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河間府署

滄州河間府署

據記載,河間府署坐北朝南,氣勢雄偉恢弘,衙署的主要建築均分置於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分布於東西兩側附屬軸線上,形成東中西三路軸線,各軸線均有院落數進,每進院落中,以主要建築為中心,左右對稱分布次要建築,構成四合院式的布局。 府衙大堂內高懸明朝嚴嵩所書“保釐堂”巨幅匾額,堂前戒石亭內有“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的碑銘。大堂西側懸掛一口銅鑄巨鍾,聲聞四十里,後被日本侵略軍劫走。東軸線依次為土地祠、清軍衙、清軍廳、理刑廳、馬政衙、河間驛。西軸線依次為司獄司、獄神廟、同知署。 河間府衙始建未詳,北宋大觀元年(1107)升瀛州為河間府,始有府衙之稱,其規模宏大,遠近聞名。由於歷代均在此設立眾多的官府機構,明永樂、宣德年間,知府崔衍、李濬相繼修建府衙,嘉靖至萬曆年間,知府牛天麟、袁軒冕、丁以忠、張問明、錢楷相繼進行了增修。為河間歷史文化奠定了堅實深厚的基礎。

據記載,河間府署坐北朝南,氣勢雄偉恢弘,衙署的主要建築均分置於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分布於東西兩側附屬軸線上,形成東中西三路軸線,各軸線均有院落數進,每進院落中,以主要建築為中心,左右對稱分布次要建築,構成四合院式的布局。 府衙大堂內高懸明朝嚴嵩所書“保釐堂”巨幅匾額,堂前戒石亭內有“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的碑銘。大堂西側懸掛一口銅鑄巨鍾,聲聞四十里,後被日本侵略軍劫走。東軸線依次為土地祠、清軍衙、清軍廳、理刑廳、馬政衙、河間驛。西軸線依次為司獄司、獄神廟、同知署。 河間府衙始建未詳,北宋大觀元年(1107)升瀛州為河間府,始有府衙之稱,其規模宏大,遠近聞名。由於歷代均在此設立眾多的官府機構,明永樂、宣德年間,知府崔衍、李濬相繼修建府衙,嘉靖至萬曆年間,知府牛天麟、袁軒冕、丁以忠、張問明、錢楷相繼進行了增修。為河間歷史文化奠定了堅實深厚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