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
潘田(1921—1921,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總工程師、副參謀長,原名方焜,1921年12月生於南京市,1944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1941年,在大學參加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入黨前參加黨的外圍組織“團結救國社”,入黨後曾任大學黨支部書記,蘇皖區黨委南京工委學生工作負責人。1944年大學畢業後就參加新四軍,任軍報記者。
解放戰爭時期
在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華東軍區兵站部科長,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第四支隊總工程師,軍委鐵道兵團第三師總工程師。1950年參與指揮搶修平漢鐵路石(家莊)安(陽)段,提前通車,立大功一次;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第三師總工程師、副師長。曾總結提出搶修鐵路的設計、測量、備料、施工四項措施,加快了搶修速度,爭取了運輸通車時間。
後期
1954年起任鐵道兵學校(學院)副校長(副院長)。1963年起任鐵道兵司令部總工程師、副參謀長;中國鐵道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1983年兼任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軍事工程副主編;潘田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代表;1987年離休。
2002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生命為鐵路建設燃燒
年終歲末,地處祖國西部邊陲的青藏高原,白雪皚皚。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猶如一條巨龍向前挺進。數萬名鐵路建設者已經把路軌鋪到了崑崙山隧道口。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將穿過莽莽崑崙通向拉薩。首都北京。一雙40多年來始終關注青藏鐵路建設的眼睛閉上了,一位為中國鐵路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的鐵路專家和指揮者,終因病魔折磨而沉沉睡去……
值得欣慰的是,他可以放心地睡了。潘田,這位名字已深深鐫刻在青藏鐵路建設史上的傑出專家,青藏鐵路最早的倡議者、勘察設計者之一,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終於看到了青藏鐵路夢正在逐步成為現實。醫務人員介紹說,潘田病重期間仍十分關心青藏鐵路建設進展情況,多次向有關人員詢問工程進度、質量。他是多么想再上雪域高原,看一看傾注了畢生精力的青藏鐵路線,多么想和戰友們一起親手鋪一段路軌啊……
潘田一生心繫鐵路,在革命戰爭年代就與鐵路結下不解之緣。上世紀40年代,就讀於南京“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在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工作後,他和戰友們冒著槍林彈雨緊急搶修鐵路,支援前線作戰,解放軍打到哪裡,鐵路就通向哪裡。抗美援朝時期,為粉碎敵人的“絞殺戰”,他和戰友們創造出預設計、預測量、預施工、預計畫的“四預工作法”,成倍縮短了搶修時間,使鐵路通車裡程十幾倍地增加,創造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為抗美援朝的勝利立下不朽戰功。
解放初,全國鐵路極不發達,能勉強維持通車的不過1萬多公里。在新中國鐵路建設高潮中,身為鐵道兵總工程師、副參謀長的潘田組織指揮了多條鐵路的建設。成昆、襄渝、青藏、南疆、京通、通霍、嫩林等鐵路線上都灑下他的汗水。在東北林區勘察嫩林鐵路線路時,他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在林海雪原奔波一個多月。70年代修南疆鐵路,黃水溝至滋泥泉一段出現東、西線兩種方案,其中東線要長距離穿過鹽鹼地,施工難度很大。潘田帶領技術人員頂著沙塵暴,認真調查,科學比較,果斷敲定東線方案。鐵路通車後,鹽漬土地區鐵路穩定可靠。實踐證明,他主持確定的方案和採取的技術措施是成功的,為我國在更大範圍的鹽漬土地區修路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鐵道系統,潘田素以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著稱。人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70年代修建襄渝鐵路時潘田勇克技術難關的故事。襄渝鐵路在我國鐵路中橋隧密度最大,施工難度很高,特別是鐵路中段沿漢江峽谷而行,由於岩層風化破碎嚴重,塌方滑坡頻頻發生。全線鋪軌後,病害工點一共發現320多處,成為心腹大患。潘田多次前往現場調查,廣泛聽取意見,大膽提出“錨固樁”方案———用大型鋼筋混凝土樁給山體鉚上“釘子”,最大的“釘子”用了100多噸鋼材,1000多方混凝土,被稱為“千方百噸一根樁”。60多根大樁深貫山體,山體從此趨於穩定。這個難題的破解,填補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空白。潘田的突出成就,贏得了人們的愛戴。1956年,他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黨的十二大召開前夕,潘田以本單位最高選票當選為十二大代表。
