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沅陵縣太常鄉

太常鄉地處沅陵縣城城郊,位於沅水與酉水交匯處,不與沅陵縣城隔河相望,西與瀘溪縣交界,南與盤古鄉毗鄰,北與二酉苗族鄉接壤,古有“楚蜀通津”之稱。

沅陵縣太常鄉概況

太常鄉地處沅陵縣城城郊,位於沅水與酉水交匯處,不與沅陵縣城隔河相望,西與瀘溪縣交界,南與盤古鄉毗鄰,北與二酉苗族鄉接壤,古有“楚蜀通津”之稱。地理坐標為東經113.5°,北緯21.5°,年內平均氣溫16.8℃,年平均降雨量1550mm。幅員面積189.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5萬畝,稻田面積22460畝,水面1.2萬畝,有生態林21.9萬畝,經濟林0.75萬畝,林地覆蓋面積達65%。鄉內有中型水庫1座,小Ⅱ型水庫7座,水利設施完善。
太常鄉境內盛產無公豁口蔬菜,已成為縣城所需蔬菜量的主導;縣城米粉市場有80%被該鄉的米粉業占據;境風生產的有機茶“虎溪白毫”等系列產品暢銷全國各地。礦產資源較豐富,開元二十九年即741年朝廷貢品辰州始貢光明砂,習稱“辰砂”的產地就在太常鄉沙金灘光明山,石灰石的儲藏量十分豐富。
太常鄉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人文薈萃。古代,楚黔中郡古城就設在太常鄉窯頭村。近代,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即1938年11月3日,湖南省政府遷來太常鄉佰陵路,從而使太常成為抗戰大後方要鎮。教育十分興旺,早在抗戰前,就有美術教師王晴川在太常鄉辦了“七·七”國小;1935年8月省立沅陵中學也在該鄉長存了14年。同時,工業教育、農業教育也齊頭並進。1959年,沅陵縣科學研究所就設在太常鄉佰陵路研究推廣新式農具;1979年,太常農場改為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正是有了歷史的教育氛圍,才有了五強溪庫區移民淹沒前設址太常立新村沅陵四中的輝煌。該校為眾多莘莘學子“跨黃河、過長江、奔首都、游世界”夯實了教育基礎。近年來,勤勞智慧的太常鄉人民,因地制宜,發揮優勢,使古老的太常鄉面貌從根本上得到改觀。
在全縣旅遊發展規劃中,太常是重要版塊之一,尤其是楚“黔中郡”古城遺址,縣將它們作為打造湖南第二張國際旅遊品牌的龍頭來抓,在縣所舉辦的連續四屆招商會上,將其重點宣傳推介。如此重視的原因是它既是歷史的縮影,又是文化的象徵。1986年經省地文物普查隊初步查證,認定楚“黔中郡”古城遺址在太常鄉窯頭村中碼頭,沅水岸畔二級台地。面積約達10.3萬平米,在台地的稻田、坎、溝底以及二級台地的山丘上,有大量戰國、漢代的陶器碎片,顏色有紅黃灰三種,多飾繩紋。生活用陶缽、豆、罐等物,並有大水不等繩紋平瓦、筒瓦和瓦。該地多次出土戰國和漢氏的銅、陶器遺物。其中有銅戈、銅鏡、銅箭鍅鋤、銅砝碼以及陶、缽、方壺、滑石壁、滑石豆等遺物。
2004年5月、2005年4月先後與沙金灘鄉、栗坡鄉合併,命名為太常鄉,鄉址設立新村。現轄18個村140個村民小組,5478戶,25567人。2007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實現13907萬元,工業總產值8450萬元,農業總產值4282萬元,第三產業1175萬元,財政收入286萬元,農民均收入達1072元。2007年度人口出生率9.8‰,自然增長率為6‰。
近年來,太常鄉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圍繞產業抓特色,促發展,本著政府引導,民眾自願的原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立足資源,合理布局,穩步推進產業化進程。優質稻、制種、茶園、板栗、生豬養殖、無公害蔬菜、水果等品種齊全,其中重點抓蔬菜、茶葉、制種、板栗、水果五大產業。

