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鄉

漠河鄉

漠河鄉隸屬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管轄。位於縣境最北端,黑龍江上游南岸,七星山腳下,西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北與俄羅斯的赤塔、阿穆爾兩州隔江相望。鄉政府駐地距漠河市83公里。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漠河鄉 漠河鄉

漠河鄉名源於駐地漠河村名。漠河,又名“墨河”,發源於大興安嶺北麓,北流注入黑龍江,因河水黑如墨,故名。建村時以河得名。俗稱“北極村”。明代,此地設有木河衛、隸屬奴爾乾都司管轄。清初,黑龍江設治後,隸屬黑龍江副都統管轄。1860年(清鹹豐十年)始有人居住,是通往老溝金礦的一個驛站。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清廷於此創辦漠河金礦總局。清末,1909年12月(清宣統元年十一月)設定漠河總卡衙門,屬黑河府境內,隸屬璦琿兵備道。中華民國成立後,1914年7月,將漠河總卡衙門改設漠河設治局,遂為治城。1917年1月,漠河“改局為縣”,成為漠河縣城。東北淪陷後,設漠河保,1941年改為漠河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3月,撤銷漠河縣,建立漠河區,隸屬呼瑪縣。1950年改為第五區。1956年撤區劃鄉,設定漠河鄉。1958年9月,改稱漠河人民公社。1981年8月,劃歸漠河縣管轄。1984年初,改為漠河鄉。2005年9月30日,《黑龍江省民政廳關於對大興安嶺行署所轄漠河縣漠河鄉更名請示的批覆》(黑民區[2005]113號):同意將漠河縣所轄的漠河鄉更名為北極鄉,鄉政府駐地仍為北極村。2011年1月4日,《黑龍江省民政廳關於漠河縣北極鄉撤鄉設鎮的批覆》(黑民區[2011]5號):同意漠河縣撤銷北極鄉,設立北極鎮。以原北極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北極鎮的行政區域,隸屬關係不變,北極鎮人民政府仍駐北極村。

經濟建設

漠河鄉全境地處大興安嶺北麓。全鄉總面積2380平方公里。境內山巒起伏,絕大部分為林區,沿江有少部分平地,野生動物及黃金資源豐富。全鄉有耕地1.6萬畝,無霜期短,主要種植小麥、燕麥,糧食已自給有餘。全鄉共轄漠河、大草甸子、洛古河3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301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占37%。鄉政府駐地漠河村。

旅遊資源

位於黑龍江畔的漠河村,俗稱“北極村”。每年夏至前後有極晝現象,素有“不夜城”之稱,是全國觀賞北極光和白夜勝景的最佳之處。1984年8月,建築了“北陲亭”和“北陲哨兵”塑像。漠河村西南的金溝村(今金溝林場駐地),是清代著名的“金溝”,別名“胭脂溝”。

今為北極鄉

北極鄉,原名漠河鄉。位於黑龍江上游南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22°2l′~122°21′,北緯53°27′~53°33′。東部與興安鎮毗鄰,西部與內蒙古的額爾古納左旗為界,南部與西林吉鎮大部和圖強鎮接壤,北部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的赤塔州、阿穆爾州相望。沿黑龍江邊境上自恩和哈達,下至古站,東西全長176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總面積為2 383平方千米。

北極鄉在人民公社化時期,轄洛古河、漠河、北紅(大草甸子)3個行政村。成立青年、先鋒、前進、洛古河、立新、前哨、反修7個生產大隊。

北極鄉在新中國成立前,多以採金和流送木材為主,務農人口相對較少。新中國成立以後,漠河的經濟發展開始轉向以農業為主。經過互相合作和人民公社化,農業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1979年,總播種土地面積1 226公頃,總產量達81.7萬千克。除自給外,對國家略有貢獻。1979年,公社總收人達9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為14.8萬元,占總收入的16%。每個勞動力平均日值2.36元。農村人均收入316.50元。公共積累達162.98萬元。到1950年,全鄉耕地面積減少到1072公頃,糧食總產量達153萬千克。田間作業全部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有農用汽車2台,馬555匹,牛102頭。鄉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教育發展迅速,醫療衛生條件優越,鄉所屬單位有邊防公安派出所、人民武裝部、農機管理站、畜牧獸醫站、林業工作站、鄉中心國小校、中心衛生院、銀行營業所、郵電局、糧食購銷站、供銷社、稅務所、氣象站、工商行政管理所、養路工區、文化站、電視轉播台、水文站、邊防檢查站、發電廠等。漠河縣漠河林場場址、西林吉林業局漠河綜合林場場址、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北極地磁台台址均建在北極鄉政府所在地。

北極鄉是中國最北端的旅遊勝地,以北極光和白夜為最獨特的自然景觀,每年吸引上萬人來此旅遊觀光。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漠河鄉更名為北極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