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滕剛是微型小說作家中的佼佼者。說到他,必須先談一下微型小說的現狀。
微型小說是一個新興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文體。在中國,這個文體雖古已有之,但一直屬於短篇小說的範疇,未能單獨形成氣候。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微型小說開始以獨立的姿態崛起於文壇,成為讀者涵蓋面最廣的文體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各種報刊每年發表的微型小說已達二至三萬篇。筆者主編的《微型小說選刊》月發行量達到七十萬冊,亦可佐證讀者對這種文體的喜好和認可程度。
隨著微型小說創作實踐的發展,報刊上對微型小說特徵和獨立品格的探討文章也越來越多,人們逐漸認識到,微型小說雖從短篇小說發展而來,但與短篇小說已有很大的區別。1984年和1985年,《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先後在南昌和鄭州創辦。1992年,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在上海成立。這樣,小說家族中就又增添了一個新的成員,在原有的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之後,又多了一位年輕活潑的老弟——微型小說。
再來看微型小說的創作隊伍。在中國大陸,一個中等發達的省份擁有30~50名經常寫作微型小說並不時有作品發表的作者是不足為奇的。由此粗略推算,不包括港澳台地區,僅中國大陸,經常寫作微型小說的作者至少在千人以上。如果加上偶爾涉獵微型小說的作者,那就數以萬計了。
這樣一個廣闊的市場,這樣一支龐大的寫作隊伍,卻迄今沒有得到文學圈內的完全認可。評論家們對它的看法尚有分歧,以致它迄今尚未列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獎的評選範圍(進入中國小說學會的小說排行榜也是2005年後才有的事)。
這是什麼原因呢?細究起來,筆者以為主要是以下兩點:一是人們對某種事物的認識,往往落後於該事物的客觀實踐,微型小說作為一種新的文學現象,人們對它的認識也不例外。二是微型小說本身存在的問題。對於第一點,筆者不想多說。對於第二點,筆者以為微型小說雖然事實上已成為小說家族中最年輕最有活力的一員,但發展的歷史還比較短,作品的質量還參差不齊。從總體上看,每年產生的作品數量龐大,但真正稱得上精品的卻比較少。就是在這有限的精品內,還有一些是文學大家的作品,比如王蒙、馮驥才、汪曾祺他們,平常並不以微型小說創作為主,但偶一為之,卻常有驚人妙作。而微型小說專業戶們的作品,雖也有閃光之作,卻又常為自己的平庸之作所掩蓋。如果將長篇、中篇比作大刀、長矛,微型小說恐怕只能算做匕首。匕首雖小,在近距離作戰卻優於大刀長矛,這一點,文學大家們是知道的。但他們也同樣知道,“匕首”並不好弄,如果沒有精湛的武功,沒有超常的發揮,不可能讓人擊節讚嘆,與其如此,那就遠沒有揮舞“大刀長矛”來得瀟灑和引人注目。另外,稿費按字數計酬恐怕也是一個原因。所以文學大家們平常並不怎么耍弄“匕首”,只有當上天突然賜給他們靈感,腦海中電光一閃,平常的生活積累轉化成絕妙的點子時,他們才會感到機會來臨,立馬捕捉住這上天賜與的獵物,將它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樣寫出來的東西,當然非同尋常。
而微型小說的專業寫手們(我這裡說的專業寫手,其實大都有本職工作,寫作只是業餘的事)卻沒有這樣幸運。他們選擇了微型小說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們必須靠微型小說一而再,再而三地來展現自己。微型小說受字數的制約,必須講究技巧,是一種高難度的文體。按說技巧性強,只要反覆磨練,掌握了技巧,問題也就解決了,就可以順理成章,源源不斷地寫出好的微型小說來了,實際上卻又遠沒有這樣簡單。報刊上關於微型小說創作的理論文章有過不少,但大多是對過去創作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停留在技術的層面上做文章。而筆者以為,一篇好的微型小說不是光靠技巧就能寫出來的。一要作者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二要作者對社會的透徹領悟,在這二者的基礎上,加上靈感的催化劑,技巧才能發揮魔力,產生奇妙的作用。微型小說專業戶中雖然不乏意志堅定者,但同時具備這兩種條件的人卻很少,他們大多按照工藝來製作新產品,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凸顯平庸。應當說,理論文章總結歸納微型小說的特徵和寫作技巧,對於初學寫作者是大有好處的,但如果一個作者成了微型小說專業戶,他仍停留在寫作技巧這一層面上,他們的結局將是很悲哀的:不管他如何勤奮、努力,注定了只能是不斷重複製造出一大堆大同小異沒有多少價值的文字垃圾。我們有一些微型小說作家,他們發表過一些很不錯的作品,於是認定了微型小說作為自己終生的主攻方向,這是十分可貴的。他們將微型小說寫作大師歐·亨利、星新一奉為自己追求的星座,想要達到他們的水平,這也沒有錯。問題在於,他們按照大師們的創作模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隨著作品的不斷增加,他們沾沾自喜,見人就說自己一年發表了多少多少作品,但當“作品”結集出版到處送人時,懂行的人們就會發現,他們的作品只是數量上的增加,並沒有質量上的突破。一本厚厚的集子,往往只有少數幾篇是有內涵有價值的東西,而它們也還都是以前的作品。這些作者不知道,歐·亨利式的結尾,在歐·亨利那裡是天才的創造,而在他們那兒卻成了致命的束縛!
