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溫瀛士,字閬仙,生於1895年。溫瀛士在年輕時非常有志氣,充滿了激情與理想,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事業。身為教員的溫瀛士每天上、下午各上4節課。傍晚下課後,匆匆吃罷晚飯又急急進城,到勸學所(教育局)主辦的師範單級教學班進修。及至深夜下課,回到家中已是後半夜。進修期間,溫瀛士風雨無阻,從未缺課。他後來在結業考試中一舉拔得“頭籌”,在眾多考生中名列第一,方才真正取得了教書的資格。20世紀20年代,溫瀛士在宜興埠一所私立學校任校長。
普育學校
溫世霖一家系宜興埠的教育世家,與溫瀛士並無血緣族親關係,但有形式上的“認戶”、“認宗”。1905年,溫世霖開風氣之先,創辦位於天津老城內的北方最早的私立女子學校之一——“普育女學堂”。所以,天津近代有兩所普育學校,先有天津城裡的“普育”,後有城郊宜興埠的“普育”,而宜興埠亦有兩個溫氏教育世家。
“普”,即普適和普及;“育”,即教育、培育。
1933年,溫氏私立普育女子國小改稱私立普育國小。溫瀛士親自題寫了校訓“勤勞真實”,設計校旗、製作校徽、統一校服、教唱校歌。“勤勞真實”,言簡意賅,勤奮、辛勞,又追求本真、務實。
普育國小的校歌唱道:“美哉,宜興,地廣,民眾,南接金埠臨新河,前途日益紅。巍巍我校兮,北鄉之先聲,學業務真實,養成勤勞風,學生學生好自為,有志事竟成。”
人物經歷
良師育良才
新普育學校副校長丁靜介紹,溫瀛士本著“勤勞真實”的校訓,要求學生衣著不怕舊,但必須整潔;每天早睡早起,先刷牙後洗臉,運動過後再吃飯。還親自教學生唱健康向上的歌曲。校園內外,《背著書包上學去》、《早睡早起身體好》、《茶樹青青生嫩芽》、《母雞下蛋》等兒歌嘹亮。
1936年,普育國小因正式招收男生而改名私立士范國小。士范學校,即培養才智之士的典範學校,蘊涵著溫瀛士用普育精神培育品學兼優人才的良苦用心。士范國小雖然是私立學校,但仍有超過20%的學生免交學費,體現了對貧困兒童的體貼關懷。
溫瀛士辦普育,至今受到宜興埠父老鄉親的讚譽。
鄉親們回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溫瀛士都是靠自己微薄的薪金供養全家,因此生活極為儉樸。平時穿的是洗得發白的中式服裝,吃的多是餑餑鹹菜就白開水,遇有學生在全縣會考得了好名次等高興的事才稍加改善,也不過是加一包花生米。
60分,這是當時各個學校通用的及格線。但在普育,溫瀛士卻將及格線定為70分,為的是激勵自己的教師和學生特別是女生,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學得比別人更多的知識。正因為此,普育的成績在全區統考中始終名列前茅。
宜興埠馬金甲8歲喪父,因家境貧寒12歲還沒入學,溫瀛士了解到他是個好學上進的孩子,親自上門說服馬金甲母親讓他讀書,並免除馬金甲的一切學雜費用。馬金甲也爭氣,多年擔任班長職務,在初小4年、高小2年連續考出12個第一名,名聞鄉里。
部分校友簡介
良師育良才,桃李滿天下。宜興埠普育學校的校友在各自的崗位上迸發出聰明才智,不少人成為國家棟樑。
楊學通(1909—1987),南開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後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楊學涵(1912—1999),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曾為兩屆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省督學。
馬伯義(1913—),台北藝術學院教授。
林松年(1914—),上海師範學院副教授。
溫士琨(1918—1999),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曾任中國致公黨天津工委副主委,享受教授研究員待遇及早期回國定居專家政府特種津貼。
蘇寶琮(1925—),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曾任中國民主建國會天津市委主委和名譽主委,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人物軼事
戰火阻擋不住讀書聲
1948年12月27日,平津戰役中的國民黨守軍以“掃除射界”為名,縱火焚燒宜興埠等津郊13村,致使7800多戶3.8萬多人無家可歸。溫瀛士在宜興埠溫家胡同二號的家連同他親手創辦的士范國小全部葬身火海。
眼看傾注心血的學校化為灰燼,溫瀛士最初每天用毛筆追寫學校被燒的物品清單以發泄悲憤。但他很快振作起來。在一家老小居無定所、啼飢號寒的艱難條件下,他一邊安排學生繼續學業,一邊加緊謀劃:重請校董、再籌經費、修造桌椅,先後租用村中楊家下場倉庫和妻妹家燒剩的一間倉房做校舍,使士范學校獲得重生,簡陋的教室里重新響起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當時學校有教室3間,學生97人。
1948年9月,溫瀛士的長孫、6歲的溫家寶入士范國小就讀,後因校舍被國民黨軍隊燒毀,翌年秋到城裡火神廟國小(後更名為鼓樓西國小)求學,因成績優秀被準直上三年級。國小畢業後報考南開中學,每所國小僅有一個名額,他被順利錄取。溫家寶在南開中學攻讀初、高中,共六年。
共和國成立後,溫瀛士將士范國小交給了政府,併入宜興埠第十八國小,改為公辦。溫瀛士先後任教天津市私立建華和慈鐸中學,1952年8月後任教崇化中學,直至病逝。從1913年2月至1960年2月,溫瀛士從教47年,任國小校長33年,為國家培育了成千上萬的人才。
教育世家“最了不起”之處
溫瀛士終身從教,培育了一支忠誠於教育的園丁隊伍,其中包括他的長子、長子媳、次子和5個女兒。其第三代中,又有1個外孫女從事教育工作,幾乎都默默奉獻在基礎教育。溫家是令人敬仰的教育世家。
1955年,溫瀛士在自傳中寫道:“我對弟弟、子女的入學希望是為了使他們進入教育工作,不求做官發財,因為教育是救國的根本大計。後他們開始服務,大多數都是教育工作,今天還是那樣。”
溫瀛士的弟弟溫瀛舉(後稱“溫朋久”)、弟媳劉絳雯都曾出任普育國小的校董。劉絳雯還擔任過天津城內普育女子中學校長,溫瀛舉後來是新中國外交部的初創者之一。
溫瀛士的長子、溫家寶的父親溫剛出生於1916年,1942年3月畢業於國立北京師範大學,先後在宜興埠公立第二國小、私立士范國小、市立二中、私立育青中學、私立普育女中、含光女中任教。1952年2月後在天津市女四中、三十二中、九十六中任教。
溫瀛士的長子媳、溫家寶的母親楊秀安生於1921年,曾用名楊志雲。1928年入宜興埠民立第五國小,1930年轉入私立普育女子國小,後來在私立士范國小、天津市城廂區補習學校、廣播自學分校、南開區東門裡國小任教。
此外,溫瀛士的長女溫克勤、二女兒溫克儉、三女兒溫克讓、六女兒溫克良、八女兒溫克莊都是以教育為職業。
溫瀛士的次子溫強1960年8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並留校任教。翌年1月,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工作,1984年5月任自治區檔案局副局長,1992年9月任局長。2008年8月退休。現為廣西大學兼職教授,廣西民族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