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溝南村開闢了工業小區,創辦和引進企業20多家,改變過去純農經濟格局,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建築風格
溝南村的民居建築主要以“下山虎”、“四點金”等潮汕民居傳統建築風格為主,祠堂、家廟、“大夫第”、“儒林第”等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遺存的麒麟壁、尚書里(巷),體現了溝南世代“耕讀傳家”的傳統精神。
傳統民俗
村中正月二十的老爺會“標豆獅”、五月節賽龍舟等傳統民俗文化傳承至今。
名門望族
清乾隆年間(1772),溝南第十五代裔孫許永名遷至番禺,數代後名人輩出,成為廣州一個名門望族(廣州有賣麻街金高第街許之盛譽)。廣州高第街許氏凡中舉致仕者,均回故里溝南樹旗桿旌表、建尚書里。逢年回村祭祖。全村旗桿墩18座,僅大宗祠兩側夾牆中就有12座。中進士、舉人者皆旌表其中。清嘉慶至光緒年間,該村子孫有進士、舉人共20多人。祠內原匾額40餘塊,現殘存的有雍正十一年“進士”和嘉慶十四年“文魁”的匾額。還有慈禧賞賜的“全福榜”。還有受清嘉慶元年仁宗賜聖旨表彰的河源縣訓導許夢榜,聖旨用漢、滿文書寫,現完好保存在村。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溝南許氏家族出現不少著名人物:有清代的工部、禮部尚書許應騤,浙江巡撫許應鑅,抗英功臣許祥光;有辛亥革命元勛、隨孫中山南征北戰的軍事家許崇智;有為全國解放做出奉獻的“地下”共產黨人許錫纘;有紅軍將領許卓,革命烈士許懷仁;有原中山大學校長、教育家許崇清,中華女傑許廣平等。有關專家把溝南視為研究潮汕歷史文化,考證潮汕歷史沿革的資源。2002年金平區政府及有關單位投入100多萬元,協助村開發溝南許地民俗文化旅遊區。以歷史文化展覽為主的旅遊工作正在逐步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