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居士,歷城(今東濟南市)人。當他振聲揚名時,“海內學士大夫,無不知有滄溟先生”,明代文壇上著名的 “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吳國倫、宗臣、徐中行、梁有譽)之一(前七子為: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王廷相、徐禎卿),倡導文學復古運動,並寫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著有《滄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龍辭去陝西按察副使職東歸,在歷城王舍人莊之東鮑山下建樓,曰“ 白雪樓”。李攀龍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樓,亦曰 “白雪樓”。明萬曆年間,山東右布政使葉夢熊因敬仰李攀龍,出資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樓。1956年趵突泉擴建公園時,該樓因破爛不堪被拆除,1996年重建。
濟南市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內有個清靜幽雅的“滄園”,這個庭園為紀念明代著名文學家 “後七子”之一李攀龍而建。
相關作品
明朝弘治、正德年間,土地高度集中,大貴族、大官僚、大宦官等統治集團,窮奢極欲,搜刮無度,廣大人民破家失業,流浪四方,全國各地不斷地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同時地方貴族藩王時起叛亂,外族侵犯頻繁:明王朝的統治發生了嚴重的危機。明初制定並推行的八股文考試制度,這時日益成熟、定型;程、朱的理學教條,通過八股文考試成為獨尊的統治思想:它們形成一種有力的精神上的連鎖,束縛著文士們的思想,嚴重地阻礙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三楊的 “台閣體”文風依然瀰漫一時。在哲學思想上就出現了王陽明的心學運動,在文學上出現了 “前七子”復古運動。它們同時並起,顯然要衝破程朱理學教條、八股文和台閣體文風的統治地位,使哲學思想和文學更有效地為統治階級服務。
嘉靖、萬曆間,明朝統治日益腐敗,外患更甚,社會矛盾進一步複雜尖銳化。在文學上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 “後七子”,再一次發起復古運動,重複著 “前七子”的錯誤道路。 李攀龍的詩文多模擬剽竊。詩如《古樂府》,篇篇、句句模擬,如寫字的“臨摹帖”。但近體模擬盛唐,也有一些可取的作品。如
《杪秋登太華山絕頂》四首其二:
縹緲真探白帝宮,三峰此日為誰雄。蒼龍半掛秦川雨,石馬長嘶漢苑風。地敞中原秋色盡,天開萬里夕陽空。平生突兀看人意,容爾深知造化功。
詩意境開闊,寫景抒情,能表現新穎的面目。
李攀龍編的《古今詩刪》,選各代之詩,影響頗大,後又摘取其中唐代詩歌編為《唐詩選》,成為當時通行的學塾啟蒙讀本。有《滄溟先生集》傳世。
李攀龍的《唐詩選》是不多的對海外特別是對日本文學產生重大影響的選本之一。《唐詩選》在日本漢文學史上甚至起到了改變一代詩風的作用。以唐詩在日本的流行而言,眾所周知有兩個高潮,一是平安時代的白居易詩,一是江戶時代的《唐詩選》。自江戶中葉以來,《唐詩選》成為最受日本人喜愛的、被認為是“形成日本人中國文學修養和趣味之重要部分”的一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