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守正
潘守正(1892年——1984年),字子修,號蘊慈。潘守正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生於福州市一家裁縫店員家庭,早年家境清貧,父早逝,靠母紡紗度日。潘守正自幼聰穎好學,兄弟姐妹10多人中,讀書成就者僅他一人。民國初年,潘守正收集福建省地理、歷史、文化、民俗等資料,編寫出供小學生使用的《福建鄉土教材》,深受師生歡迎,至今珍藏在福建師大圖書館。上世紀30年代,他著有《現行法律概要》、《民政概況》、《禁菸概要》、《福建省地方行政與地方自治》等書。解放初期,潘守正擔任福建省副省長陳紹寬的秘書、省文史館館員,長期從事文史、宗教、社會等方面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潘守正愛好詩文、楹聯、書法,福州鼓山、于山、雪峰寺和連城冠豸山等,都留有他撰題的楹聯。生平經歷
潘守正,字子修,號蘊慈,福州人,1892年10月29日(陰曆)—1984年 1月22日(陽曆)。出身清寒,父潘永泰,是裁縫店員,早逝,靠母紡紗養家度日,供其讀書。自幼聰穎好學,兄弟姐妹10多人中讀書成業者僅他一人。1903年(光緒28年):11歲在福州西城國小堂甲班讀書,與薩貞豫(君豫)、王邦珍等同班,參加國文比賽以“為秦始皇立碑山海關口”一文獲一等獎,當時福建報刊僅兩種,“閩報”(日人所辦)、“普通報”(施景琛辦)均有刊載,獲獎金大洋11元。
1905年:考入福州三牧坊大學堂(後改高等學堂,福州一中前身),師從陳寶琛(任學堂監督),第一場、第二場備取入學考試均為第4名,同學有林斯賢、葉采真(即葉淵,被陳嘉庚聘為集美學校首任校長)等。
1907年:轉入烏石山全閩師範學堂學習(福建師大前身),1911年畢業。
1911年—1914年:在福建法政學堂法律專科學習,畢業後即參加省高等審判廳承審員考試,獲第4名,被派往閩侯地審廳學習,鏇被派往邵武任承審員。剛到任不久就遇湘勇騷亂於郊外包圍縣城之嚴重事件,縣令赴省開會,由其兼攝縣務,危急關頭他果斷隻身出城通過談判,並隨後說服上游南平徐鏡清統帶將湘勇收編,免為流寇,順利平息了事態。事後在邵武熙春山登春台題一聯以表其22歲初出茅廬青年之胸襟:
燈火幾千家,憂樂同心,憑赤手來扶禹甸;
溪山三百里,熙穰滿目,與蒼生齊上春台。
次年調南平任承審員。
1916年—1932年:赴京參加全國司法考試。經劉冠雄信薦回閩後在李厚基處任秘書,並在福建製造局兼任秘書,參與修建洪山橋、籌建梁原國小等事。李厚基離閩後,在幫辦軍務公署及軍需總局工作。後經高等官吏考試,任晉江縣縣長。在任期間,遇一民婦勾結姦夫在粉乾內下毒謀殺親夫案,據實憑公斷案後,不料此姦夫系當地黑幫頭目,竟雇凶在下班途中追殺,危急中躲一漁船上得以逃過一劫,被逼離任。當時司法軟弱於此可見一斑。
1932年—1938年:調省民政廳任秘書、主任秘書,廳長為高登艇(順昌人)。1938年抗戰期間隨省府內遷永安達7年半。
