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帝廟[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大陽鎮寺廟]

湯帝廟[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大陽鎮寺廟]
湯帝廟[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大陽鎮寺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湯帝廟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大陽鎮西街。其創建時間為北宋乾德五年,現存主要建築為元代風格,碑記多為明清兩代重修的記載。

商湯是堯、舜、禹之後的又一個聖君。湯滅夏桀而建商朝,登基不久,即遇連續五年的大旱。湯帝親自到桑林之社祈雨,表示願意代民受過,甚至不惜以己身為犧牲,感動了上天,征服了民心。湯帝廟在河南安陽、焦作、濟源,山西晉城陽城一帶多有分布。下面是我蒐集到的湯帝廟:
湯帝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廟門開於正南,平面布局規整。山門建於一砂石台基之上,進得山門,迎面又設中門一所。中門兩側原為碑廊,現已砌牆封死,改為它用。碑廊兩側各有偏門,平日中門不開,人們從此進出。
湯帝廟主要建築是正殿湯帝殿,元建。殿闊三間,進深八椽,單檐懸山頂,舉折平緩。前檐柱四根,木質,方形砂石柱礎。檐柱微有卷殺,斗拱七鋪作,斗拱上直接承托撩檐枋,下則為大額枋,額枋用粗壯的原木,不用闌額,而在柱頭上橫穿一替木用以替代。
正殿東西分別為佛祖殿、老君殿、東北、西北兩小院內又設耳殿兩座,東為三宗殿,西為蟲王殿。
廟內現存有明清重修碑、紀事碑數通,保存完好。
現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位於河南省博愛縣孝敬鄉東王賀村北200餘米處,廟宇早年已毀,僅存湯帝殿,坐北面南,面闊3間(10.47米),進深3間(10 米)。殿頂為單檐歇山,上陡下緩,九脊十獸,綠歷色筒瓦復蓋。瓦為虎頭、盤龍、福壽圖案。挑角外伸2.85米,四檐均有子望板。檐下置玉踩重帛,一斗一開拱,明、次間各為一攢真昂,昂身下斜,昂嘴呈琴面形,底寬11厘米,高3厘米。普柏枋,額枋原彩繪已脫落。殿四周以小八面石柱支撐,柱高3.7米,皆為側腳升起,蓮花復盆柱礎。原有台階1米餘,年深日久,現已淤平。湯帝殿梁架奇特,明栿倒置,7架梁結構,其中3架樑上有叉手,下有托腳。殿四角昀有移椽垂柱。相互奇連,柱有圖案。此殿建築結構奇巧,對古建築研究頗有價值。殿旁尚有清康熙三十六(1697年)六月七日重修碑一幛,碑高159厘米,寬60厘米,厚19厘米,首身一體,碑有線刻二龍戲珠,碑載湯帝殿“相傳建於韃王時”。據此,可知湯帝廟建於元初,重修於明末崇禎年間。
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位於澤州縣南嶺鄉紅衛村,始創於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距今六百餘年,是澤州境內最大的湯帝廟。湯帝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規模宏偉,各院除主祀殿外均有左右廂,在平面布局上,完全是宋、元、明、清寺廟建築慣用的均衡對稱刑制,建築為大木結構與磚混結構結合的多時代建築,對研究宋元明清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湯帝廟總投資1238.8萬元,其中台商郭台銘先生投資1200萬元,民間集資22.8萬元,上級撥款16萬元。於2004年8月開工建設,目前全部工程已完工,總占地面積4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96平方米,有牌樓、戲樓、轉閣樓、中殿、拜殿、廂房、庫房、敞廊等。
維修之後的湯帝廟,以原有建築模式為基礎,完美再現湯帝廟原貌。
但感覺已經失去了原貌。
4.位於山西陽城縣河北鎮下交村北析城山下巫神嶺端的土崗上,是2006年國家確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宋。金大安二年(1210)重修。此後歷代均重修。
下交湯帝廟一進兩院,現存正殿、拜殿、舞樓等占地200餘平方米。
正殿、拜殿分別為宋金建築,明、清兩代重修,其正殿、拜殿的石柱為宋、金原物。
拜殿內現存明代大司圖、都察院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李瀚、浙江按察使楊繼宗、刑部侍郎中王宣以及清康熙間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兼光祿寺正卿田從典,監察御使田嘉穀等人的大小碑刻20餘通。它是析城山下最早的湯廟,其存世為證明《穆天子傳》以來關於“桑林褥雨”之說的種種猜測,提供了難得的依據。同時,它的存在,對詮釋陽城眾多湯廟之首的始建年代,以及禱雨桑林的必然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是研究商湯禱雨桑林及明清時期當地風俗的寶貴典史。
此外,廟內現存明代琉璃、清代壁畫以及正殿所用荊木大梁,為今天研究宋金明清時期晉東南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琉璃技術,壁畫工藝提供了活生生的證據。
5.山西陽城縣北流鎮郭峪村,始建於元代,後來歷經各代的修繕,至今依然保存完整。那么關於湯帝廟的傳說和來歷有很多種說法,在當地最為盛行的一種說法,是說當年陽城連年大旱,後來湯帝專門赤身在陽城的析城山為老百姓祈雨,這種誠意終於感動了上蒼,為陽城大地普降甘露,所以陽城的老百姓為了感謝他、紀念他,在陽城的各地都建有湯帝廟,那么在郭峪村的這座湯帝廟呢,是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還有很多。據我所知山西省澤州縣大陽鎮的湯帝廟和陽城縣下交的湯帝廟都是第六批國保單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