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漢地最早指漢朝的領土,如《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閼氏乃說冒頓曰:“今得漢地,猶不能居;且兩主不相厄。””後來演變為中國歷史上的漢族聚居地的統稱,與中國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地相區別。如《元史·卷十三 本紀第十西漢版圖三》:“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學術界常使用此詞,並常與“藏地(或吐蕃、西藏)”、“蒙古”、“回部(西域、回紇、回鶻、新疆、畏吾爾等)”等地並稱。如:《西藏史話》(陳慶英等著,鷺江出版社)中第95頁引近人貴香巴所著《西藏簡史》說:“藏王都松芒波傑時,西藏有了笛子,並從漢地得到茶葉”,第132頁又有“之後,他(八思巴)擔任堪布,為漢地,西夏,蒙古,高麗,納西,畏吾爾等地的比丘、比丘尼等總計4000多人授戒……”。《劍橋中國史-遼夏金元卷》中譯本序言中亦提及“CHINA……一會兒指中國,一會兒指漢地……”。目前,至少在中國大陸學術界,“漢地”已取代“十八省”或“中國本部”成為常用辭彙。
實例參考
地名: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吉譚鎮漢地村。江西、廣東、福建交界之處!1930年6月5日,毛澤東委員從尋烏來到劍溪進行偉大的革命實踐時,把 寒地村名改為“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