1942年:在永安調省臨時參議會任秘書、主任秘書,協助鄭祖蔭、陳培錕正、副議長工作。1945年11月遷回福州,參議會遷入中山路現中山紀念館內。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解放前夕,在省民政廳配合中共地下組織,妥善保存了民國時期省府絕大部分重要檔案,免被燒毀,並配合軍管會對原舊省府人員組織學習,遣散或留用。解放初,張鼎丞主席與丁超武曾輕車簡從,親往住處,讓其前往說服陳紹寬“出山”,即邀數位與陳關係密切的友人(羅世芳、林舜藩)一同赴臚雷,經一晝夜長談,陳同意“出山”,參加新生人民政府工作,談及“非圖為官而是為民辦事”,並誠邀任私人秘書,由陳培錕向張鼎丞轉達,即獲同意,從此在陳身邊朝夕相處,工作長達20年,直至1969年陳病逝於福州。任陳紹寬副省長私人秘書期間,兼在省政協文史、宗教、社會、政法等組從事綜合、協調工作。參加福建省抗美援朝協會工作,為福州市鼓樓區第二至第四屆人大代表。
1963年3月5日:被省人委聘為省文史館館員。
1969年:陳紹寬病故後,又值文革動亂,閒居於道山路烏石山八十一階一號內,生活由子女接濟,私房廳堂等無償交由當地居委會辦紅山紙盒加工廠近20年。
1977年—1984年:文革結束後,由省文史館給予生活津貼,參加民革黨派活動。為省及福州市政協文史委撰寫文史資料數十篇。1984年1月22日無疾安逝於寓所。享年93歲,在同輩中算高壽之人,他在詩中自言“合稱百齡人”
主要成就
清光緒28年,11歲的潘守正在福州三牧坊大學堂(現福州一中)求學,師從陳寶琛,參加國文比賽以“為秦始皇立碑山海關口”一文獲一等獎,獎金11塊銀元。文中抨擊了西太后“寧贈友邦,勿予家奴”,欲“以閩易遼”等觀點受到學生界重視。潘守正22歲在邵武熙春山登春台題聯,以表其初出茅廬青年之胸襟:
燈火幾千家,憂樂同心,憑赤手來扶禹甸;
溪山三百里,熙穰滿目,與蒼生齊上春台。
民國初年,潘守正收集福建省地理、歷史、文化、民俗等資料,編寫出供小學生使用的《福建鄉土教材》,至今珍藏在福建師大圖書館。
福州于山蓬萊閣,黃承潮等平遠社苦心經營了數十年,被教會謀占,經潘守正通過法律途徑訴訟得勝。事後潘守正題了一聯:
棟宇重新,問滄海桑田,我原過客;
江山依舊,看高邱浚谷,中如有人。
潘守正在抗戰期間赴連城,在連城冠豸山松風亭上題寫楹聯:
松盤黛色迎眸爽 風送濤聲入耳頻
潘守正這幅楹聯,由著名書法家羅丹書寫。後據福建師大文學教授們研究,是幅絕對,佳聯。它結合抗戰的形勢,上聯喻為祖國河山無限美好,下聯喻為民眾抗敵聲浪頻頻入耳,與松濤呼應,又有眸、耳所見所聞,被列為該處楹聯手冊第一聯,為無價之寶。
解放初省政府撥款修膳陳紹寬臚雷故居,修成之日潘守正撰聯相贈:
鳥翔海上歸林樂 花種河陽易地良
1983年,92歲高齡的潘守正,提筆書寫《百年來所見所聞》2.4萬字行書小楷,思維清晰,功力深厚。這本未出版的書稿,成為潘家的傳家寶,為後人從事有關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人物評價
福建日報2004年3月1日(12版)刊登記者陳敏真 《書香門第――毛筆―鋼筆―電腦 木刻―鉛字―雷射》一文,文中這樣評價:“潘守正出生於1892年,小時候在福州三牧坊大學堂(福州一中的前身)求學,師從當時的教育家陳寶琛,後進全閩師範學堂、福建法政學堂(以上兩所學堂均為福建師大的前身)學習。他早年任過福建製造局秘書、省民政廳主任秘書等,參與修建洪山橋、籌辦新式國小。民國初年,私塾轉為學堂,他收集我省地理、歷史、文化、民俗等資料,編寫出供小學生使用的《福建鄉土教材》。那字字行書小楷,都是他用毛筆書寫的,再由工人摹刻到木板上印刷成書。這套4冊教材通俗易懂,深受師生歡迎,至今珍藏在福建師大圖書館。到了上世紀30年代,此時福建已有鉛字排版印刷了。1983年,92歲高齡的潘守正,還提筆書寫《百年來所見所聞》,2.4萬字行書小楷工整端莊,沒有一字塗改,足見老人思維清晰。”
