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小記》張岱
內容《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後,小舟獨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對酌,臨別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為痴,殊不知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對數量詞的錘鍊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竟將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鬥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以清淡天真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於境,意趣深遠,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
原文(一)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罏正沸。見余大驚,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
張京元
湖心亭雄麗空闊。時晚照在山,倒射水面,新月掛東,所不滿者半規,金盤玉餅,與夕陽彩翠重輪交網,不覺狂叫欲絕。恨亭中四字匾、隔句對聯,填楣盈棟,安得借鹹陽一炬,了此業障。
(一)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凌晨後,我劃著名一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瀰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閒情雅致)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夫嘟噥道:“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您一樣痴的人呢!”
(二)
湖心亭雄壯美麗空闊,時正是夕陽照在山上,倒影在水面,剛剛從東邊升起的彎月,像金盤玉餅,與夕陽彩霞互動輝映,此景太美,不禁讓讓人歡呼叫絕。可惜的是亭中的四字匾和對聯,填滿了門楣梁棟,怎么才能夠借燒鹹陽的那一把大火,了卻了這些障礙呢。
名家點評
祁彪佳:余友張陶庵,筆具化工。其所記游,有酈道元之博奧,有劉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麗,有王季重之詼諧,無所不有;其一種空靈晶映之氣,尋其筆墨,又一無所有。為西湖傳神寫照,政在阿堵矣。《西湖夢尋序》
張 岱: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痴人前不得說夢矣。《陶庵夢憶自序》
湖心亭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位於在西湖中央,小於三潭印月,大於阮公墩,合稱“蓬萊三島”——湖心亭為“蓬萊”,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在宋、元時曾有湖心寺,後傾圮。明代有知府孫孟建振鷺亭,後改清喜閣,是湖亭的前身。亭為樓式建築,四面環水,亭西為南高峰、北高峰,景色壯觀。極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稱。清帝乾隆在亭上題過匾額“靜觀萬類”,以及楹聯“波涌湖光遠,山催水色深”。島南又有石碑,不倫不類地題著“蟲二”,據說也是乾隆御筆,這是將“風月”二字的外邊部分去掉,取“風月無邊”的意思,今亭為1953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