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醫院座落在湖南省西部邊陲新興城市吉首市。是一所集中醫、民族醫、西醫於一體的二級甲等中醫醫院和國家愛嬰醫院,湘西自治州市(縣)城鎮職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是吉首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醫院現有職工363人,其中正、副主任醫師30人,主治(主管)級衛技人員120人。
醫院歷史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醫院創建於1986年,醫院的前身是建於1954年的吉首鎮聯合診所,1958年改為吉首縣中醫院,1969年下放,改為吉首鎮中醫院,1982年恢復市中醫院,1984年更名為吉首市民族中醫院。1986年8月將吉首市民族中醫院劃歸州管,機構名稱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醫院。”;同年又將州民族醫藥研究所併入新成立的州民族中醫院。 經過17年的艱苦創業,醫院現已發展為基礎設施完善,醫療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管理體系科學,集中醫、西醫、民族醫於一體,融醫療、預防、康復、科研、教學於一身的二級甲等中醫醫院和國家愛嬰醫院,是湘、鄂、渝、黔四省邊區中西醫結合醫療中心之一。
硬體設施
醫院占地面積24畝,業務用房面積2.59萬平方米,定編床位300張,實際開放床位420張。設有臨床醫技科室25個,掛靠有湖南省中西結合學會民族醫藥專業委員會、湖南省中醫藥學會民族醫藥專業委員會兩個省級學術團體,是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土家族醫藥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學術秘書所在單位。
醫院現有職工366人,其中正、副高級職稱人員40人,主治(主管)級衛技人員150人,擁有德國西門子SOMATOM Emotion 16螺旋CT機、數位化X光機、義大利百勝彩超、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奧林巴斯電子胃腸鏡,德國狼牌腹腔鏡、宮腔鏡、輸尿管腎鏡、前列腺汽化電切鏡、體外碎石機、C字臂X光機、高壓氧艙、數碼電子陰道鏡等萬元以上醫療設備250多台(件)。
科室設定
醫院設有急診科、內科、兒科、外科、骨傷科、婦產科、五官科、口腔科、肛腸科、針灸推拿科、美容科、民族醫藥科、皮膚性病專科、結腸炎病專科、麻醉科、手術室等十多個臨床科室及CT室、放射科、功能檢查科、檢驗科、病理科、藥劑科等醫技科室。
科教興院
醫院十分重視科教興院,特別注重對民族醫藥的“發掘、整理、繼承、提高”。建院來,先後承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省州科研項目30餘項,獲各級科技獎勵20項次,其中衛生省部科技獎勵1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獎勵1項,湖南省科技獎勵3項,省中醫藥科技獎勵和湘西自治州科技獎勵20餘項次;研究生產民族藥製劑5種,其中“木瓜舒肝沖劑”獲國家藥品批准文號;整理出版民族醫藥專著7部,合作出版著作6部,其中《土家族醫藥學》、《土家族醫學史》、《中國民族藥炮製集成》、《土家醫方劑學》填補了國內同類研究空白。
醫院掛靠有湖南省中西結合學會民族醫藥專業委員會、湖南省中醫藥學會民族醫藥專業委員會兩個省級學術團體,是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土家族醫藥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學術秘書所在單位。
醫院特色
醫院堅持走中醫、民族醫特色發展之路,專科特色突出,土家醫藥治療慢性結腸炎專病是200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批民族醫藥重點專病建設項目,並於2006年4月通過了評估驗收;“土家醫脾胃病專科”和“土家醫肝病專科”是國家“十一.五”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急診科是湖南省首批重點中醫急診科達標建設單位;針灸推拿科是湖南省重點專科建設項目,骨傷科是湘西自治州州級重點專科。
醫院在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腦血管病、腎病、糖尿病、風濕病、類風濕病、痛風、胃病、肛腸病、脊椎病及小兒腦癱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套用民族藥及其製劑“龜龍丸”治療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水桃十味湯”加減治療重症肝炎,採用針灸、推拿、理療綜合治療方法治療頸肩腰腿痛疾病,效果顯著。心血管內科運用“石氏中風單元療法”、“頸動脈灌注療法”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治療中風偏癱及其後遺症取得了明顯療效。
2007年,醫院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十一.五”國家地市級重點中醫醫院建設單位。
管理團隊
田儒正 男 黨委書記、副院長 副主任醫師
劉文霞 女 副院長
田繼芳 男 副院長 主治醫師
周明高 男 副院長 副主任藥師
彭 靖 男 工會主席 副主任技師
宋謀富 男 紀檢書記
所獲榮譽
醫院堅持“外樹形象、內練硬功、突出特色、全面發展”的辦院思想,突出中醫和民族醫特色的辦院方向,全面貫徹“科教興院、質量建院、人才強院、勤儉辦院、依法治院”的辦院方針,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把“一切為了病人、為了一切病人、為了病人的一切”落實到醫院管理的全過程,解放思想,勇於創新,有力地推動了醫院三個文明建設,先後多次被省、州有關部門評為“省文明衛生單位”、“省行風建設先進集體”、“省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先進單位”、“州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州級園林式綠化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