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 出生日期:1949年1月
· 出生地:上海
· 生肖:鼠
· 籍貫:浙江湖州
· 畢業院校:自學
· 學歷:高中
· 職稱:一級美術師
· 單位:黑龍江省文化廳《劇作家》雜誌社
· 從事連環畫創作活動年限:10年
· 作品數量:約20部
· 連環畫處女作:《林海剿匪記》

· 連環畫封筆作:《趙尚志》
· 創作周期最長的作品及歷時:《週遊世界》(上、下)三年
· 最滿意的作品:1、《週遊世界》2、《母親》3、《路,要重走》
· 對自己藝術創作影響最大的人或事:兒時,離家不遠的加善路上,“福音堂”的斜對面有爿一家門面的小書攤,花幾分錢,可看一個下午。我曾立下雄心壯志,將來這小書攤上也會有一本我畫的小書。
· 個人擅長:水墨、油畫
· 現從事何種藝術創作:油畫
· 業餘愛好:初等數學
· 最想和讀者說的一句話:我終於畫出小人書了,小書攤卻是早沒影了,今後的馬路上又會有許許多多的小書攤,該多好。
旅行家之子

潘蘅生的父親潘德明是著名旅行家,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當年騎腳踏車環遊世界的壯舉,深深影響著幼小的潘蘅生。
潘德明(1908—1976),從小愛體育活動,七八歲開始,常環湖州城長跑,爬山登高,並閱讀有關世界地理和各種有關旅行的書籍。1930年夏,隨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從上海出發,去國外旅遊。步行團一行8人,經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出國境到安南(今越南)。從海陽、河內南下,到達清化時,只剩潘德明一人。
潘德明決定隻身進行環遊世界旅行,他購了一輛腳踏車,或騎車,或步行,經高棉、暹羅(今泰國),過馬來西亞、新加坡,歷盡艱辛,先後到達印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義大利、法國、英國、美國、古巴、巴拿馬、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40多個國家,歷時8年,於1937年7月返回上海。
在週遊世界中,積累了許多珍貴紀念資料,其中有所到之處加蓋的郵戳,中外近1200多個團體和個人用世界幾十種文字書寫的簽名和題詞,以及有20多個國家元首手跡的《名人留墨集》,以及與泰戈爾的合影。潘德明還試圖勘探青藏高原,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未實現。潘德明把世界各地華僑捐助他的10萬美元考察費用,全部捐獻給了抗日事業。
潘德明先生歷經7年,獨步行走了8萬里,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人類歷史上用雙腳環繞地球一周的第一人,被譽為現代中國的“徐霞客”。
壯志傳家
自學不綴

當年潘德明先生的壯舉,沒給後代留下萬貫錢財,卻留下了“丈夫壯志”的無價之寶。1969年3月3日,高中畢業的潘蘅生和同學們一起來到北大荒的七星泡農場。在四分場工作半個月後,被調到了場部電影隊,平時坐著馬車或拖拉機到各生產隊放電影,更多的時候是畫宣傳畫、畫幻燈片。他不僅畫領袖像,還畫風景畫,更喜歡畫素描,小時候父親告訴他:“要想畫好畫,先得練好素描。”父親還教會他怎樣“透視”,怎樣用明暗表現物體的立體感。
後來,這些素描成了他最寶貴的創作素材。在電影隊工作的潘蘅生特別願意參加全場的大會戰。修水利、春種、夏鋤、秋收,他都搶著去,別人休息時,他就拿出畫板搞他的素描。當然他更願意往農場的文藝宣傳隊跑,為他們畫布景、做道具,更喜歡為女演員畫素描。他畫得最多的是漂亮的上海姑娘孫佩芳,她是隊里的舞蹈演員,後來,孫佩芳成了他的妻子。1971年,他為北大荒作家鄭加真的長篇小說《江畔朝陽》畫了12幅插圖。從此,他在美術創作的道路上一發而不可收,從業餘畫到專業,從無名畫到著名。
徒步殿堂

