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灌木, 高1-3米;植株有臭味;幼枝、花序、幼葉及葉柄都密被黃褐色絨毛;老枝毛漸脫落,褐色,皮孔顯著。
葉片紙質,寬卵形、卵形或心形,長4-14厘米,寬3-10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圓形或心形,全緣或有不規則疏齒,表面被糙毛,背面密生淡黃色或黃褐色短柔毛,沿脈更密;側脈4-5對,基部脈腋有數個盤狀腺體;葉柄長1.5-6厘米。
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密集;苞片卵狀橢圓形,長2-3.5厘米,早落,小苞片線形,長1-2.2厘米;花萼鍾狀,長6-9毫米,被絨毛和少數腺體,萼裂片短,三角形,長約2毫米;花冠白色或粉紅色,花冠管短,藏於花萼內,偶見稍伸出,裂片長圓形或卵圓形,長4-7毫米;雄蕊與花柱同伸出花冠外;花柱長於花絲;柱頭2裂。
核果近球形,徑約7毫米,成熟時藍黑色,大部分為增大宿萼所包。
花果期4-10月。
物種分布
產四川西南部、雲南東南部、中部至西部。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昆明。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2000-3000米的山坡疏林或山谷溝邊灌叢濕潤的地方。
本植物的花(烏藥花)亦供藥用。
藥材
乾燥莖葉,莖多切成斜片。老莖直徑達1.5~2厘米,皮暗紅色,具縱裂痕,皮孔不顯:斷面中心髓部較大,白色,木部微黃色。幼枝皮黃綠色,可見銹色毛茸;髓部直徑達3毫米,外皮不易剝離,葉腎狀卵形,被細茸毛,乾燥後多皺縮捲曲。葉有臭氣,味辛、微苦。以枝嫩、色綠者為佳。
性味
①《滇南本草》:"性溫,味辛苦。"
②《雲南中草藥選》:"辛,溫。"
功用主治
祛風,截瘧,行氣,利水。治瘧疾,風濕,水腫,脹悶腹痛。
①《滇南本草》:"消胸膈膨脹,下氣,利小便,消水腫,止氣逆腹痛。"
②《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治瘧疾。"
③《雲南中草藥選》:"祛風活血,消腫,降壓。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選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滇常山根一至二兩。煎服。
②治高血壓:滇常山根五錢至一兩。水煎去渣,加米酒煮雞蛋一個,內服。
③治痔瘡,脫肛:滇常山葉煮水外洗。(選方出《雲南中草藥選》)
性狀
性狀鑑別 莖多切成斜片。老莖直徑1.5-2cm,皮暗紅色,具縱裂痕,皮孔不明顯,斷面木部微黃色髓部較大,白色;幼枝皮黃綠色,有銹色毛茸,外皮不易剝離,為面髓部直徑紅 3mm。葉對生,皺縮捲曲,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寬卵形,長4-14cm,寬4.5-12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緣或略呈波狀,或有疏鋸齒,兩面有短柔毛;葉柄密被短毛茸葉氣臭,味辛、微苦。
武漢植物園創新引種植物名錄
引種地點 | 廣西龍勝 |
引種時間 | 20041216 |
引種號 | 49330 |
引種材料 | 苗 |
鑑定人 | 吳金清 |
Id | 2696 |
栽培地點 | 引種過渡圃 |
引種數量 | 2株苗 |
栽培方式 | 地栽 |
生長性狀 | 藤本 |
野外採集植物數據
採集時間 | 2009年10月11日 |
採集地點 | 四川省俄邊縣劉溝鄉 |
採集人 | 王凱、樊雲川 |
採集樣品類型 | 果實、 |
生活型 | 大型喬木、灌木、 |
生態環境 | 灌叢、 |
果實顏色 | 黑色 |
葉子顏色 | 綠色 |
果期 | 10月 |
分布 | 普遍、 |
單位面積產量 | 0.5kg |
油脂含量初檢 | 18.18 |
標本鑑定人 | 趙清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