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湖南省安化茶廠是世界500強中糧集團的成員企業,也是湖南省第一家、規模最大的集紅、黑茶加工的國營企業和國家重點邊銷茶定點生產企業,有著上百年的茶葉加工經營歷史,更是安化“茶文化的濃縮”、“茶葉歷史的見證”。湖南省安化茶廠生產的黑茶園系列產品,擔任黑茶品類崛起的重任,行業標桿和品質標準的建立者。
湖南省安化茶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廠區占地面積92008.98平米;固定資產由建廠初期的10 萬元接收財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固定資產現值達到10313575.95元。在加工方式上,由傳統的手工製造,到手工配合機制,進而發展為全部使用機械,實現聯裝作業,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也來,茶葉品質水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適合國際國內消費者的需要,享有很高的聲譽。通過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奮鬥,安化茶廠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民族團結、茶葉生產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發展歷史
1.安化茶廠原址
1942年6月,原湖南磚茶廠改由中國茶葉公司與湖南省政府合辦,更名為中國茶葉公司湖南磚茶廠,並在酉州設立分廠(為安化茶廠前身),壓制黑磚茶10萬噸(每片2公斤)首批運往蘭州。
原安化茶葉實驗場所在地和西幫(山西、陝西商人稱西幫)經營紅茶和黑茶業務,留有五棟舊茶行,古得古色的原貌。
2.建廠背景
安化酉州是安化茶葉加工的重要的茶埠,地處資江河邊,水陸運輸便利。清鹹豐四年(1854)於此地始創製紅茶,西歐商人有無“安化”二字不買的觀念,是“湖紅的發源地”。同時也是安化黑茶的加工集散地,有西幫、廣幫開辦的黑茶等有十幾余家,舊式茶行林立,擁有一批從事紅茶、黑茶加工的技術力量。
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壽景偉於1939年奉命統一開展在湘的茶葉貨款及收購紅茶、黑茶業務,並成立了中國茶葉公司湖南分公司。是年湖南成立茶業管理外,直轄於省建設廳,三月,湖南省合作事業委員會派員赴安化成立安化茶葉生產運銷合作事業問訊處,組織茶農生產運銷合作社。開辦聯營茶廠進行精製加工。五月,省茶業管理處派彭先澤到安化江南坪進行黑茶磚壓制試驗,成功壓製出各級樣茶磚200片,湖南黑茶磚在安化誕生。後安裝手搖螺旋壓磚機等設備,大量生產磚茶,交中國茶葉公司湖南辦事處驗收出國,創匯支援抗戰,此後四年共運出350萬片(七千噸)。
國民三十年(1942),中茶公司在東坪設分公司,是年六月,位於江南坪的湖南省磚茶廠更名為中國茶葉公司湖南省磚茶廠更名為中國茶葉公司湖南省磚茶廠,並在酉州加設分廠。1943年試壓涇陽磚(茯磚)成功,是茯磚在湖南生產的開端。
民國三十三年(1944),由中國農業銀行,湖南省銀行及西北民生實業公司共同集資籌建初始化茶葉公司,設磚茶廠於白沙溪。 3.建廠時間1950年2 月,由中國茶葉公司安化分公司奉命籌建,將原安化茶場位於酉州的辦公室和部分茶園、原公私合營的華湘茶廠並租賃西幫、廣幫茶商部分茶行(西幫、廣幫均已返鄉)為基礎,成立中國茶葉公司安化紅茶廠,是新中國成立後湖南省第一個最早、規模最大的國營紅、黑茶加工企業。有“中南第一茶廠”之稱,繼承了上百年安化茶葉加工經營歷史,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首任廠長為建國前原華安茶廠廠長黃本鴻先生;
當時接收的官僚資本和私人資產主要有:
山西人於1902年創辦的興隆茂茶行;
山西人於1904年創辦的集興順茶行;
1928年創辦的湖南茶事試驗場(後改為安化茶事試驗場)辦公樓及茶園基地;
三十年代創建的華安、晉安、大中華等私營加工廠,並委任華安茶廠原茶廠黃本鴻任安化茶廠第一任廠長;
1941年湖南磚茶廠在酉州創辦的加工處,1942年改為分廠。
1953年3月奉中國茶業公司湖南省公司命,改為中國茶業公司安化第一茶廠;“安化磚茶廠”改為安化第二茶廠;