一、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簡介

(一)、基礎產業

1、太常鄉以農業為主,境內主要生產水稻、薯類、黃豆、綠豆、油菜、花生、香瓜、西瓜等,有盛產無公害蔬菜、板栗、有機茶、米粉等農副產品。
主要產業有:(1)無公害蔬菜,全鄉蔬菜種植面積2100餘畝,大棚反季節蔬菜285畝;已成為縣城所需蔬菜量的主導。主要公布在沿河的朝瓦溪、立新、牡羊坪、黔中郡等村,2010年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5000餘畝。(2)茶葉產業,現有茶園基地一個,面積550畝,有機茶場一個,年生產茶葉2250公斤,產值86萬元,為當地民眾增收26萬餘元。2008年茶園新開發1000畝,到2010年茶園面積達5000畝。(3)水產養殖業,鄉內水資源豐富。沅、酉兩水穿境而過,五強溪電站關閘蓄水以後,鄉內形成靜水面積1萬畝以上,可開發面積7000畝。有中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7座,其中骨幹塘30處,可灌溉稻田2550餘畝。水面養殖1500餘畝,年產鮮魚75萬公斤。
2、工業生產情況。沙金灘水泥廠屬原沙金灘鄉民辦集體企業,位於沙金灘村李家組境內,於1989年興建,1991年投產。現有職工300人,大多數職工是庫區移民。年產水泥20萬噸,產值450餘萬元,上繳稅收15萬元。
太常示範性茶場:太常鄉農產品加工的支柱企業,占地面積為350畝,有固定職工6人。2005年企業改制,湖南沅陵碣灘有機茶公司租賃該廠至今。年生產茶葉2250公斤由繳國家稅收10萬元,其出產的“虎溪白毫”是省內外知名的茶葉品牌。
白坪磚廠:是太常鄉辦企業,位於牡羊坪村水井灣組,始建於1988年,共投入庫區移民民資金70餘萬元,擁有磚機流水線作業機械設備一套,廠房占地面積25.5畝,年創稅收1萬餘元,正常生產情況下可安置60餘人。

(二)、基礎設施

1、農田水利設施。我鄉有中型水庫1座,7座小二型水庫,30座今骨幹山塘。這些水庫山塘可灌溉農田6000餘畝。為農民的增產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2、交通建設。我鄉有鄉村公路14條,133.5公里,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幫助下,我鄉今年已有7條共32.2公里村級公路正在進行水泥路面硬化,年底可以全面完工。正在進行太常到盤古,碑岩山村至金溪的鄉級路基改造硬化工程,黔中郡村抓住扶貧機遇,投入250萬元修建了穿衣溪大橋、拉通了5.2公里的村級公路,村內主次幹道進行了水泥路面硬化。牡羊坪村抓住移民後扶機遇,投入資金15萬元拉通了牡羊坪至樟樹坪的組級公路,到2008年底我鄉可以村村通水泥路。
3、通訊事業得到較快的發展
近年來,我鄉通訊事發展較快,電視覆蓋率100%、有線電視普級6個村,移動手機用戶658個,聯通手機用戶456個。安裝村村通485部,實現了組組通電話,建基站3座,移動塔2處。

二、鄉醫院、學校等單位簡介

(一)鄉醫院

太常衛生院位於太常鄉立新村境內,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現有主治醫生2人,護士4人,內設婦科、兒科、內科,病床30餘張,擁有較先進的醫療設備,年接待各類病人3000餘次。
栗坡中心衛生院:位於太常鄉金溪村內,始建於2005年5月,占地3450平方米,其前身為栗坡衛生院。太栗兩鄉合併後,本鄉黨委、政府會同縣衛生局一起籌資15萬元建起該中心衛生院。目前,該醫院有主治醫生3人,護士5人,開設有內科、外科、婦科,病床40餘張,擁有先進的醫療設備,年接待各類病人2000餘人次。
沙金灘衛生所:位於太常鄉沙金灘內,始建於上世紀90後代,占地2000平方米,現在主治醫生1人,護士1人,主設婦科、兒科,擁有病床4張,年接待各類病人400人次。

(二)、鄉學校

太常鄉現有農村寄宿學校3所,教職員工127人,學生1233人,其中貧困學生89人。教育事業穩步發展。通過創辦農村寄宿制學校,使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升學率和合格率明顯上升,中、國小入學率達100%、輟學率為0,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
太常農村寄宿制學校:位於太常鄉立新村境內,始建於1939年,1993年因五強溪庫區淹沒搬遷至太常集鎮。2004年秋,原沙金灘鄉整體併入,2005年春,撤併所有村級國小和教學點,首創縣農村低齡寄宿制學校。學校占地面積48畝,建築面積5986平方米。現有一個幼班,14個教學班,共有601人,其中寄宿生420人,貧困學生48人;在崗老師63人,其中國小高級教師29人,具有大專學歷的28人,縣教學能手和市學科帶頭人1人。學校先後被評為“市農村重點中心國小”、“縣示範學校”、“市少先隊標桿大隊”、“市模範職工之家”、“市勤工儉學先進單位”等。目前正在爭取市級示範性學校。
太常農村寄宿制中學:位於太常鄉集鎮,始建於1992年,2004年秋,原沙金灘鄉整體併入,2005年4月,原栗坡鄉整體併入,成立太常寄宿制中學。學校占地面積70餘畝,建築面積4528平方米。現有13個教學班,共667人,其中寄宿學生453人;在崗教師41人,其中高級教師15人。具有大專學歷的39人,縣教學能手和市學科帶頭人2人。
栗坡農村寄宿制國小:位於太常鄉金溪村內,始建於2005年,其前身9為栗坡中心國小與原栗坡鄉11年村小,學校占地面積3200平方米;有教師23人,現共有6個教學班,179人,一個學前班17人,貧困生12人,教師全部具有大專學歷。

