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出性多形紅斑

滲出性多形紅斑(erythema multiforme exudativum)又名多形紅斑(erythema multiforme),重症稱史-約綜合徵,是一種原因尚不明了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臨床特點為多形性皮疹,對稱性好發於手足背、前臂及小腿等部位,多見於春秋季節。 本病與祖國醫學文獻中記載的“雁瘡”、“貓眼瘡”相類似。如。諸病源候論〃雁瘡候記載:“雁瘡者,其狀生於體上,如濕癬癧瘍,多著四肢及遍身,其瘡大而熱疼痛,得此瘡者,常在春秋二月八月雁來時,則發。雁去時便瘥,故以為名”。又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貓眼瘡記載“初起形如貓眼,光彩閃爍,無膿無血,但疼癢不常,久則近脛”。

症狀體徵

臨床特點為多見於春秋季節,對稱性好發於手足背,前臂及小腿等部位的多形性皮疹。是急性炎症性皮膚病。

1.皮疹呈多形性:開始多為紅斑,以後可出現風疹塊丘疹、結節或水皰、紫癜等。紅斑大小約如扁豆或指蓋,顏色鮮紅、中心暗紅或紫紅,可相互融合。有些紅斑中心可消退形成環狀,或出現重疊水皰,形如虹膜,稱彩虹狀紅斑,為本病特徵性損害(圖1,2)。水皰也有呈現出血性內容者,如血性皮損數多時,則稱為出血性多形紅斑。

2.常對稱發生於指緣、手掌,其次為前臂、足背、小腿、顏面、頸部、頸旁,嚴重者也可見於黏膜。

3.發病急劇,急性經過。發病前又有四肢倦怠、頭痛、食欲不振、關節痛、微熱等輕微前驅症狀;經過約2~4周,愈後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

4.多見於青年、女性較多,春秋季發。

5.自覺癢痛。

中醫辨證分析:中醫認為本病系因血熱或脾虛濕盛、復感風熱或風寒之邪以致營衛不和、氣血凝滯、郁於肌膚;或因飲食失節、食入禁忌而誘發。

血熱型:症見發熱,咽痛口乾,關節疼,局部灼痛,大便乾,小便黃。舌質紅,苔白或微黃。脈弦滑或微數。辯證屬於血分蘊熱、外感風邪。

寒濕型:皮疹色暗,遇冷加重。手足發涼,肢體沉重,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或緩。辯證屬於脾虛濕盛,外感風寒。

用藥治療

1.全身治療

(1)追尋病原、停用致敏藥物,並給以相應治療。多進富含有維生素水果、新鮮蔬菜,限制動物蛋白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2)輕症患者可內服抗組胺劑、鈣劑及維生素C或10%硫代硫酸鈉10ml靜脈注射,每天1次。便秘者,可給鹽類瀉劑如硫酸鎂。發病若與HSV有關者,可用阿昔洛韋(無環鳥苷)有較好作用。重者可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關節痛時給阿司匹林,水楊酸鈉或吲哚美辛(消炎痛)。有病灶或並發感染時,可用抗生素。

(3)中醫治療:

①血熱型:法宜清熱涼血、散風。方用涼血五根湯加減。白茅根30g,茜草根10g,紫草根10g,菊花10g,生地15g,丹皮10g,大青葉12g,防風10g,車前草15g,薄荷3g,熱盛煩渴者加生石膏、竹葉;大便秘結者加大黃;關節痛者加秦藝桑枝、雞血藤;或用三花子藤方(生槐花、款冬花、地膚子、首烏藤)內服。

②寒濕型:法宜健脾除濕,溫經散寒。方用當歸四物湯加減:茯苓10g,白朮10g,陳皮5g,桂枝10g,白芍10g,吳茱萸10g,乾薑6g,當歸10g,雞血藤15g。氣虛明顯者加生芪、黨參;關節痛者加秦艽、老鸛草;發生於上肢者加片薑黃;發生於下肢者加木瓜。

2.局部治療 原則消炎、收斂、止癢,防止感染。以紅斑丘疹為主者選用爐甘石洗劑、皮質激素軟膏。對水皰糜爛滲出者可用各種收斂抗菌劑,作局部濕敷或油膏。如3%硼酸水,複方硫酸銅溶液或黃柏地榆水濕敷;複方代馬妥油膏或5%紫草,10%生地榆油膏。有口腔黏膜損害時,可用白菊花,金銀花泡水含漱,每1天多次。

