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廣東省湛江民間音樂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為湛江人民所喜愛。早在宋代元符年間(1098—1101年),湛江邊有吹奏樂;民歌更是源遠流長,流傳廣泛,由民歌發展而為戲曲劇種的雷劇和白戲;連同其他曲藝、吹打音樂、戲曲、宗教音樂在內,千姿萬態,各呈異彩。
種類
湛江民歌種類的多少,與湛江方言的多樣性有密切的關係。雷州市(原海康縣)
、徐聞縣、遂溪縣、廉江市的東南部地區、湛江市的郊區(麻章、東海島)屬雷州方言區,他們的祖先大多數是從福建直接移民而來,《雷州府志》所記載“雷州人之祖先,大多在唐、宋、明之時,來自莆田等地”。今之雷州方言“與漳(州)潮(州)大類”。雷州半島居民的方言與潮汕話同屬閩南話的次方言,這些地區流行的民歌主要是雷州歌。雷州歌大類中,又有東海嫁、鳴詩歌調等派生的小類民歌。
在廉江西北部地區,則流行涯歌、白話歌、買雞調等民歌,廉江的涯歌,屬客家方言民歌系列的一種。《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東卷》中,涯歌歸入客家民歌大類。史書記載,清朝時,客家人有過數次向粵中、粵西和廣西、四川、台灣等地的遷移,今廉江江西北部地區的涯話,是客家話演變而來的。
現湛江市區、吳川、遂溪、廉江等部分地區講粵方言,給地區的民歌屬廣府民歌,湛江廣府系民歌有山歌、水歌、鹹水歌等,這些民歌的形成受珠三角地區民歌與當地土著民歌的共同影響,形成具有湛江特色的山水民歌。
歷史
從20世紀中期開始,湛江從雷州歌發展起來的歌劇,剛剛從唱腔連綴進入板腔體,由於戲曲化歷史較短,對當地民間器樂曲影響有限,而由於廣東音樂傳播的影響,加速了湛江民間器樂與廣東音樂系的結合進程。因此,湛江吹打樂是在融合古代漢、瑤、壯族民族音樂的音調基礎上,進而接受雷州和廣府地區民間音樂影響的多重風格的民間樂曲。東南沿海地區流行的八音吹奏樂、十番鑼鼓等,也在湛江市各地城鄉盛行,其中廉江安鋪八音、磠洲八音、遂溪楊柑八音等較有代表性。銅鼓是粵西古南越少數民族時期的民間器樂之一,遠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對當地就有粵西銅鼓出土記載,清朝屈大均《廣東新語》說:“粵之俗,凡遇嘉禮,必用銅鼓以節樂。”唐劉恂的《嶺表錄異》載:“蠻夷之樂,有銅鼓焉。”清光緒十六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李普熙作有《銅鼓歌》,清雍正十年海康知縣張元彪、舉人楊晃岱都作有《雷祖祠銅鼓歌》。這表明,銅鼓是我國古代南方包括俚人在內的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樂器。至今廉江、雷州、遂溪等地都有以銅鼓為名的地方,如廉江市良峒鎮有銅鼓徑村,雷州市城西北有銅鼓溪,遂溪縣遂城鎮北約15公里有銅鼓塘等。現存於湛江市博物館及各縣(市)博物館的粵西各地出土的銅鼓共有25面之多。對於銅鼓的實物對於銅鼓的實物以及記載的文字資料、研究文章等都做了較好的論述。
關於民間音樂的記載,清代嘉慶年陳昌齊撰寫的《雷州府志》里比較詳細,尤以每年春秋祭文廟的過程最詳細,《雷州府志》卷七《禮樂》篇具體地記載了各種拜祭儀式專門的器樂曲,如迎神樂、撤撰樂、送神樂奏《鹹平之章》、初獻樂《寧平之章》、亞獻樂《安平之章》、三獻樂《景平之章》等等,每張都有唱詞,並用公尺記譜法記譜。對使用的樂器也有記載,樂器有麾、金鐘、玉磐、鼓、搏拊、柷、敔、琴、瑟、排簫、笙、簫、笛、塤、篪等15種。如此翔實的記載,可見民間音樂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成就
