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雕像、石刻
【年代】公元前1792~前1750年
【原屬】巴比倫
【簡介】
高約71厘米,石碑全長213厘米,
在公元前20世紀上半葉,蘇美爾王朝與阿卡德王朝相繼滅亡,成為古巴比倫王國的治下。從公元前1894年起,巴比倫王國日趨強盛,直至漢穆拉比統治時期,這個王國已有兩河流域整箇中下游地區了。巴比倫,就是古代西亞兩河流域一帶的最大城市(按阿卡德語,巴比倫意為“神之門”),是當時西部著名的商業與文化中心。
這一塊“漢穆拉比法典浮雕”,不僅是巴比倫重要的藝術古蹟,還是我們研究古代巴比倫經濟制度與社會法治制度的極其重要的實物。巴比倫王國的締造者漢穆拉比,是一位具有軍事天才和治國才能的君主,為了在統一疆域之後能平定內亂,他制訂一種“公平的法律”,並將它推廣到全國各地。他自稱是“太陽神最寵愛的牧羊人”。他為表示自己的“王權神授”的永恆性和不可侵犯性,把這部“法典”鐫刻在用楔形文字書寫的高大的玄武岩石碑上。在石碑的上部,又命藝術家刻繪了太陽神兼司法之神沙瑪什向國王漢穆拉比授予法典的一幅浮雕畫。
石碑上的漢穆拉比,頭戴王冠,身穿長袍,舉起右手,正站在太陽神的面前宣誓。太陽神則坐在寶座上,他戴著一頂螺旋形的高帽。太陽神的長髯也和這個時代的傳統式樣相同,被編成很整齊的長長的須辮。他右肩袒露,身披長袍,右手莊嚴地舉著作為權力象徵的魔標,左手握著魔環。這是一幅神聖的“授權”場面,也可稱作“天賜封地儀式”。
如果你能注意到沙瑪什的寶座,那一定會發現,它很象古巴比倫一種寺塔(吉庫拉塔)的外形。寺塔,是兩河流域祭祀活動中最早出現的建築形式,它作為“神宅”是供凡民膜拜的。這種有階磴、很象望樓的磚砌的高寺塔,在蘇美爾藝術的繁榮期,就已大量營造。沙瑪什的寶座刻成寺塔式,無非是表示寶座上的是最高的神。
站著的國王像顯得比寶座上的神略小一些。作為一塊浮雕,它處理在“法典石碑”的頂部,是十分和諧的。這種把國家典律與藝術結合起來,頗具有創造性,它是古代記功碑的一種範例。
而且這塊浮雕 由於附加在重要的“法律石碑”上面,比起“納拉姆辛石板”(見該圖)來,似乎更顯得嚴肅些。漢穆拉比法典全文282條,對於刑事、民事、貿易、婚姻、繼承、審判制度等都作了嚴格的規定。在早期奴隸專制時代,這種“法典”旨在保護統治階級的私有制,另一方面也為了調整自由民內部的關係。法典的內容是極其殘酷的。值得重視的倒是,漢穆拉比是西亞歷史上最早實行法治的一位國王。這塊石碑浮雕現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內。
相關詞條
-
《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約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頒布的法律彙編,是最具代表性的...
作用意義 形成原因 基本情況 頒行過程 法典內容 -
漢漠拉比法典
《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竭力維護不平等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社會的情況。法典...
簡介 發現過程 -
漢穆拉比法典碑
又譯作“漢謨拉比法典” 古巴比倫著名國王漢穆拉比(漢謨拉比)於四千年前制定的法典,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文字法律。它是一塊閃綠岩石柱,上面鐫刻的漢穆拉比法...
內容簡介 意義 其他 -
漢姆拉比法典
then then then
內容簡介 漢謨拉比法典的頒行過程 內容 發現 歷史地位 -
漢穆拉比時期
漢謨拉比時期 即漢謨拉比統治的時期,漢謨拉比,古巴比侖國王(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
-
漢謨拉比[古巴比倫國王]
漢謨拉比(或譯漢摩拉比、漢穆拉比、哈慕拉比等;阿卡德語,演變自阿摩利語 ˤAmmurāpi “同族的男治療者”(ˤAmmu“父系的親人”與 Rāpi“治...
人物生平 軍事征服 頒布法典 個人政績 人物評價 -
漢謨拉比
漢謨拉比(或譯漢摩拉比、漢穆拉比、哈慕拉比等;阿卡德語,演變自阿摩利語 ˤAmmurāpi “同族的男治療者”(ˤAmmu“父系的親人”與 Rāpi“治...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
石柱法典
"法典碑"上半部用浮雕形象表現了這位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從太陽神手中接過法典的場景,體現出那個時代的君權神授意識。下半部是用楔形文字銘刻出的法典全文,計4...
簡介 歷史來源 主要內容 歷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