潘田一生修過的鐵路很多,但心裡最惦念的還是青藏鐵路。為考察進藏路線,他曾几上青藏高原,跋山涉水,實地勘察,獲得大量寶貴的第一手資料。1976年,有關方面組織專家勘察青藏線,潘田主持和參與了這次勘察。從不凍泉至雁石坪,有東、西兩個方案待選。潘田一行不顧海拔4500米地區高寒缺氧,踏雪沿東、西兩線考察,最終確定走西線。和潘田一起勘察青藏鐵路的老戰友趙懋哉回憶說:“1976年9月9日,我們勘察青藏鐵路唐古拉山段的線址。夜裡風大、雪深,汽車深陷其中。55歲的潘田和大家一起推車。由於高原缺氧,許多人都要吸氧,但氧少、人多,潘老堅持不吸氧,在他的感召下,我也堅持不吸氧。這一天我終身難忘,潘老的高尚品格和堅強意志,一直激勵著我……”
1995年,潘田患癌症住院手術。自以為不久於人世,他在病榻上致信中央領導同志,暢談建設青藏鐵路的戰略意義,建議儘早上馬。1999年,沒有被死神接納的潘田再次致信中央領導同志,真知灼見,拳拳之心,躍然紙上。2001年6月29日,青藏鐵路開工建設,走的就是潘田當年建議的那條線路。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
潘田逝世後,江澤民、朱鎔基、李嵐清、吳邦國、溫家寶、曾慶紅、王兆國、回良玉、周永康、曹剛川、曾培炎、劉華清、鄒家華、王光英、吳階平、何魯麗、宋健、李貴鮮、錢正英、丁光訓、孫孚凌、胡啟立、趙南起、白立忱、經叔平、羅豪才、周鐵農、王文元、谷牧等分別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社會各界人士千餘人頂著寒風來到八寶山,向潘田致以最後的告別。
如今,祖國鐵路建設如火如荼。潘田,這位把畢生心血灑在中國鐵路線上的傑出專家,將高山的峻峨、長河的奔流、雪域的清白,融為一腔熱血,給人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他未盡的事業正在後人的手中接續,他的生命必將隨著中國鐵路的延伸而綿延。
人物生平
潘田原名方明昌,又名方焜,1921年12月生於南京市,1928 年至1940年7月在南京市讀國小、中學,其間1938年至1939年在上海市讀高中。中學時期正值日本侵略軍占領南京,耳聞目睹南京大屠殺,幾十萬平民百姓死於日軍刀槍之下,激起抗日救國的決心。1940年8月考入中央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系,1941年參加革命,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曾任南京地下黨大學支部書記,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44年大學畢業,參加新四軍,曾任軍報記者,轉戰敵後,進行抗日鬥爭。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任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兵站部科長,擔任戰時交通保障工作。1948年調入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任支隊(師級)總工程師。1950 年抗美援朝任志願軍鐵道兵團第三師總工程師、副師長。1953年至1963年任鐵道兵學校、學院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副院長。1963 年6月至1983年1月任鐵道兵司令部副參謀長兼總工程師(正軍級)。1983年後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篇軍事工程副主編。1987年離休。
潘田擔任鐵道兵技術院校領導和鐵道兵司令部總工程師長達30餘年,他努力貫徹中央關於“鐵道兵是我軍的技術兵種”、“鐵道兵是工程部隊性質”的建軍方針,對鐵道兵技術建設和人才培養作了大量工作。他力主建立健全和恢復技術管理和科研機構;重視規章制度建設,修訂和頒發了各項技術管理辦法和規定;大力推行搞好工程質量的措施,提高工程質量;為交流施工經驗提高部隊技術素質,創辦《鐵道兵技術通訊》;重視科學研究,積極推廣新技術,立項研製平戰結合的搶修器材;主持制定並實施“鐵道兵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科學決策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他把畢生心血獻給了祖國鐵路建設事業。
潘田作風正派,顧全大局,嚴以律己,平易近人,不計較個人得失,工作兢兢業業,有民主作風,能團結同志,深受廣大技術幹部、指戰員的信賴與讚揚。
1956年4月,潘田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並出席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他是中國共產黨第12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是中國鐵道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