1977年3月,潘蘅生被調往哈爾濱,任黑龍江省京劇團舞台美術設計。1983年,已成為全省知名畫家的潘蘅生又被調到省文化廳的戲劇工作室擔任美術編輯。這期間,他已是為數不多的以水墨素描方式進行連環畫創作的畫家。他的水墨素描不僅造型嚴謹,而且人物神情生動、畫風紮實,別具一格。代表作是1984年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連環畫《週遊世界》,他用水墨畫的形式表現了50年前父親潘德明的那次震驚世界的環球之旅。專家認為,這部252幅的作品“造型嚴謹準確,表達流暢嫻熟,凝聚了畫家本人對旅行家父親的敬愛和懷念”。這部作品榮獲了“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獎和“第三屆全國連環畫評選”榮譽獎。
潘蘅生是一個奇才,創作油畫、水粉畫、素描、國畫皆嫻熟於心手。寫實、抽象均融會貫通;他又是一個怪才,沒有進過專業美術院校,也沒有拜過師,卻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天分,像海綿一樣吸取古今中外名家大師的理念與技法,直至步入了藝術殿堂。1990年與1995年,潘蘅生先後赴日本、美國舉辦了個人油畫展。他的人體畫,在國外深受歡迎。日本《朝日新聞》《神戶新聞》,美國《達拉斯新聞》等媒體進行了報導,為“潘蘅生高超的技巧,完美的審美觀念,和天才般的造詣”所折服。潘蘅生的作品受到海內外越來越多的追捧。
知青題材
深情回望

2001年,他用藝術對那難忘的8年知青生涯進行了深情的回望,創作了20多幅知青題材的油畫。這些作品真實生動地再現了歷史細節:冰天雪地《報捷》的喜悅;《引嫩工地》中青春陽光的女知青;《文藝匯演》舞台上的知青演員;工間小憩聽《粉段子》時的輕鬆詼諧;女知青《狠斗私字一閃念》的虔誠……為了紀念開發建設北大荒60周年,潘蘅生更創作出了氣勢磅礴的畫作《奮鬥渠》。廣袤大荒,場面恢宏,氣勢磅礴,48個知青齊心協力在拉一塊凍土疙瘩,動態各異,極為生動,《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壯麗之美攝人心魄。而《歲月難忘》則仿佛從一個細部描寫了知青在奮鬥渠的勞動場面,一些知青同樣共同在搬、拉奮鬥渠中的凍土塊,天寒地凍,全身裹得嚴嚴實實,女青年臉上戴著大口罩,雖然看不到他們青春飛揚的臉龐,但動作形象逼真自然,青春氣息直透畫外,難以想像,這批從城市裡來的嬌嫩孩子,競會遭受如此嚴峻的勞動鍛鍊!確實使人終生難忘。
魂縈夢繞

知青題材的油畫,是潘蘅生近幾年的力作。已經離開農場這么多年了,為什麼還要畫知青題材的作品?因為潘蘅生是一位知青,北大荒農場曾經發生過的青春記憶是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正如潘蘅生在《創作隨感錄》中所說的一段非常耐人尋味的話:“十多年了,老想把農場知青生活畫下來,2001年就開始動手,畫了七、八年,畫出二十來幅,不少人看我畫知青不理解,畫那些東西幹嗎?不合時宜,也不美。我也說不清為啥要畫,總覺得要畫,必須畫。現在明白了,就是因為魂縈夢繞。各人看法不同,我看珠光寶氣,裝腔作勢不美;知青形象,穿什麼都美,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這就是潘蘅生心中永遠的知青情結,這就是他難以抑制的創作衝動。
我的歷史畫
“知青系列”