這個現象帶有普遍性。特別是某些自詡為第一流的微型小說作家,他們的作品有條件在文學圈內傳播,這就使得某些接觸到這些作品的評論家感到大陸的微型小說創作就那么回事,比海外華文微型小說創作的水平要差得遠。
作者
盧翎,1966年9月生於天津市。文學博士,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小說學會副秘書長。曾發表《逼近歷史的真相》、《滕剛的意義》等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都市的敘事》等。
滕剛代表大陸的另一類微型小說作家。
滕剛不是那種僅靠辛勤耕耘,以創作的數量和別人比高低的作家,更不是那種依靠編輯和評論家的抬舉成名的作家。
滕剛是一個罕見的既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又有突出的寫作天賦的優秀的微型小說作家。
在社會實踐方面,滕剛不是那種小心翼翼的不願燒壞自己手指的庸人。他勇敢地下了海,大膽放棄了有穩定收入的工作,在商海中摸爬滾打,出沒於各種貿易場所和娛樂場所,觸摸到了當代社會的敏感點和傷痛點,目睹了那些書齋里的學者不可能看到的東西。上天似乎有意造就他,讓他飽受疾病的折磨,感受常人難以感受到的痛苦。在思想上,滕剛又是一個善於獨立思考的智者,他知道我們的社會生活與書本不是一回事。對社會生活的透徹領悟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探索,使得滕剛有話要說,於是他採用了微型小說這種藝術的表達形式。
滕剛闖進微型小說領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初顯身手,就已經寫出了像《預感》那樣出手不凡的作品。《預感》是篇幽默智慧、風格和內涵上都獨具特色的作品,它所達到的高度,是許多微型小說作家窮盡一生努力,恐怕都難以達到的。但這個階段,對於滕剛來說,只是一個演習階段。
第二階段,是滕剛有備而來(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有了厚實的積累)的火山噴發的階段。說起來有點偶然,實在是一種必然。
2001年,中國微型小說表面上十分熱鬧(許多報刊紛紛增闢版面刊登微型小說,有的甚至改為專刊),實際上卻陷入了平實化的泥潭,大量平庸瑣碎缺乏想像力的作品充斥市場。滕剛的作品像一股清新的風吹來,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悶。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滕剛的作品噴薄而出,像密集的炮彈在微型小說界炸響。
這是一些什麼樣的作品啊,它們幽默荒誕卻又充滿了智慧,充滿著天才的想像和誇張,思想卻像犀利的刀片,寒光閃閃,痛快淋漓地剖析著荒誕的現實……
如果說,平庸的作品給人的感覺像沒有羽毛的鳥兒一樣匍匐在地面艱難地爬行,滕剛的作品則像雄鷹一樣騰空而起,其跨越的高度和瞬間衝擊力常常令人目瞪口呆,嘆為觀止。
這是一隻怪誕的鷹。他時而緊貼地面飛行,時而直衝雲霄,時而在空中翻滾,時而箭一般地俯衝而下……他蔑視規矩,嘲笑權威,不按常規出牌,真是一個膽大妄為的傢伙!
滕剛是一個可怕的破壞者。他將種種關於微型小說創作的經驗之談和應當遵守的法規法則打得粉碎。
如果滕剛僅僅是一個破壞者,他就毫無價值可言。滕剛的價值在於,他用作品否定或推翻了有關微型小說的某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同時又用自己的作品探索出了另一些可行的路子。滕剛的作品讓人驚嘆:微型小說原來可以這樣寫!