建國以後,黨和國家對民間音樂活動十分重視,在“大躍進”時期,曾經大搞民歌創作, 50年代末期,“光是湛江專區最近幾個月就創作民歌超過一億五千萬首。”60年代初,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對民歌的採集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度停頓。1979年,國家文化部、中國音協在全國組織開展收集整理民族音樂遺產工作,並規劃編輯出版《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各省設分卷。根據全省的統一部署,湛江文化部門投入此項工作,成立了民間音樂收集工作小組,成員有:湛江地區民眾藝術館的音樂幹部孫國新、梁珠金,市文聯的辛志斌、電白縣文化館的陳祖輝、廉江縣文化館的梁雁、海康縣文化館的詹南生等同志。1979年1月至1981年6月,共收集整理全區民間音樂約三四百首,大部分是情歌、小調等。1981年6月,經過篩選,向省民間音樂研究室(《中國名歌集成·廣東省卷編輯部》)選送民歌68首。在全地區開展民間音樂收集整理工作的基礎上,1987年,由湛江市音樂工作者協會、湛江市民眾藝術館共同編印了《湛江民間音樂選集》,共選載湛江各縣(市、區)各類有代表性的民歌和器樂曲141首。
1982年《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東卷》初稿中,湛江地區入選的民歌有41首。其中山歌29首(吳川、電白、高州、廉江、遂溪、雷州);水歌3首(湛江、陽春、陽江)、歌舞小調4首(廉江、遂溪、高州);號子1首(陽江);歌謠4首(陽江、遂溪東海嫁)。
《中國民歌集成·廣東卷》於2005年正式出版,共收入湛江地區(1983年前的行政區域共14個縣市)民歌55首,其中雷州歌歸入潮汕民歌大類,共收入29首,鹹水歌3首(湛江、陽春、陽江);嘆情歌1首(陽江);山歌15首(吳川、廉江、高州、電白、陽江、陽春);舞歌1首(陽春);客家山歌4首(廉江);客家小曲2首(廉江)。
榮譽
1988年10月,國家文化部、國家民委、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聯合向參與《中國民間藝術十套集成》工作的同志頒發榮譽證書。湛江市民眾藝術館金諾、孫國新、梁珠金、雷州文化館詹南生等四位主要參與民間音樂收集整理的同志獲得榮譽紀念證書。
除了收集整理民間音樂遺產,各級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致力於推動民間音樂活動的繁榮發展,組織開展多種民間文藝展演、匯演、花會、藝術節等,民間音樂活動水平不斷提高。
1953年,廣東省第一屆民間藝術匯演在廣州舉行,粵西行署文教處組織姑娘歌民間藝人李連珠、周定狀、林桂英、陳立榮、陳世權前往參加表演。演出勸世歌《李三娘》,並表演“對唱”。李連珠獲優秀表演獎。
1956年,廣東省中學生文藝匯演在廣州舉行,雷州師範學校的男生獨唱(趙成穎)和湛江三中(湖光中學)的黎戲對唱等節目前往參加,黎戲第一次參加匯演。
廣東省民眾業餘文藝匯演1959年5月在廣州舉行,湛江市的大合唱《湛江港大合唱》和雷歌小組唱《湖光公社頌》獲獎,《湖光公社頌》還被廣東電台播放。
1964年,孫國新根據山歌創作的民間舞蹈音樂《漁民豐收舞》(電白縣演出)參加廣東省職業餘文藝演出,獲得特等獎。
1986年7月,廣東省民間音樂舞蹈比賽,陳南洲的二胡獨奏《思鄉》獲優秀獎,吳川縣的《陶鼓合奏》、舞蹈《舞貔貅》和還康縣的雷歌女聲獨唱《出嫁》獲豐收獎。同年秋,遂溪文化館陳南洲的二胡獨奏《思鄉》(錄音)被省推薦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獲得優秀獎。
1986年8月,廣東省第一節少兒音樂舞蹈花會在廣州舉行,吳川縣的《陶鼓合奏》參加了演出(不設獎)。1990年7月,廣東省第二屆羊城少兒花會在廣州文化公園舉行,市八小的《弦樂小合奏》獲得蓓蕾獎。
2005年12月,雷州市代表隊演出的雷州音樂合奏《歡天喜地》(吳兆生編曲)參加廣東省民眾藝術花會,獲得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