飲食保健

1.糜爛滲液較多者生橄欖500克,加水1000毫升,慢火煎至500毫升,去渣取汁。每次飲20毫升,每日3―4次。並用適量汁水外洗患處。本方具有清熱利濕解毒功效。

2.伴有急性眼結膜炎者羊苦膽1隻,用溫開水吞服。每日1次,連服3日。本方具有清熱消炎解毒的功效。

3.紅斑、丘疹為主者紅棗10隻,柴草20克。加水煎湯代茶常飲。本方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

4.以水皰為主者冰糖20克,蓮花7朵,加水燒湯代茶常飲。本方具有清熱利濕消炎的功效。

5.反覆易發者糯米50克,防風9克,荊芥9克。後二味水煎取汁,與糯米共煮粥。每日分早晚服食。本方具有祛風解表的功效。

6.兼有暑濕、口渴者西瓜1個,去籽搗汁。每次1碗,每日3次本方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止渴的功效。

7.伴脾胃虛弱、納谷不香者瘦豬肉150克,山藥150克。洗淨切塊。如常法炒菜,佐餐用,可經常食用。本方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8.水皰糜爛兼眼瞼浮腫、下肢腫脹者綠豆30克,薏苡仁30克。加水煎湯代茶,不拘時,頻頻飲食。本方具有清熱利濕、利尿消腫的功效。

9.兼形寒畏冷者羊肉250克,生薑15克。加醬油紅燒。佐餐用。每日1次,連用7日。本方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

10.兼有目赤、口乾津少者紅蘿蔔100克,枸杞子20克。同加水煎湯,放涼後飲。不拘量,時時飲之。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預防護理

多進富含有維生素水果、新鮮蔬菜,限制動物蛋白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病理病因

尚不完全明了。本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

疾病診斷

1.凍瘡 多見於冬季及皮膚露出部位,不見於黏膜。有瘙癢,遇熱尤甚,局部水腫浸潤,並有靜脈淤血。

2.皰疹樣皮炎 雖系多形性皮疹,但多呈環狀或半環狀排列。慢性經過,易於復發。瘙癢劇烈。多見軀幹、四肢。血液及水皰內嗜酸性細胞顯著增多,碘化鉀試驗陽性。組織病理可見表皮下張力性大皰,內含中性及嗜酸性粒細胞。

3.蕁麻疹 發疹無定處,發生及消退迅速。皮疹為單一風團,一般無水皰,自覺劇癢。

4.藥疹(多形紅斑型) 有服藥史,停藥後經適當處理即愈,與季節無關,無一定好發部位。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輕度增多,多數病例嗜酸性粒細胞增加,血沉加快,也可出現蛋白尿。

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有各種各樣的組織象變化,主要有三種類型改變:① 表皮型: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出現程度不同的壞死,嚴重者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表皮分離,其上方表面大片壞死。本型見於靶形損害和重症多形紅斑。②真皮型:真皮乳頭水腫,表皮下水皰形成,真皮上部血管周圍浸潤,以單一核細胞為主,雜有嗜酸性粒細胞。本型見於斑疹、丘疹性損害。③真皮表皮混合型:常見,沿真皮表皮邊緣及表淺血管的周圍有一單核細胞浸潤,伴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形成表皮下水皰,部分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壞死,細胞內水腫及海綿形成,真皮上部常有紅細胞外滲。

併發症

可以並發感染。

預後

經過約2~4周,愈後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

發病機制

目前認為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即可能是皮膚小血管對某些致敏物質引起的變態反應。其變應原可能為細菌、病毒、真菌、原蟲、支原體或某些藥物如磺胺類、水楊酸類,青黴素、砷劑等。也可由於腐敗食品魚蝦等,其他如X線照射、月經紊亂,妊娠等也可伴發。另外還與物理因素如寒冷和氣候變化有關。中醫認為本病原因血熱或脾虛濕盛、復感風熱或風寒之邪以致營衛不和,氣血凝滯郁於膚;或因飲食失常,食入禁忌而誘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