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實踐家和探索者。
表面上看,滕剛背叛大師,實為不恭。實際上,他認真研究學習大師們的作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掌握了大師們的創作精髓,知道出奇制勝是永恆的法則。他用作品豐富和發展了微型小說的理論。
滕剛的勝利,是辯證法的勝利。
滕剛的作品,說明微型小說是一種沒有固定模式的文體。唯其沒有模式,它才充滿活力,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有人認為,滕剛的成功是鄭允欽刻意炒作的結果。這些先生大錯而特錯了。
首先,筆者天性恬淡,素來厭惡炒作。筆者曾在自己的童話作品《兩個怪納米》中塑造過一個令人厭惡的炒作大師黃牛皮先生的形象,足可佐證這一點。
其次,筆者只是一個編輯。編輯可以幫助一個作者,卻無力造就一個作家,更不可能造就文學大家。
滕剛是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天才作家,他闖進微型小說界是微型小說的幸運。
評論
在我看來,滕剛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他在以一種反叛傳統的姿態,出現在當下中國的微型小說的世界裡。從精神到技法,他都是全新的,是我們傳統的微型小說理論所難以涵蓋的。
《滕剛評傳》是我見到的第一部專就一個微型小說家進行研究的專著。它的意義也許在以後的歲月里我們才能領悟。在平靜而沉悶的外表下,當今小說的內部正在醞釀著變異和起義,一向難登大雅之堂的微型小說,由於其靈敏和鮮活,由於其不斷提供新奇的認識世界的角度,由於其潛在的多種能力,由於其人文含量的豐盈,正在展示出與新的時代相契合的廣大前景。並不是任何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有勇氣承認這一點。尤為難得的是,作者選擇了一位試圖將荒誕、魔幻、黑色幽默糅進微型小說的不安全的作家,其意義就更不尋常了:它是指向未來的。
——著名評論家 雷達
本書選擇了一個頗有分歧的微型小說作家,是國內第一部暫不顯赫的微型小說作家評傳。作者的堅持和勇氣令人欽佩,對傳主人生和心靈歷程與創作歷程的相互影響、滲透的機制和奧秘進行了深刻揭示,並對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和傳主的藝術思維特徵有準確的定位和理論整合,其方法對方興未艾的當代作家評傳頗多啟示。在平實而有克制的語言文字背後,隱藏著作者發現的驚喜和審美的激動,本書因而成為富有生命和精神感染力之作。
——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 李星
滕剛是微型小說作家中的佼佼者。說到他,必須先談一下微型小說的現狀。微型小說是一個新興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文體。在中國,這個文體雖古已有之,但一直屬於短篇小說的範疇,未能單獨形成氣候。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微型小說開始以獨立的姿態崛起於文壇,成為讀者涵蓋面最廣的文體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各種報刊每年發表的微型小說已達2-3萬篇。筆者主編的《微型小說選刊》月發行量達到70萬冊,亦可佐證讀者對這種文體的喜好和認可程度。
目錄
序
寫在前面
第一章 童年(1962-1988)
第一節 不是故鄉花開時
第二節 父親的追求
第三節 祖父母身邊的童年
第二章 傷心的舞蹈(1968-1974)
第一節父親的夢想
第二節 傷心的舞蹈
第三節 內心的孤獨與恐懼
第三章 落榜生(1974-1980)
第一節 被撕掉的作文本
第二節 祖父之死
第三節 落榜生
第四章 求學:生存方式與精神方式之確立(1980-1989)
第一節 大學裡的三位老師
第二節 中學教師生涯:生存方式的思考與尋找
第三節 漂泊北大:精神方式之確立
第五章 諷刺小品--滕剛微型小說創作的開端(1988-1989)
第一節 微型小說的起步
第二節 滕剛的微型小說創作
第六章 病痛纏身(1990-1995)
第一節 病痛纏身
第二節 “溫暖的遺囑”
第三節 “疾病是世界的隱喻”
第七章 從《預感》起步(1990-1995)
第一節 “湯泉池筆會”
第二節 《預感》:諷刺的背叛
第三節 走向表現主義
第八章 自由策劃人:以微型小說的智慧經營策劃(1998-2001)
第一節 《江都日報》廣告部
第二節 父親的離去
第三節 轉向長篇小說創作的準備
第九章 自由撰稿人:重回微型小說(2001-)
第一節 重回微型小說
第二節 一位主編的膽識
第三節 毀譽參半
第十章 以策劃的智慧經營微型小說(2001-)
第一節 《貨之家》:自我的發現
第二節 《個人履歷表》:小說的,假犀
第三節 以策劃的智慧經營系列微型小說
第十一章 滕剛的意義(上)
第一節 人性的內涵
第二節 引發爭論的“性”
第三節 現代生活的悖論
第十二章 滕剛的意義(下)
第十三章 訪談錄
附錄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