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洲村

溶洲村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面積為6平方公里,有10條自然村,常住人口7000人,賀中秋是溶洲的民間集會之一。

基本信息

民情風俗

解放前,溶洲人口比較稠密,廟堂林立、人們受封建迷信的影響,由民間發起四時皆興的神誕配合,舉行著古老的誦經儀式。其中最為隆重的是七月初七的康公誕。它不同於七姐誕,其時,家家戶戶用米粉製成的“鴨仔”餅,供奉康公。又用禾桿紮成窩,放兩隻“鴨仔”“鴨旦”在水埠頭,這個習俗叫“放鴨仔”,那時,河邊已聚集了“俊男俊女”等著執鴨仔來吃,說是吃了就“快高長大”。
升石村的保全醮也非常熱鬧。每年農曆五月,就擇日開壇,打醮三夜兩日,名日:“五晝”。其時把全村三間廟宇的二十多尊神像都抬到祠堂里,請來喃嘸佬晝夜誦經。開壇第二天便開始抬菩薩遊街,村民便在門口擺設香案,燃香燭膜拜,還有在開壇最後一晚,有許多迷信活動,諸如擲“聖杯”,籌集下一年打醮的善款等。有時還請戲班來演大戲。這個活動至1954年就結束了。
還有一個比較有特色的是由各村婦女自辦“三月神功會”,請來幾個尼姑帶來神像設壇誦經。其時,各村的婦女將自己平日做作的手工藝,展現在神功會上,讓大家參觀品評一番。
此外,還有井深村的“三界誕”,橋頭村的“康公誕”,坻地的“龍母誕”等。
賀中秋也是溶洲的民間集會之一。舞獅、舞沙龍、舞火龍。這些龍身全是村民自己用假水仙、竹枝、老桑枝等混集一起紮成。晚上家家男女拿著燈籠,敲鑼打鼓通街狂舞。

傳說遺址

溶洲也有不少地方典故和傳說。如“升豆基”傳說,講的是古時有個人,炒了一升豆,從坻地的二甲基往順成圩走,一邊行一邊吃豆,據說吃完這升豆,才能到達順成圩。說明過去溶洲交通不方便,外出只能走堤圍,路程較長。
溶洲的古建築倒如廟堂毀於五十年代大躍進期間,保留下來的只有當時做作大隊部的舊址。

經濟發展

1950~1955年,人均收入僅為70元。1971年以前以農業生產為主,1971年後逐漸發展工業,進入90年代,工業開始成為溶洲的支柱產業,經濟收入逐年遞增。2002年經濟總收入為74109萬元,人均收入為8821元。目前,以陶瓷業為龍頭,其他還有塑膠、五金等。現今有耕地2000畝。

醫療衛生

解放前在溶洲只有一間藥鋪叫“曰生堂”,有兩位中醫生,後到了石灣行醫,溶洲就沒有醫生坐診了。
1956年當時沙崗區政府派來兩位醫生籌建衛生站。從此,溶洲才有了基層衛生站,為民眾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1963年,由永豐村培養了一名赤腳醫生。接著,溶洲衛生室又重新開辦了,當時有三名赤腳醫生,同時建立較為完善的溶洲衛生所,開始了農村的合作醫療制度,直到現在。

教育事業

解放前的井深村辦過繩武學堂,民國後轉國小,抗戰勝利後溶洲先後辦起了初級國小4所。直到解放前夕共有就讀各類學堂的學生約100人。1951年黨和政府對學校進行整頓,遂把全溶洲4所國小合編為溶洲國小,校址在升石村祠堂,當時有學生200餘人,同時開設業餘夜校,進行掃盲教育。
1958年開始,溶洲各自然村辦起了民辦國小。1963年,全部民辦國小合為溶洲民辦國小,此時公辦、民辦兩所學校共有教師15人,學生400餘人。1969年民辦國小合併入溶洲國小,同時開始辦國中班,有學生500多人。
1971年,建起了溶洲國小,1976年曾辦過“五七”高中班,有學生合共近千人,教師36人。
1990年村委會投入1000萬,再興建了占地15000平方米,可容納1000學生的新溶洲國小。歷三年時間才竣工。該國小有22個教室,兩幢教師宿舍,建成一個占地1100平方米禮堂,一個室內游泳池,以及籃球場、運動場等。現有學生835人,教師41人。該校於1994年底被評為佛山市一級學校。
1999年,按一級幼稚園標準開始興建溶洲中心幼稚園,占地16000平方米,共投入1500萬元,2000年投入使用,。現有幼兒400人,幼師40人,被評為南海市一級幼稚園。

村政建設

該村公路交通以往比較落後,村路也崎嶇狹窄。1962年,建設柏朗至龍慶十一公里泥沙公路,才能與外界更多地交往,為工農業發展打下基礎。1996年,管理區出資800萬元,建成一公里長四車道寬的溶洲東路,接著又填涌建成溶洲西路。如今,各村交通十分便利。1993年開始,投資200萬建成了溶洲管理區辦公大樓。
1995年開始規劃在十條自然村建設農村新村,2000年全部落成,共建民房1300間。與此同時,各村紛紛建起了文明樓、文化樓、公共游泳池。目前,已有4條村評為文明村,1900戶評為文明戶。
興建溶洲新市場,面積1800平方,投資500萬元,於2001年中竣工投入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