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蚤病

潛蚤病

潛蚤病,病原菌是放線菌科沙蚤屬的原核細胞細菌,嗜氧或微嗜氧性,革蘭氏染色陽性具有兼厭氧的特性。在不同的培養條件下,培養出的細菌有不同的形態,能形成有鞭毛的無性孢子,也能長出有分枝的菌絲。傳染途徑為接觸傳染。主要分布於中南美洲及熱帶非洲,由穿皮潛蚤寄生引起。好發部位為足趾之間、足趾、甲溝處,足趾甲下及足底的皺紋之間,其它部位如肘周圍、生殖器附近也常被侵襲。該病在中國尚無記錄。

病因

潛蚤病潛蚤病

本病的病原菌是放線菌科沙蚤屬的原核細胞細菌,嗜氧或微嗜氧性,革蘭氏染色陽性具有兼厭氧的特性。在不同的培養條件下,培養出的細菌有不同的形態,能形成有鞭毛的無性孢子,也能長出有分枝的菌絲。傳染途徑為接觸傳染。

該蟲體小呈紅褐色。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非洲,在中國已知有兩種潛蚤,一種為盲潛蚤,無眼,常寄生在鼠類的身體前端,尤其是耳翼,故又名鼠耳蚤,偶然寄生於人。另一種是俊潛蚤,多寄生在動物身體的後端,特別是後腿及肛門附近,也偶爾侵犯人體。此外尚有一種鑽潛蚤,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和赤道非洲,已傳入亞洲,中國尚未見有報導。但對人的危害嚴重,有可能傳入中國,應予重視。

病理

雌雄蚤皆可寄生在動物或人的皮膚,但只有懷孕的雌蚤才掘穴潛入皮下寄生。產卵後卵落在地下,孵出幼蟲,幼蟲結繭成蛹,經10d左右孵化為成蟲,從繭內逸出,遇到人或動物鑽人皮下寄生,故名穿皮潛蚤。

臨床表現

潛蚤病潛蚤病

潛蚤又稱“沙蚤”,在拉丁美洲稱穿皮潛蚤,是一種小型的蚤類,可寄生於人體皮下,引起潛蚤病。人赤腳行走時或皮膚上沾染潛蚤,蟲體可鑽入皮下寄生。開始時皮膚仍保留小孔,藉以呼吸、排便或產卵,待雌蚤的身體完全鑽入皮膚後,雄蚤與之交配,此時在潛入處的皮膚形成黃豆大小的膿皰,伴有劇烈的疼痛和瘙癢。好發於足底、踝部、趾及肛門、外生殖器處,行走會加劇疼痛,常引起跛行,傷口易繼發感染而形成多發性疼痛性潰瘍或並發破傷風、淋巴管或淋巴結炎

診斷

直接鏡檢:除掉患部的痂皮取滲出物塗片,用姬姆薩氏、美藍或瑞氏染色鏡檢。可見有菌絲及大量排列的孢子鏈,可做初步診斷。確診需做免疫學診斷和真菌培養。

治療

潛蚤病潛蚤病症狀

局部處理:將患部病灶及周圍剪毛,除去皮屑和結痂等污物後,用碘製劑或浸有青黴素鏈黴素藥物的紗布敷在病灶創面上。

全身治療:可用青黴素40-80萬單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鏈黴素每千克體重10-2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5-7天為一療程。也可用碘胺類藥物治療。

為了防止疫情擴散,要隔離病犬,及時消毒犬舍及周圍環境,並注意自身保護。

預防

在流行區不要赤腳下田,用殺蟲劑噴灑潛蚤棲居的孳生場所。及時治療患者,消滅傳染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