1954年奉命安化一、二茶廠合併改為“湖南省茶業公司安化茶廠”,廠址設酉州,白沙溪設加工處;
1957年3月,奉湖南省供銷社通知,安化茶廠與白沙溪加工處分開,將安化茶廠恢復為“湖南省安化第一茶廠”,根據業務分工以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安化茶廠專職生產紅茶。
1959年正式命名為湖南省安化茶廠,此名稱一直沿用至2012年9月。
4.廠名演變
湖南省安化茶廠廠名因各種原因,通過多次變更,反覆更換,才確定下來:
中國茶業公司安化紅茶廠——1950年2 月建廠時,由當時茶葉方管部門“中國茶業公司安化支公司”命名。
中國茶業公司安化第一茶廠——1953年3月,奉中國茶業公司湖南省公司湘茶(53)李秘字0595號通知:我公司所屬茶廠,今後均不封以“紅”、“磚”字樣,“安化紅茶廠”則改為“安化第一茶廠”;“安化磚茶廠”改稱為“安化第二茶廠”。4月1日起用新印鑑。 湖南省茶業公司安化茶廠——1953年9月,中國茶業公司湖南省公司以湘茶(53)第109號通知:為加強茶區統一領導,統籌兼顧紅、黑茶生產,減少基建投資與節約費用,根據茶區與市場情況及茶廠設備能力等,提出關於一、二廠合併意見,報奉中南區公司。1953年10月30日漢計(53)字第3728號通知,轉奉總公司(53)黃字第3470號通知,以安化一、二廠合併。對今後業務領導及充分利用現有設備,避免基建投資浪費,認為合併是合理的,同意合併。1954年1月1日兩廠正式合併。廠址設酉州,白沙溪設加工處;1959年命名為湖南省安化茶廠;2012年9月,湖南省安化茶廠由中糧集團收購,資產重組後正式更名中茶湖南安化茶廠有限公司。
5.產品
建廠伊始,以酉州原址為主廠,以生產紅茶為主和部分黑茶天尖等產品,一直以紅茶、黑茶、烏龍茶加工生產為主項,是國家紅茶出口生產基地。八十年代,茶葉政策放寬後,1984年,安化茶廠收購部分黑茶原料生產茯磚茶,被上級部門中國土產畜產總公司湖南省茶葉分公司叫停,原料調臨界湘茶廠。1988年該厂部分老同志投資生產黑茶,一直延續至今。2000年被評為國家邊銷茶定點生產廠家,中要生產“中茶”牌系列黑茶。
現存的歷史建築
1902年,山西人創辦的興隆茂茶行的出入口(現廠區西大門),上面刻有“中南第一茶廠”,現字跡已經模糊;
1950年,根據楊開智先生提供的圖樣,修建的木製茶倉,現保存完好,仍在使用;
1950年,根據蘇聯專家提供的設計圖樣修建的鋸齒狀建築——老飄篩車間。此棟建築自然採光好,是當時蘇聯茶葉加工的常用廠房;
1953年,根據木製茶倉的有關設計要求與圖樣,修建的二棟物料倉庫;
1953年,根據當時蘇聯的建築風格修建的茶葉審評室(現生計科辦公樓);
1956年,修建的全木製結構的三組工場;
拾起彈落的王冠
——湖南省安化茶廠紀實
湖南師大教授中國茶文化專家蔡鎮楚
湖南農大教授中國茶科學專家施兆鵬
安化酉州,雪峰山麓,一個彈落王冠的安化茶王,正在悄然崛起。這就是中國茶葉有限公司的湖南省安化茶廠。
這裡曾經是湖南省第一個茶事實驗場。
這裡曾經是花捲茶的發源地,最早建立黑茶機械生產基地。
這裡曾經是與“祁紅”齊名的湖南紅茶“湖紅”的發祥地。
這裡曾經是湖南第一大國營茶廠——中南第一茶廠,蘇聯專家的斑斑足跡依然清晰可見。
如今,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在這裡斥巨資開發安化黑茶項目,旨在重塑昔日的輝煌,拾起曾彈落的王冠。
一、百年歷史
湖南省安化茶廠創建於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由多家私營茶葉企業組建而成。1937年5月以後,隸屬於原中國茶葉公司,是湖南省第一家大型茶廠。
悠悠歲月,積澱了安化茶廠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啻是湖南省活態型、實地型的茶文化博物館。
在湘茶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湖南安化茶廠的歷史地位與主要貢獻是:
第一,“湖紅”的發源地
湖南省安化茶廠,地處安化縣的酉州與唐家觀,位臨資江河畔,是安化紅茶發源地,也是安化著名的茶埠。紅茶與黑茶的產銷,一直處於安化茶葉的領先地位。
據日本《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記載:清朝鹹豐四年(1854),安化茶人就在此製作紅茶,當時年產十萬箱,十分之六、七銷往俄國,其餘銷往英美,成為“湖紅”的發源地(雷男《安化茶業調查》)。光緒年間,安化紅茶大發展,年產多達四十萬箱(《湖南之財政》第三章)。
