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空心貢面

潢川空心貢面

潢川空心貢面,河南省潢川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潢川空心貢面又稱光州貢面,歷史悠久,相傳創製於唐朝,據今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曾為歷代朝廷貢品。 潢川空心貢面選用優質小麥粉,芝麻油、精鹽等,經傳統手工工藝百遍揉和製成,富含人體所需多種營養,具有條細如絲,心似管狀,筋通爽口,耐煮不粘,久不粘湯等特性。其絕妙之處是每根貢面雖細,但皆有微孔,心似管狀,工藝精巧,素有“長素麵、長親面、龍鳳面”等美稱。 2013年12月3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潢川空心貢面”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潢川空心貢面 潢川空心貢面

潢川空心貢面,歷史上稱“光州貢面”。此面系清油兌水鹽合細麵粉,經過拌、揉、發酵、盤條、上架、拉扯、涼曬、截切等十多道工序製成。條細如絲,中空如管,半斤一筒,色潔如銀,包裝美觀,攜帶方便,宜於保藏,便於食用。下鍋就熟,久不粘湯。清水下,爽利可口;兌湯下,香甜味美。營養價值高,且易於消化。

產地環境

潢川縣位於河南省的東南部,信陽市中部,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地處豫、鄂、皖三省的連線地帶,地處東徑114°53′—115°21′,北緯31°52′—32°22′之間。潢川全境位於亞熱帶,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江淮小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熱充足,雨水豐沛。土壤類型多種多樣,共有三個土類、7個亞類、17個土屬、61個土種,其中水稻土占68%,黃棕壤土占26.4%,潮土占5.6%。是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示範縣、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地理氣候條件有利於於優質糧油的生產,為潢川空心貢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歷史淵源

潢川掛麵有近千年的歷史,生產精製的筒裝貢面已有七百年左右,因此製作場坊遍及城鄉,所產之面,行銷省內外。

據《光州志》載:唐代潢川已生產掛麵,當時“風銷華夏,奪魁九州”,被人們稱為“光州魁面”。

到宋朝時,光州州官令工人將這種面去其頭尾,取其中間,勻截成20公分左右的長度,用紅綠紙捲成園筒形,每筒半斤,作為禮品進獻給宮廷,宋仁宗食後,大讚:“美哉,光州貢面”!從此光州精製的筒裝掛麵,以“貢面”之稱聞名於世。

民國二年(1913年),國民政府改河南光州直隸州為潢川縣,光州貢面也逐漸被稱作“潢川空心貢面”。

潢川空心貢面 潢川空心貢面

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貢面生產蓬勃發展,收入《中國名食錄》。

生產情況

2015年,潢川縣有4家空心貢面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和兩個專業合作社,帶動600餘農戶生產加工潢川空心貢面,年產貢面約180萬千克,年銷售收入超過2200萬元。

產品榮譽

2013年12月3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潢川空心貢面”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潢川空心貢面 潢川空心貢面

2015年,潢川空心貢面被命名為河南老字號產品。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潢川空心貢面(光州貢面)產地範圍為河南省潢川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主要原料

1.小麥粉:採用產地範圍內生產的中筋小麥加工的小麥粉,小麥粉麵筋值為26%至29%,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2.生產加工用水:產地範圍內地下水,水質符合國家相關標準。

3.其它原輔料: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盤條 盤條

二、加工時間

加工時間限定為每年農曆7月初到次年農曆3月底。

三、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粉→和面→醒面→切條、盤條、裝盆→上筷子、打小架→上大架→晾乾→截切→包裝。

四、加工技術要點

1.和面:將小麥粉和鹽水按一定比例和面,和面時間10至20分鐘至面質均勻,醒發1小時。

2.切條、盤條、裝盆:將醒發好的麵團擀壓均勻,切條搓圓,塗抹少許食用油,將圓條層層盤入盆中。

3.上筷子、打小架:將室內靜置醒發後的盤條用手工“8”字樣繞在兩根竹筷上,靜置醒發2至3小時,將兩竹筷間的面拉長到50厘米至70厘米,繼續醒發3至4小時。

4.上大架:將醒好的面置於戶外,逐漸拉伸至2米至3米,固定竹筷,用竹筷上下分扦防止面粘連。

5.晾乾:自然晾曬2至3小時,不宜暴曬。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澤淺黃,條細如絲,截面微孔,煮不粘湯,筋通爽口。

2.理化指標:

項目 指標
自然斷條率,% ≤ 5.0
煮熟斷條率,% ≤ 3.0
水分,% ≤ 14.5
酸度 ≤ 4.0
鹽分(以NaCl計),% 4.0—7.0
直徑,毫米 ≤ 1.20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潢川空心貢面(光州貢面)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河南省潢川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潢川空心貢面(光州貢面)的檢測機構由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歷史文化

民間傳說一

相傳戰國時期,秦王嬴政為完成六國統一之大業,率兵日夜征戰,常常數日水米不進。一日行至秦嶺南麓,此乃山之陽面,日照充足。秦王見路邊農舍一名老漢正在懸掛一排細如髮絲的麵條,胃口大開便令其煮食,老漢將面迅速煮熟並澆以農家酸菜湯汁大碗呈上,秦始皇吃後覺得酸香撲鼻,細滑爽口,美味無比。問之,老漢答曰此乃手工掛麵,因面形狀“長瘦”,故又稱“長壽麵”。秦始皇聞後大喜,遂重賞該老漢。從此,地方官吏就將手工掛麵連年進貢給朝廷,被列為皇家御膳養生佳品。

民間傳說二

相傳,天授元年九月(690年),武則天登基稱帝,便布告天下,要在她登百日之時,舉行盛大慶典。又傳旨光州刺史:“往年光州進貢的掛麵都是實心的,如今已改朝換代,3個月內要為朕作出空心掛麵,以備百日盛典食用。”光州刺史接到聖旨,便趕忙把光州城裡所有的掛麵師傅召集在一塊,限他們在兩個月內做出空心掛麵。

那時,光州城裡掛麵做得最好的要數一個姓馬的師傅,他有個徒弟叫彭仁義,他見師傅整天只是在面的成色上打圈圈,就琢磨,除了在面的成色上下功夫外,能不能在配料上想想法了呢?轉眼到了重陽節,仁義去飯店買油炸饊子。仁義去了好大一會功夫,也不見回來,師傅就叫女兒巧珍去找,巧珍跑去一看,只見仁義正傻呆呆地站在油鍋旁,看人家炸饊子。炸饊子和的面兌的有鹽,和好的面又用香油浸著,所以有韌勁,經得住用手來回拉扯。一團面越扯越細,最後扯得比掛麵還細。巧珍瞬間就明白了,說:“師兄,我們回去照這個方法試試吧。”

回家後,仁義和巧珍舀來一盆上等白面,兌上鹽和好搋透。再經過再香油盤條、上筷子、上槽、上架、扯麵、涼乾等多道工序,終於成功了。馬師傅一看做成了空心面,不禁喜笑顏開,當即叫仁義和巧珍拜堂成親,說道:“空心面是你們倆做成的,今天成親是雙喜臨門,就叫它‘龍鳳面’吧”。

當宮廷御廚呈上此面,武則天見其湯清如水、根根可數、芳香四溢……故食之,則龍顏大悅,頓起身贊曰:“空心面,奪麵食之魁也”!至此,空心面改稱空心貢面成為歷代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