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社區居委會

東南崖村據考證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劉氏支派從源頭遷村之東南大土崖處建村,因山而名。 2004年村改居,改稱源頭社區,有居民621戶,人口1870人。 2004年,社區經濟總收入2980萬元,人均收入6501元。

村莊由來 據《嶗山縣地名志》載: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劉氏祖從雲南大槐樹裡頭遷來,建村於法海寺西側,故名“法海寺”。歷史上亦稱東小水,後以小水河發源地之由,改稱“源頭”。有廟東和東南崖兩個自然村。廟東村據考為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劉氏支派從源頭村遷法海寺東立村,因位於法海寺廟東側而取名。東南崖村據考證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劉氏支派從源頭遷村之東南大土崖處建村,因山而名。
政區人口 社區位於街道駐地南3.5公里,石門山西側,千年古剎法海寺坐落其中。2004年村改居,改稱源頭社區,有居民621戶,人口1870人。
經濟狀況 源頭是有名的水果之鄉,產量年均達300餘噸,成為村民的一項主要經濟收入。1967年村中辦起了工副業,在村東南崖建起紅磚廠,後又辦起翻砂廠、水果罐頭廠,到1978年農工副業總收入95萬元,其中磚廠一項收入達28萬元,成為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改革開放後,利用靠近華仙路、王沙路和丹山工業園的便利條件,先後引進日本、韓國企業7家,契約利用外資600萬美元;引進內資企業8家,契約利用內資5600萬元,實際利用內資827萬元。第三產業發達,有飲食服務業戶16家,個體工商業戶20家,運輸業戶12家,其他服務業戶18家,形成商業一條街。2004年,社區經濟總收入2980萬元,人均收入6501元。
社會事業 道路實現了硬化、亮化,對小水河道進行綜合治理,改善了周邊環境。建有幼稚園,保證適齡幼兒及時入園。域內建有源頭中學,每年投入資金辦學。建起老人文化活動中心,有衛生室5處。為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發放200-300元生活補助費,逢年過節發福利。對烈軍屬、五保戶、困難戶家庭進行補助,2002年福利支出達20萬元。成立了威風羅鼓隊、文藝演出隊,節日期間演出並積極參加區鎮民間藝術節。積極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舉辦了桌球、橡棋邀請賽,極大地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對社區進行整體規劃,新建住宅小區,已建起高層居民樓8座,入住200餘戶。2004年,參加農村新型基本養老保險1067人,參保率95.4%;有1612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99.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