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長江文藝出版社; 第1版 (1998年5月1日)
精裝: 255頁
開本: 16開
ISBN: 7535416322
條形碼: 9787535416322
媒體評論
序
文學的體裁樣式的生滅和興衰,有自己的規律,有自身的周期, 與社會生活方式、與時代文化形態有著深曇的關聯。唐代的詩、特別是其中的近體詩, 宋代的詞,元代的散曲,各擅其長。十多年前, 曾讀到一篇很有份量的論文,題為《清詩平議》,為清詩抱不平,說人們對清詩評價太低,說清代許多好詩遠勝前人。那篇文章內容充實, 學風謹嚴。清代確有不少好詩; 然而,有一個事實卻是難以否認的,就是, 清代不是詩的時代,清代人寫的詩無論怎樣好,也不可能發生李杜蘇辛的詩詞那樣的接受效應。最近二十年, 中國大陸的各種文學體裁樣式在文學整體中的地位,在社會的文學接受中的命運,發生過明顯的變遷。1976年秋天,爆發過詩歌的熱潮;稍後是戲劇(從活報劇到獨幕和多幕話到)和小說的興盛,小說占據中心的位置時間較長。現在, 文學強烈感受到了音像藝術的擠壓,人們願意斜倚著沙發看電視劇, 而不再經常端坐在書桌前讀小說。就在文學的主體部分被迫向邊緣挪移的同時,散文卻不事張揚地繁茂起來。文學的和非文學的雜誌,大量的報紙副刊,驅動著散文的生產。近一兩年,網際網路上的散文揭開散文史新的一頁——不存在編輯部錄用與否的問題,作者自己徑直在某個網站上“張貼”即可。一位福州作者關於足球賽的短文, 兩三天裡被調看過兩萬多人次。當然,人們也可以在網上“張貼”小說、詩歌, 但實際在網上可能最多出現的還是散文, 廣義的和狹義的散文。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變化, 沒有威脅散文的生存,而是給它拓開新天地。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充滿創造也充滿矛盾的時代,失語與喧囂共生,知識爆炸與靈性匱乏並存。在這個時代,小說、詩歌面臨嚴重挑戰, 而散文獲得伸展的空間, 當然也發生著重大的變化。變化之一是散文的自娛性增強了,並且還在不斷地繼續增強。前面提到的那篇談足球的文章,就是典型的自娛之作。作者在電腦上敲完,送進網站,就把它置之腦後, 忘卻了。他的宣洩的目的已經達到。這可能是跨世紀散文作者不同於數十年來散文作者的新的創作心理。
劉緒義君在這本散文集《溶進秋香》的後記里表白自己的寫作心理說: “白雲出岫, 清輝滿懷, 自以為到了娛己的境界。”看來,他是體悟著現時代文化的品性,他也是體悟著民族傳統中審美精神的神韻。
人之娛悅、娛樂,其途徑和形式紛繁無盡;散文寫作中自娛之娛,迥異於聲色犬馬之娛, 也大別於無所事事之樂。散文寫作,是把人在實務活動中被限定的單個方面緊張, 變為人性、人情的自然的整體的舒展。人從商務、從政務中暫時解脫,從得失毀譽的計較中暫時解脫,有如本書若干標題所示: “龍井問茶”, “南郊採風”,“攜酒看歷山”,“去找上弦月”……用文字把這些時刻的感受描述下來,把這些感受提煉、升華, 使自己心懷曠達開闊, 並以此與同道共鳴共賞。 當然,在這種心情下, 也可以寫小說,寫詩,但小說要編織情節,詩歌要推敲韻律,終不如散文寫作之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無拘無束,無牽無掛,行於所可行,止於所願止。
詩歌的流傳,每每需要箋注;小說的流傳,每每需要評析。散文, 尤其是自娛的散文,等待的是知音的會心一笑。劉君緒義素不相識, 從未謀面,他這本散文集, 使我不出戶牖而得窺瀟湘秀色和秀色中蘊涵的濃郁的詩情和空靈的禪性,有同感的讀者自會領略,無須我在此饒舌了。
1998年2月11日於武昌桂子山北區
目錄
序 王先霈
第一輯 御風少年游
忘憂之洞庭
廬山飲古
書院行吟
麓山只隔一重秋
湘西散步
杖蔡攜酒雹歷山
天地悠悠
麓山小令
湘西和西湖
永州之野
問候你靈魂的淨界
十三陵遐想
訪閩西土樓
龍井問茶
風中的湘西
遊絲如縷
“唐詩之路”逍遙遊
第二輯 捲簾見瀟湘
捲簾見瀟湘
故園二題
叮嚀
種豆不叫春知道
打背工
蛇兮魚兮
貓祭
車一城裡沒有路
回首瀟湘
與父親對讀
祖父與鬼
短把燈籠
往事重來一夢中
搖大伢子撿柴燒
去年仲夏在鄉下
門泊桔洲萬里睛
雪岩岩湄江吟詠
故鄉逸事
小女子六歲要出嫁
田家六記
第三輯 寄一片紅葉
第四輯 撫劍知音
第五輯 溶進秋香
自然透明,最見情懷——讀劉緒義散文集《溶進秋香》 孫景陽
稿邊人語 黃力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