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據《溫州府志》,《孤嶼志》等史料記載,自宋代開始直至清光緒年間,雙塔塔頂夜燈高照,成為引導船隻來往溫州港的重要“燈塔”。 宋代有詩云:孤嶼今才見,元來卻兩峰。塔燈相對影,夜夜照蛟龍。這是對東西雙塔為夜航船隻指引方向的形象描述。 兩塔雖經歷千古滄桑,仍然屹立,至今還發揮著為船隻引導航向的標誌作用,江心嶼雙塔於1983年列為全國對外開放142座重點寺院之一。
溫州江心雙塔(東、西塔):嶼上有東西雙峰,崖岩挺秀,自然天成,林木蓊鬱,蔥蔥蘢蘢,山不高,因有東、西千年寶塔而得名。攀登陡峭石階小徑,可上山頂觀塔。東西雙塔,屹立於孤嶼,遙相呼應,活繪出江心嶼的優美輪廓,成為溫州的―個標誌
西塔:
西塔始建於唐鹹通十年(869年),也有說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明、清曾多次修繕。塔高32米,底徑7米,6邊形,7層,中空,系樓閣式青磚仿木構建築。遠遠望去,碧水蘭天,全身披綠的西峰山托著磚紅色寶塔,近處,江風吹動四十二個檐角的銅風鈴送聲,四周枝頭飛禽清脆的啼嗚,交響成趣。塔每層每面均有小佛龕,內置石雕佛像,造型精緻,神態自然,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塔周圍置青石坐凳,萬木扶疏,清幽格靜,引人遐思。因塔身傾斜,曾於1982年進行大修葺。今塔仍保持宋代風格。
東塔
東塔始建於唐鹹通十年(869年),也有說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曾毀於兵火,南宋紹興十年(1141年)重建。元至正,明萬曆,清乾隆多次重修。塔高28米,底徑8米餘,6面7層,青磚圍砌。過去外圍層層有平座、欄桿和出檐,內有扶梯直上塔頂,可俯瞰甌江澎湃,飽覽風光旖旎的鹿城全貌。
清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溫州闢為商埠。1894年始在東塔山下建造英國駐溫領事館,次年落成。英藉口警衛工作需要,強迫溫州地方當局拆除東塔內外的飛檐走廓,留下這座中空無頂的塔身。
塔頂自然生長一株榕樹,無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綠,實為奇觀。今塔仍巍峨雄偉,像一座飽經風霜、歷盡滄桑的歷史豐碑矗立在東峰之。
連結:
江心嶼東西雙塔已被列入世界百座歷史文物燈塔。
國家郵政局這次發行的《歷史文物燈塔》特種郵票一套五枚,面值80分,規格為30X40毫米,齒孔度數12X11.5度。《江心嶼雙塔》是其中的第二枚,發行量1350萬枚。其餘四枚分別是上海青浦泖塔、舟山花鳥山燈塔、遼寧大連老鐵山燈塔和海南島臨高燈塔。
江心嶼雙塔一直以來是溫州的重要標誌,是溫州悠久歷史的一個見證。其中東塔建於唐代鹹通十年,高48米,西塔建於宋代開寶二年,高57米,兩塔之間水平距離340米。據考證,江心嶼雙塔是名副其實的古代航標燈,是甌江流域最主要的航行標誌,至今仍起到助航作用。1997年,江心嶼雙塔入選世界歷史文物燈塔百強,國際航標協會正式宣布其為世界航標遺產。在我國入選的五處燈塔中,江心嶼雙塔歷史最為悠久。
國家郵政局、上海海事局和溫州市政府將於18日在溫州舉行《江心嶼雙塔》特種郵票首發暨世界歷史文物燈塔揭碑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