2000年前,我開始回頭畫知青題材的油畫,至今已有二十多幅,塑造了各種典型的與非典型的知青形象。《出工》描繪了夏鋤出工的情景。知青中有個歌謠:“早晨兩點半,晚上看不見,地里兩頓飯,學習在田間。”哨聲一響,不得不起床,朦朦朧朧,套上衣褲,不洗不漱,扛起鋤頭、紅旗出工了。在農場的地壠長,走上六七里地,天漸漸放亮,知青也徹底醒了。再往回鏟,鏟完地收工,天色已黑,也到家了。
北大荒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凍土層一米多厚,堅硬得像石頭,一鎬下去,直冒火星,地上只留下一個白點。知青們把鋼釺燒紅,在凍土中打很深的洞,裝進火藥雷管,一連串的爆破後,凍土炸得像亂石堆,巨石般的大凍土用拖拉機拉,小一些的,人拉、人抬、人扛,工地上紅旗招展,人歡馬叫,那氣勢壯闊的場面,至今還歷歷在目。《奮鬥渠上的勞動號子》是知青們拉大凍土的場面。
“週遊世界系列”

我父親潘德明在20世紀30年代徒步、騎腳踏車週遊了世界,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用雙腳環繞地球一周的人。他所到之處,受到各地人民的熱烈歡迎,以及僑居世界各地愛國僑胞的熱情讚揚,也受到各國政府首腦和知名人士的嘉許與慰問。印度詩人泰戈爾贈他一幅自己的繪畫;聖雄甘地贈他一方自織土布;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他說:“我也很喜歡旅行,要不是腿殘,真想與你同去攀登加利福尼亞的惠特尼山哩。”並贈送一枚金牌,“這是美國人民贈給你——勇敢的人的禮物。”李宗仁、張學良、徐悲鴻等人分別為他作了題詞。我是在父親誕辰百年之際(2008年),開始《週遊世界系列》創作的,現已畫十多幅,我覺得自己的作品是對父親最好的紀念。
《澳洲土著人的護送》這幅畫,是表現我父親的一段驚險的小插曲:在一個荒僻的山坳處,旅行家成了土著人的俘虜,他被綁樹上,長矛對胸。大難臨頭時,他急中生智用新學的毛利語說明自己的身份。長老懂得毛利語,頃刻間敵人變為朋友,俘虜成了上賓。主人請他喝蜂蜜酒,吃蠐螬羹和烤蜥蜴,蠐螬是一種毛毛蟲,蜥蜴就是四腳蛇。不能辜負主人的盛情,礙於禮數,只得囫圇吞下。第二天長老派了手持長矛、弓箭的武士,護送他通過隘口,免得受其他部落的打劫。
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對於歷史畫極其重視,龔學平先生2011年年初著手策劃籌備歷史畫創作研究中心與歷史畫展覽。為我們這些熱衷於歷史畫創作的人搭建了一個平台,能參與其中我深感榮幸,並祝歷史畫創作更上一個新台階。
作品概況
主要作品

《林海剿匪記》1980.09
《能媳婦》1982
《奇怪的噴壺》1982.11
《重賞之下》1983.07
《孟廣德這老頭》1983.10
《路,要重走》1984.04

《劉志丹》1984.08
《環球旅行記》1984.11
《潘德明徒步騎腳踏車週遊世界》(上、下)1984.11
《她的眼睛可說話》1985.06
《要感謝這間房子》1986.09
《薄奠》1986.11

《第三帝國興亡》(四)1987
《食人魔窯》1987.03
《母親》1987.04
《諾言》1987.05
《伊登警長的助手》1987.09
《陌路》1989.05
《流沙脫險記》1990.05
《趙尚志》
展藏獲獎

1984年《週遊世界》獲《第六屆全國美展》覽銅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8年《母親》獲《黑龍江省文藝創作大獎》一等獎
1989年《陌路》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黑龍江省第七屆美展》一等獎
1990年赴日本舉辦《潘蘅生油畫展》
1991年《趙尚志》獲《建黨70周年全國美展》銅獎、《黑龍江省美展》一等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94年《清宮夢(太和殿)》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評審委員作品)
1995年赴美國舉辦《潘蘅生油畫展》
2007年《引嫩工地》等入選《融合與創造·2007中國油畫名家學術邀請展》
2008年《潘德明·徒步、騎車環球第一人》入選《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著作出版

《潘蘅生油畫作品精選》
《美術家潘蘅生》
《世界名人油畫肖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