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湖南和江西不僅在地理上是相連的,而且自古以來就有密切的聯繫。司馬遷《史記·食貨記》中有記載:“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而漢代的豫章包括了今天江西的大部分地區,也就是說,早在《史記》時代,江西和湖南就被人民視為同一區域,其語言自然會有密切的相互影響。
湖南古為蠻夷之地,為苗瑤之故鄉,人們畏其多瘴,不敢前來定居。從漢朝至明末千餘年間,湖南都是地廣人稀,傳統的農業未見完全開發。元末明初的連年戰禍,以致“殘毀瓦礫,荊榛千里,如一青燐,白骨所在皆然。”“殺男婦數十萬口”,如此慘烈兵禍,使湖南大部分地區田園荒蕪,湖南人口由是大減,乃至於有“彌望千里,絕無人煙”之說。長沙縣誌亦謂:“曠土漫衍,人星寥落。”醴陵“相傳土著亦僅存十八戶,余皆無復存在。”不得不招民墾種,吸收臨近移民,使之漸漸繁衍。
五代以前,湖南的移民主要來自北方,結果是在湘北形成官話區。
五代以後,外省人移入湖南省,多來自東方,主要是江西省。據相關統計,外省人移入湖南者,五代至北宋,江西占十分之九;南宋至元代,江西占六分之五;明代為移民極盛時期,江西籍仍為主體。清同治《醴陵縣誌》:“洪武初召集流亡,皆來自他省,而豫章人尤多”,據近人統計,醴陵縣明代從江西遷入的有296族。《茶陵縣誌》:元至清代,境內人口遷徙頻繁,據66部族譜記載,其間自贛、粵、閩、浙、皖等地入遷,衍為宗族的有30姓。”其中贛也是排在首位的。父老相傳的“江西填湖廣”之說也算是一個證明吧。
江右人外求發展,是因為江西“人稠地狹”。鄰近的湖南成為首選地之一,湘中腹地是湖南開發較早的地方,經濟相對發達,人口密度較大,湘南湘西又過於偏遠,往湖南方向遷移的江右人便選擇了不用長途跋涉而又地廣人稀的湘東地帶居住下來。
江右移民也帶來了他們的語言贛語。因為江右移民主要集中在湖南東部,當時的湘東本就地廣人稀,移民又是批量聚居,他們的母語得以保存下來,湘東由北而南狹長地帶的贛語區也就由此形成。畢竟處於湖南境內,隨著時間的推移,湘語已經在湘東贛語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又使得今日湘東贛語與江西境內贛語差異不小。
贛語概況
贛語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也為中國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於江西大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是該些地區事實上的公用語。使用贛語的人口在6000萬左右,約占中國人口的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