝龍頭,高高翹起,氣宇軒昂。該型龍舟細長,形似柳葉,長28.5米,共有28排座,可乘劃手56人。其結構分為龍頭、龍尾、龍骨、龍腸、冚板諸部分。
龍舟製作的工藝流程為:選底骨(龍骨)—起底—起水—打水平—轉水—做大旁—做橫擋—做坐板—安龍腸—加固中腸—上桐油灰—刨光—塗清漆—製作安裝龍頭—安裝尾舵,製作時間為6、7天。中堂製作的龍舟,設計精心,尺寸準確,用料上乘,結實、威武、流暢,工藝精湛,非常受民眾喜愛。

歷史起源

明末清初,廣東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中龍船惟東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鄉鄉有之。”東莞“五月時洪流滂濞,放於百里,鄉人為龍舟之會,觀者畫船雲合,首尾相銜,士女如山,乘潮上下,日已暮而未散。”有如此最盛大的龍舟活動,必有最盛大的龍舟製作。大汾村紅花廟尚存明代製作的“飛龍”龍船頭,即可為證。

出於對龍的崇拜,歷代在龍舟的製作上都相當講究。當年隋煬帝為下江南而造的龍舟可算是歷史上最豪華的“龍舟”之一了,據載該船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共四層,一百二十間房,簡直可以媲美當今的海上遊輪了。這艘龍舟後被燒毀,隋煬帝又下令造一艘更大的龍舟,被稱為“天子之舟”。

龍舟製作工藝 龍舟製作工藝

端午龍舟一般分為龍頭、龍身、龍骨、龍尾四部分,外加槳和舵。龍舟製作要求很高,要請專門的木工師傅,擇日開工,據傳過去在動工前還須齋戒沐浴、焚香、拜神,一點也不能馬虎。木料 要選用上等的,且多採用大木料來製作,如龍頭,一般須用整塊的檜木來雕刻,以求靈氣十足,至於船體,則多採用樟木來做,因為樟木能防蟲防腐,經久耐用。製作講究的還用整木將龍尾雕刻出許多鱗甲。製成的龍舟再配以各色濃妝,使之更加栩栩如生。用傳統材料(樟、檜等)和傳統方法(接榫處全用木針而不用鋼釘)製作一艘龍舟,花費不少。所以,從擁有的龍舟的檔次就可窺出當地人的經濟實力。一些少數民族也有獨木龍舟,只是那樣的大樹就更難找了,也較浪費木材。現今也有用玻璃纖維材料來做的,既環保又方便,但尚不能普及。龍舟的長度也有講究,廣東人造龍舟多取好意頭的尺寸,譬如船長33.88米,寓意“生生猛猛”。龍舟的船身(龍頭卸下)平時多是沉放在河塘的淤泥中,以防乾裂,也符合“龍生大澤”的傳聞。每年只有到了端午時節才“請龍出水”。

龍舟的結構分為龍頭、龍尾、龍骨、龍腸、冚板諸部分。“傳統龍”有28.8米長、1.50米寬,“國際龍”只有15.8米長、1.05米寬。製作龍舟,從開料、選龍骨(底骨)、起水(拗彎龍骨,呈流線型)到刨光、打磨、上色,最後安裝龍頭、安裝尾舵等工序,一件完整的龍舟才算完成,一般需要六七天。 要求,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貢獻。

從良木到龍舟,仍需和數百年前一樣,歷經數十道工序,需要6個工人同時做工,花費20天時間,釘入上百斤鐵釘,耗去6立方木材,無數次手工的打磨、撫平和拼接,方成為龍形,這種民間傳統的手工製作龍舟方法一直延續至今。

發展歷程

中國是龍之鄉,也是龍舟之鄉,龍舟競渡有數千年歷史。龍舟是龍之化身,龍舟是龍舟競渡的載體。龍舟製作不僅關係競渡的比賽,更關係到歷史的傳承,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東莞市是典型的水鄉,從明代起就是廣東主要競渡的地區,其歷史悠久。現在,中堂鎮已被中國龍舟協會授予“中國龍舟之鄉”。龍舟競技越來越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龍舟需求量也不斷增加。隨著龍舟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龍舟競渡更加得到了發揚和傳承。

習性習俗

龍舟製作技藝 龍舟製作技藝

龍舟作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中堂有規模的賽龍舟已有一百五十年歷史。每踏進農曆五月,中堂鎮江面上就會歡呼聲震天、鑼鼓聲動地。中堂龍舟景既有“趁景”(即自由競渡),也有錦標賽;分別有五月初二的斗朗,初四的槎窖,初六的潢涌、江南,初八的馬瀝,五月十三的中堂等上規模的景點,它們從農曆五月初二到五月十三吸引大批的觀眾前去觀看,是一項很好的全民健身運動。

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中,東莞市龍舟製作技藝入選。在本次公布的兩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龍舟製作技藝是東莞唯一上榜項目。

傳承人物

龍舟恐怕後繼無人

據《潮汕百科全書》記載:“潮汕地區的龍舟,以揭陽為代表。”然而,羊城晚報記者在揭陽市的知名造龍舟之鄉—揭東錫場潭王村採訪時卻獲知,該村“龍舟世家”的傳人王慰君一家自2008年起已封斧多年,雖受鄉鄰邀請再度開斧造舟,但隨著他本人年歲漸長,年輕一代不再接“槳”,龍舟製造技藝仍難逃“後繼無人”的尷尬。(圖冊來源)

龍舟傳人

龍舟製作技藝 龍舟製作技藝

龍舟製作師傅霍灼興:

薪火相承,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精神。從本期開始,“面譜”版將聚焦這樣一批人士,他們或是手工製造者、或是懸壺濟世者、或是金融才俊……他們子承父業、傳承行業精華。守一份寂寞,留一份絢爛。

人物名片:

霍灼興,1961年出生於東莞中堂, 14歲起開始學習製作龍舟和木船,幾十年來已經手製作了300多條龍舟,在業內有口皆碑。平時,他利用自己的龍舟製作工場進行活動,向愛好者傳授龍舟製作技藝,傳承傳統。

每年,端午前後,珠三角各河網鑼鼓聲漸次而起,龍舟賽如火如荼。廣州珠江水面更是彩舟穿梭,熱鬧非常。龍舟賽的興盛,令廣東許多村鎮形成了世代傳承的龍舟作坊,培養了許多技藝精湛的造船師,霍灼興就是其中一位。

龍舟世家要“收山”

龍舟製作技藝 龍舟製作技藝

揭陽造船世家五代相傳,即將收山


潮州庵埠造舟團隊成員最年輕的也年近花甲
現代年輕人愛划龍舟但認為造舟是苦差事
昨日,珠三角地區最長壽的龍舟—“鹽步老龍”正式起龍,也標誌著龍舟季正式開啟。煞是好看的一條龍舟,其背後需要多方合力,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造龍舟的匠人們。在潮汕地區,賽龍舟可追溯至明朝,而造龍船的工匠多以兩個地方為主—揭陽市錫場鎮和潮州市庵埠鎮。

傳承現狀

1、建立保護區。在東莞市中堂鎮的斗朗、東向設保護區。
2、對中堂龍舟製作進行普查挖掘、整理,工藝流程編寫存檔等。
3、對龍舟製作工藝進行保護,把龍舟製作過程、工藝、材料、流程、工序進行拍攝記錄。
4、對龍舟製作傳承人的保護,對老師傅進行登記、建檔,建立傳承人生活保障機制和傳承人培養制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