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含義
潘山村,原地名潘徑村,文革期間,潘山村與張厝村合成大隊,而鄰村塘邊村(現潘徑村)與夏莊等村合成大隊,各自生產。文革結束,村體解散,塘邊村霸占潘徑地名。後經當時村委會商忖,請村中風水師李祖閃命名,故而取作:潘山村。
舊鋪統在晉江縣十都,由弱小十餘姓相伍為鄰。張姓者,及泉之望族,其祖自晉由光州固始縣南徐入閩,而屬泉地。至五代十國公元九三三年之間名紳張延魯公率泉民迎王潮兄弟入泉,封為御史大夫,支脈藩布後,延魯公之苗裔負公之孫達卿號濟源公(宋孝宗隆 興人間公元1127-1194左右)在潘徑定居,是為潘徑路廈堡,至今歷有二十三世八百多年。其祠堂尚在(今潘徑禮拜堂邊),至清道光年間與鄰鄉遷至淨心堂宮口土名北門前四塊厝居住與弱小多姓為鄰,形成今之潘山村。
村落與居民
村落土地面積1.5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430戶,總人口1700人。耕地675畝。農作物有甘薯、花生、大豆等。村中國小、製衣、五金、塑膠、木雕工藝事業單位等企業。東石至塔頭公路經村中而過。
經濟狀況
潘山村,歷來以手工業收入為主,改革開放以來,村中相繼辦起了雨傘、服裝、五金沖件、再生塑膠、印刷、運輸等公司。大部分產品銷往南非、歐美等國家,年產值達伍仟多萬元,村民大都過上了小康生活,外來人口近千人。村中建立了治安巡邏隊、老年協會、計生協會、衛生專職隊伍、村民健身活動中心、燈光球場以豐富廣大人民民眾業餘文化生活。該村僑居港、澳及東南亞等地華僑有一百多人,幾十年來在海外為生計日夜奔波,過著艱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