軼事典故
潘守正經全省高等官吏考試,任晉江縣縣長期間,遇一民婦勾結姦夫在粉乾內下毒謀殺親夫案。潘守正據實秉公斷案,不料此姦夫系當地黑幫頭目,竟雇凶在下班途中追殺。潘守正危急中躲進一漁船上,才得以逃過一劫,並被逼離任。當時司法軟弱於此可見一斑。1949年解放前夕,潘守正在省民政廳工作。協助中共地下黨妥善保管舊省府所有重要檔案,免被燒毀。這些地下黨員中有省議會議長丁超五的兒子,此時其身份暴露,當局已下令拘捕,但警局拖延不辦,直至解放。另一與潘守正聯絡的地下人員,是潘守正稱為“八姐”的堂姐,公開身份為文教人員。榕城解放後,潘守正積極配合軍管會,對原舊省府人員組織學習、遣散或留用。“八一七”福州解放當天,由張鼎丞帶隊,藍榮玉代表中共來到民政廳予以接收。由於地下組織城工部的出色工作,福州城市接管十分順利。
解放初期,張鼎丞與丁超五請潘守正前往臚雷動員陳紹寬“出山”。潘守正邀請數位與陳紹寬關係密切的友人(林舜藩、羅世芳)一同赴臚雷,經一晝夜長談,陳紹寬同意“出山”擔任省人委副主席,參加新生人民政府的工作。在談及“非圖做官而是為民辦事”時,誠邀潘守正任其私人秘書。經由陳培錕向張鼎丞轉達,即獲同意。從此潘守正在陳紹寬身邊朝夕相處,工作長達20餘年,直至1969年陳紹寬因胃癌病逝。
鶴年仙逝
潘守正於1984年1月22日在福州烏石山81階1號居所仙逝,享年93歲。骨灰暫存東門地藏寺,德欽法師親臨迎接。著述情況
因歲月動盪,早年文稿多已散佚。擅長詩文、楹聯、書法,曾為福建省內許多景觀撰題楹聯,如:邵武熙春山登春台(1913年)、福州于山戚公祠蓬萊閣(1918年)、冠豸山松風亭(抗戰期間)、鼓山、開元寺、陳紹寬臚雷故居(1962年)、閩侯雪峰寺(1979年)等處,也曾為“福州晚報”、“福建政協文史資料”等題寫刊名、書名。現能查到的主要著述有:
<<現行法律概要>>、<<民政概況>>, 1935年,陳儀 題簽,法務部、最高檢察院題詞;<<禁菸概要>> ,1935年,陳儀 題簽高登艇作序,道林紙鉛印本;
《新編福建省鄉土教科書》(第一冊),民國9年,省立第三國小校活字印本;
《 福建省全省鄉土教科書》(1~4冊), 民國1930年,福州洛陽書社合訂本;
<<福建鄉土教科書>> ,1920年,國民學校用,共四冊,福州公教印書館(複印本於2006年7月12日送省文史館);
<<福建省地方行政與地方自治>>,1938年,福建省民眾教育師資訓練所印行(複印本於2006年7月12日送省文史館);(以上三本書存福建師大圖書館及省圖書館)。
<<雪峰山志>>,1953年(複印本於2006年7月12日送省文史館);
參與編撰<<福州地方志>>1979年版;<<百年來所見所聞>>1979—1983年。
詩、文、楹聯若干,為福建省、福州市政協撰寫文史資料等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