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平陽府君闕

漢平陽府君闕

漢平陽府君闕--出綿陽北門,沿川陝路步行4公里,芙蓉溪畔的仙人橋旁有一對古老建築,突兀屹立,玲瓏多彩,端莊壯麗,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平陽府君闕。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形態大小

坐落在綿陽博物館新館舍大門前,系由條石、石板交錯疊砌,上有雕刻的石頭,俗稱“書箱石”。闕是古代一種建築,一般立在官廟和墓門之前。此闕為一大一小兩座闕組成,南北相距26.2米。主闕通高5.45米,寬1.66米;副闕通高5.29米。均由闕闕基、闕身、闕蓋3部分組成。

主闕

漢平陽府君闕漢平陽府君闕
主闕檐枋頭上原刻有“漢平陽府君叔神道”銘文,今存“漢平”2字,“府”字依稀可見,其餘字跡已經風化。主闕闕身楣枋上鐫刻有壓地平紋淺浮雕墓主生前車馬出行圖,圖首為雙旗引導,後有二列縱隊的帶劍步卒8人隨馬疾行,接有軺車6乘,皆雙轅駕一,每乘車後跟有步卒1人,步卒後有車騎隨行。轉角櫨斗位置上,各刻一高浮雕角神,角神袒胸露腹,另有母子獼猴擁抱、蟾蜍、展翅欲飛朱雀等圖案。斗拱壁上有各種中浮雕,北闕為追豬圖,南闕為舞樂圖,其中撫琴聽琴、羽人戲馬、雙人對舞形象清晰可辨。北闕東面介石中部刻一雙髻女子半啟柴扉、雙手扶門向外眺望高浮雕;西面介石中刻一躬背仰首猛虎,形象栩栩如生。介石轉角處鐫刻有蛟龍、奔獅、束髮力士與雙獅搏鬥高浮雕。西面介石中部,鐫刻一猙獰饕餮圖像。介石轉角處,西北角鐫刻一背生雙翅的天馬和戲馬羽人,東南角為雙虎,東北角為雙龍。

副闕

副闕形狀、雕飾皆同主闕,惟雕飾風化嚴重。梁大通三年(529年),佛教徒在闕身上鑿掉部分漢雕,鐫佛教造像33龕,龕頂為穹形頂。其中最大一龕高35厘米、寬33厘米。北闕闕身西面第3層條石上鐫刻一觀音立像,人物身材修長,褒衣博帶,龕兩側線刻禮佛圖,侍者華蓋和幡幢隨從,龕左刻有“大通三年七月”題記;南面第3層條石上一龕內佛壇兩側刻2獅,壇上刻1佛4菩薩,後立比丘10人,佛作說法狀,佛龕兩側刻諸天大眾,分3層面佛而坐,龕下為禮佛圖;東面3層條石上3龕龕內各立造像1軀,服飄泊之衣,像首已毀損。1914年,法國人色伽蘭曾到綿陽對漢平陽府君闕進行考察,其所著《中國西部考古記》一書中對漢平陽府君闕作出高度評價。認為此闕是複雜石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處,還說闕上的梁大通三年佛教石刻造像是四川惟一獨存的梁代佛教造像,是研究佛教寶貴的實物資料。

傳說

關於這座闕的來歷,《華陽國志》里記載了一個叫李福的涪縣人,“李福字孫德,涪人也。先主初為成都令,建興九年遷巴西太守,後為江州都督、陽武將軍,入為尚書僕射,封平陽亭侯。”《三國志·蜀志》稱李福:“字孫德,名福,梓潼涪人也。先主定益州後為書佐、西充國長、成都令。建興元年徙巴西太守,為江州都督、揚威將軍,入為尚書僕射,封平陽亭侯。”李福在延熙三年(公元238年)隨大將軍蔣琬出征漢中時病故,因蜀的國號為漢,李福又是涪縣人,歸葬涪縣稱“平陽府君”完全可能。1956年,四川省人民委員公布漢平陽府君闕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平陽府君闕,構思新穎,雕刻精美,刀技純熟,刀法剛勁,圖像生動、有趣,有許多富有生機的雲氣仙靈、珍禽怪獸等複雜的造像刻於闕上,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濃厚的生活氣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