三、太常鄉民營企業簡介

沙金灘水泥廠

屬原沙金灘鄉民辦集體企業,位於沙金灘村李家組境內,於1989年興建,1991年投產。現有職工300人,大多數職工是庫區移民。年產水泥20萬噸,產值450餘萬元,上繳稅收15萬元。

太常示範性茶場:

太常鄉農產品加工的支柱企業,占地面積為350畝,有固定職工6人。2005年企業改制,湖南沅陵碣灘有機茶公司租賃該廠至今。年生產茶葉2250公斤,上繳國家稅收10萬元,其出產的“虎溪白毫”是省內外知名茶葉品牌。

白坪磚廠:

是太常鄉辦企業,位於牡羊坪村水井灣組,始建於1988年,共投入庫區移民資金70萬元,擁有磚機流水線作業機械設備一套,廠房占地面積25.5畝,年創稅收1萬餘元,正常生產情況下可安置60餘人。

四、旅遊景點介紹

(一)黔中郡古遺址

位於原窯頭村三組,擁有大小古墓群共40餘座。主墓為磨盤山,是戰國時期郡主墳墓,該墓長40米,寬25米,36米。該遺址中的許多珍貴文物如土銅劍,銅矛、銅鏡等青銅器和一批陶器遺物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二)觀音山景區

位於太常鄉沙金灘村境內,距沅陵縣城8公里,與黔中郡毗鄰。這裡植被良好,風光明媚,田園富饒,民俗民風古樸,自然資源的人文資源以及誘人的神話傳說,無不顯示著奇特的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這裡還是著名“辰沙”的產地,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水陸交通便捷,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與黔中郡景區連為一體,可成為其訪古溯源,玩水休閒的後花園,作為旅遊景區開發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五、鄉人物簡介

具體情況:

石煌遠,

朝瓦溪村果子園組人,《沅陵人》、《八百里洞庭我的家》為其作詞作曲,特別是《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已被央視收藏。

劉作孚,

革命烈士,原名劉樹清,1911年1月26日生於太常鄉團草坪村劉家坪組,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預東特委統戰部長、宣傳部長、淮北軍區政治部主任,於1946年在洪澤湖戰役中犧牲。

劉振亞,

1936年生,大學畢業,中共黨員,曾任北就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鉛鋅局局長,高級工程師(教授級),中南工業大學冶金系客座教授。

張仁賢,

原栗坡鄉人,1934年生,大學畢業,中共黨員,曾為國家教委政教司司長。

張開乾,

原沙金灘鄉人,1947年生,大學畢業,中共黨員,現為北京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羅開天,

1929年生,大學畢業,中共黨員,現為中南工業大學化學鄉副教授,1987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文興龍,

原沙金灘鄉人,1945年生,大學畢業,現為航天部中南傳動機械廠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鄭承樹,

1940年生,大學畢業,現為深圳市武警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

六、太常鄉區劃調整合併情況簡介

2005年8月,為配合鄉合併成果,進行了村組合併,即將原來34個建制村,206個村民小組,合併成18個建制村,140個村民小組,具體為:窯頭、木馬嶺、驗匠灣合併為黔中郡村,跳岩、柳沖合併為穿衣溪村,白坪、樟樹坪合併為牡羊坪村,茶坡、埡溪合併為茶埡村,團草坪、棗子坨合併為團棗村,沙金灘、管坪、興家溶合併為沙金灘村,碑岩山、米麥沖、四沖合併為碑岩山村,金溪、磨家坪合併為金溪村,跳溪、亂岩坪合併為和平村,板樹坪、蠻坨合併為栗坡村,黃司坪、茶坪合併為黃茶村,岩沖、界溪、塔子界合併為壽山村,立新、朝瓦溪、侯子坪、羅家、槐子坪、坳頭行政區劃沿襲不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