1915年(民國四年),這裡出產的安化紅茶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與貴州茅台酒一道,同時獲得最優大獎章(湖南《大公報》1915年12月30日),使湖紅(安化紅茶)與安徽“祁紅”、福建“建紅”形成鼎足而三的繁榮局面。1922年,安化紅茶外銷40萬箱(折合為12096噸),占湖南茶葉出口的44·9%,占全國茶葉總出口量的12·1 % 。
第二,安化花捲茶的誕生地
湖南安化茶廠所在的酉州與毗鄰唐家觀,歷來是安化黑茶產銷的集散地。
酉州、唐家觀與對岸的黃沙坪,隔江而望,茶行林立,茶商雲集,茶市繁榮,佳茗飄香。明朝嘉靖元年(1522),有人繪製了一幅《嘉靖元年的唐家觀》圖,生動地再現了唐家觀的茶市發展盛況,堪稱“唐家觀上河圖”。
1902年至1904年,山西茶商在這裡先後創辦興隆茂和聚興順等著名茶行,生產與銷售安化紅茶與黑茶。從文獻學而言,應該說這是酉州安化茶廠之肇始。
清朝道光年間(1820年前),安化酉州製作第一支花捲茶(即百兩茶)。而後的同治年間,晉商與邊江劉氏踩茶師合作探索,又改百兩花捲茶為千兩茶,宣告“世界茶王”的誕生。
據《湖南黑茶》一書記載:1936年(民國25年)安化黑茶銷售量最大的商號,大多集中在酉州,所銷售的花捲茶總計17122支(使用票引者除外)。如表:
商號名稱 | 地址 | 黑茶名稱 | 黑茶數量 | 價值(元) | 合計(支) |
興隆茂 | 酉州 | 花捲 | 7290支 | 80190 | 17122 |
寶聚興 | 酉州 | 花捲 | 2369支 | 26060 | |
晉豐厚 | 酉州 | 花捲 | 2038支 | 22530 | |
宏源川 | 酉州 | 花捲 | 1590支 | 17500 | |
聚興順 | 酉州 | 花捲 | 3805支 | 41860 | |
天一香 | 黃沙坪 | 花捲 | 5302支 | 28330 | 9177 |
源遠長 | 黃沙坪 | 花捲 | 1142支 | 12570 | |
王通永 | 黃沙坪 | 花捲 蒲包 | 2448支 285支 | 32000 | |
德和源 | 江南 | 花捲 | 2800支 | 24650 | 2800 |
由此表可見,安化茶廠所在的酉州,自古以來就是安化花捲茶(千兩茶的前身)的集中產地與集散地。
第三,湖南最早的茶學教育基地
“湖紅”首獲國際金獎,轟動了世界茶葉界,美、日各國和國內各省茶葉界人士紛至沓來。在湖南省主席譚延闓的支持下,1916年(民國五年),中國第一個茶葉學校——湖南省茶業講習所成立,招收茶商茶農子弟,預設兩個班,展開茶學專業教育。1934年當代茶聖吳覺農在《湖南省茶葉視察報告》中指出:“湖南茶葉學校(即茶葉講習所)較其他各省完備。”
1920年湖南省茶業講習所由嶽麓山遷往安化小淹,1927年遷黃沙坪而酉州。1928年7月,因辦學經費困難,教務主任馮紹裘奉命宣布停辦,將其改為湖南省茶事實驗場,即著名的安化茶葉試驗場前身,馮紹裘擔任第一任場長,採取“審慎計畫,擴大規模,試製紅、綠、黑各茶,以圖技術上之改進”的辦場方針。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湖南私立修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由長沙遷往安化茶廠所在地的東坪酉州,使之成為湖南省安化茶廠的地理基礎與最早的茶學教育根基。
1942年,曾任安化茶場副場長的茶學專家王雲飛撰著《茶作學》一書,由藍田書報刊社正式出版二冊,湖南黑茶學會發行。這是湖南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茶學專著,開創了湖南茶學教育研究的新局面。
1952年9月,蘇聯科學院院士、著名茶學專家貝可夫,率領索利衛也夫、哈利巴法與研究生魯奇金一行,來到安化茶廠考察從事紅茶、黑茶研究工作。安化茶廠成為湖南首個接受外國茶學專家的廠家。
第四,湘茶機械生產的開創者
1932年,馮紹裘擔任安化茶事實驗場第一任場長期間,致力於機械制茶,從上海引進茶葉機械5台,開湖南茶葉製作機械化之先河,並親自設計木製揉茶機和A型烘茶機,實現了由“人工揉茶”向“機械揉茶”的歷史性突破,使安化茶事實驗場成為全國最早的四大茶葉科研單位之一。其生產的安化黑磚茶,曾榮獲國民政府工商部“中華國貨展覽會”一等獎。為後來彭先澤領導湖南磚茶廠對黑磚茶的研究與開發奠定了技術基礎。
