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舊址群

溫州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舊址群

溫州市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地處溫州南部,溫州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舊址群(含中共浙江省一大舊址、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閩浙邊臨時省委駐地等三個點)地處素有“浙江延安”之稱的平陽縣西部山門鎮、鳳臥鎮鏡內。

遺址結構

平陽是老革命根據地縣,縣內現存革命遺蹟眾多,與南雁盪山和南麂列島的自然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包括紅軍革命史跡、閩浙邊根據地史跡、中共浙江省一大史跡、烈士紀念史跡和粟裕大將骨灰敬撒處等五大板塊的以紅色旅遊資源為主和自然景觀相輔的革命聖跡景觀群。區內主要的紅色旅遊資源有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粟裕將軍部分骨灰敬撒處;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舊址;曾山、劉英、粟裕同志辦公室及住所舊址;中共浙江省第一次黨代會會址;“浙南劉胡蘭”——鄭明德紀念館等二十多處。平陽山門、鳳臥一帶是該根據地的中心,是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與浙江省委的活動中心,是曾山、劉英、粟裕等同志創建的浙南革命根據地之一。

主要景點

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 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

中共浙江省一大舊址

中共浙江省一大舊址於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豐富充實展覽內容、提高接待能力、發揮更大教育作用,投資700多萬的“省一大”陳列館於1995年底動工興建,現已建成,於2007年8月3日舉行“省一大”陳列館開館儀式,並對外開放。

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舊址

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舊址位於平陽縣山門鎮鳳嶺崗坪上的山門國小內,前身為山門疇溪國小。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全國掀起抗日高潮。我黨為了加強抗戰力量,迎接將來鬥爭的需要,解決骨幹不足的問題,於1938年1月15日,以劉英、粟裕同志為首的“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紅軍挺進師”在山門鎮創辦“抗日救亡幹部學校”,招收來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學生、工人、教師等學員200多人,開設游擊戰術、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經濟學、民眾工作等課程。1938年1月開學,3月間結束。抗日救亡幹部學校是當年南方八省十四個革命根據地唯一的一所“抗大”式的幹部學校,辦學為期雖然短暫,但收效甚大。在後來的革命鬥爭中,這些學員南征北戰,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大多成為黨政軍及各條戰線的骨幹,對此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該處1989年被列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閩浙邊臨時省委舊址

閩浙邊臨時省委舊址位於平陽縣山門鎮北側半山腰大屯村,海拔400米,該村東鄰鳳臥鎮,西北與文成縣接壤,東西兩側是峽谷,南面有條盤山公路通向山門街,間距約5公里。周圍群山連綿,峽谷幽深,古樹蒼鬱,山峻路險。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辦公地點設在大屯村東南面鄭永盛家的九間平房裡。省委機關的油印室、收發報機、縫紉組、軍械組、紅軍食堂等分設在大屯村的周圍民眾家裡。革命前輩曾山、粟裕也曾在大屯村工作、生活過。曾山在此傳達了中共中央和東南分局的批示,詳細聽取了劉英、粟裕的工作匯報,具體詢問部隊供給和地方組織等情況,並就全國抗戰形勢和浙江黨組織、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及浙南根據地的工作作了重要部署。1983年3月18日粟裕率領部隊北上抗日後,省委機關從大屯村移往鳳臥鎮玉青岩村。大屯村是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在浙南駐紮最久的地方。

獲得榮譽

2005年被列入國家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2009年5月被中宣部命名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