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湛江番薯也有其風光的歷史,曾先後三次晉京,顯赫一時。1958年初,北京舉辦全國農業展覽,曾展示郊區北月村送展一株“標心紅”大番薯,重21公斤,而聞名全國。同年4月,湛江市飲食部門用番薯粉製成花捲大蛋糕、薯茸風車酥等12式點心、重8公斤,空運北京請毛澤東主席品嘗,中共中央辦公室收到點心後覆信嘉勉。1962年2月中央及省領導鄧小平、彭真、方方、董小鵬、陶鑄、陳郁等視察北月高產番薯,對北月種植的大番薯十分讚賞,當場挖了兩株“標心紅”,過重稱一株重19公斤,一株重18公斤,兩株番薯隨車運回北京。“標心紅”番薯,皮紅心白,是北月農民陳慶登五十年代精心研究培育出的新品種,產量高,畝產可過萬斤。中國科學院專家曾多次親臨北月考察番薯生長情況和研究高產技術,陳登來也被榮聘為中國科學院番薯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改革開放,農村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農業品種結構和生產結構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農業的商品經濟和“三高農業”迅猛發展,除傳統的水稻、甘蔗生產外,專業集團式高科技的水產養殖、果菜栽培、畜牧飼養、林木種植、經濟作物開發不斷湧現,推動農村經濟興旺發達。隨著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番薯在農業生產中逐漸淡化,湛江人基本上告了正餐食番薯的歷史,番薯不再是湛江人的傳統主糧食。
物換星移,近幾年,人們講究飲食,追求品種多元化口味多樣化中,起用了番薯,賓館酒樓的炒薯粉、番薯粥成了不可缺少的品種,超市的貨架上也擺有番薯加工的薯條、薯片出售。登上大雅之堂的番薯,身價大增,價格竟與大米平行,真是世事多變,草雞也可以變成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