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序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判斷詞“是”產生的機制
第三章 疑問形式的類型學轉變
第四章 動補結構的發展過程
第五章 動補結構的產生對漢語形態和構詞法的影響
第六章 動補結構的產生對漢語句法發展的影響
第七章 漢語體標記的誕生
第八章 漢語動詞重疊式產生的歷史根據
第九章 現代漢語謂語結構的有界性
第十章 現代漢語的句子組織信息原則形成的歷史動因
第十一章 漢語比較句結構的嬗變
第十二章 連字結構的語法化過程
第十三章 漢語動詞拷貝結構的演化過程
第十四章 現代漢語否定標記系統的形成
第十五章 新興問句“有沒有+VP”產生的根據
第十六章 量詞語法化的動因和過程
第十七章 結構助詞的興替和“的”的語法化歷程
第十八章 量詞系統的建立與複數標記“們”的發展
第十九章 指示代詞與結構助詞的共性及其歷史關係
第二十章 句法結構的嬗變對語法化的影響
第二十一章 時間的一維性對介詞衍生的影響
第二十二章 誘發語法化的兩個機制:類推和重新分析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石毓智,1963年生,河南省洛陽人。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師從Elizabeth C.Traugott和Paul Kiparsky學習歷史語言學。在1995-1999年期間參加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的“漢語歷史形態句法學”研究項目。主要研究興趣為漢語語法、認知功能語言學、語法化理論、文學與語言之關係。已有多本專著和數十篇論文發表。李訥,1941年生,山東人。美國加州伯克萊分校博士。現為加州聖芭芭拉分校語言學教授,兼任該校研究生院院長,2001年美國暑期語言學院校長。於1997-1998年期間擔任荷蘭皇家人文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功能語言學、語法化理論、漢語語法等,已在Language,Language Sciences,《中國語文》、《語言研究》等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他編著的Mandarin chinese,Subject and Topic,Word Order and Word Order Change,Mechanisms of Syntactic Change等專著,在國際和國內語言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