1938年,黃本鴻在擔任安化茶廠第一任廠長期間,積極開展茶葉機械科研,發明鐵木結構的抖篩機、揀茶機等茶葉機械,是湖南紅茶精緻機械之始;又創造“四條龍制茶法”,在香港以港幣115元的價格,創湖紅外銷價格最高記錄。
1954年,安化茶廠與白沙溪茶廠全面實施機械制茶工藝,結束了千百年來依靠手工制茶的歷史。
第五,湘茶大師的搖籃
湖南安化茶廠的發展歷史,成就了兩位茶學大師:一是“紅茶大師”馮紹裘;二是茶學專家黃本鴻。
馮紹裘,湖南衡陽人,1923年畢業於保定農業專科學校。1924年春,馮紹裘擔任湖南省茶葉講習所教務主任。1928年7月,馮紹裘奉命去安化,將茶葉講習所改為湖南省茶葉試驗場,即著名的安化茶場,親自擔任第一任場長。解放後擔任湖南省茶業公司總經理,武漢大學茶葉專修科副教授。他是“紅茶大師”,在安化茶場從事茶葉科學研究14年,創製紅茶精製加工工藝流程70多道工序,被尊為“紅茶大師”。1936年他將紅茶製作技術傳授到雲南,成為“滇紅”的創始人。1995年雲南鳳慶茶廠為表彰他的功績,特意在廠內為他雕塑一尊銅像。
黃本鴻,字石舞,湖南湘鄉人。1917年畢業於湖南高等工業學校(湖南大學前身之一),1925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業專修科。先後擔任漢陽兵工廠、江西安源煤礦工程師和湖南省湘岸榷運局會計師。1938年,黃本鴻擔任第三農事實驗場安化茶場主任兼技師與精緻茶葉示範廠廠長。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壽景偉奉命成立中國茶葉公司湖南分公司,將酉州的華安、晉安、大中華等私營茶葉加工廠合併之,成立湖南省安化茶廠,委任黃本鴻為第一任廠長。1940年初,黃本鴻在安化率先組織茶葉合作社,而後又土法上馬,提煉紅茶素成功,每50千克低級紅茶可提煉紅茶素1—3磅(1磅為453·59克),每磅價格為100銀元。1950年湖南省安化紅茶廠成立,他繼任解放後湖南最大茶廠第一任廠長。這年冬天,新中國在杭州舉辦首屆全國性制茶技術培訓班上,他被聘請為技術課長;1951年他在中南地區茶葉經理廠長會上介紹《試行定額管理的制茶方法》,並在武漢大學講學;1953年編著《紅茶精製》一書,成為新中國的第一部紅茶精製專著。
二、鮮活的茶文化博物館
湖南安化茶廠的百年歷史,文化積累極其深厚,是中國茶葉在湖南的一個至今尚存活的茶文化博物館。
第一,安化茶廠作為一代與安徽“祁紅”、福建“建紅”齊名的“湖紅”發源地,撫育了兩位著名的茶學專家馮紹裘與黃本鴻。
第二,湖南安化茶廠的廠區面積寬廣,至今尚有140畝面積,是湖南最大的茶廠,當年就被認定為“中南第一茶廠”,發展空間巨大。
第三,湖南安化茶廠現存的廠房建築,具有兩大特色:一是木質結構建築居多,各個建築之間皆由走廊連線著,形成一個統一的建築群體;二是古老建築物居多,屬於清末民初修建者,如同茶廠建築博物館一樣,也保存著新中國成立之初原蘇聯專家設計的大型自然採光廠房,其結構特徵、自然採光設備,都是當今各地茶廠少見的。
第四,具有悠久歷史的安化茶廠,至今尚保存著大量茶葉科研樣品和原始文獻資料檔案,品種多樣,資料齊全,在湖南茶業發展史上具有極大的文獻實物價值。
第五,湖南安化茶廠至今尚存有許多古老的制茶工具,有些甚至是完整的設備。一旦整理和展示出來,可以看到安化茶葉製作工具由手工到機械加工的全部過程。這種歷史文物,在湖南乃至中國茶葉界都是十分珍貴的。
第六,湖南安化茶廠是中茶公司組建而成的。1937年5月6日,中國茶葉公司在南京成立,總經理壽景偉隨即來到湖南安化,成立中茶安化支公司,並將酉州的華安、晉安、大中華等私營茶廠合併,成立湖南省安化茶廠,委任原華安茶廠黃本鴻為第一任廠長。1950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接管,正式命名為湖南省安化茶廠,是湖南第一家大型國有茶廠。
現代茶業,十分注重各自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些廠家甚至四處收集古老的茶葉製作工具(包括手工工具和機械工具),以展現茶葉生產的歷史和茶葉製作工具的歷史演變過程,讓人們參觀了解,以彰顯中國茶文化的無窮魅力。湖南省安化茶廠的這種歷史文化優勢,屬於自然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三、重塑安化茶廠形象
安化茶廠昔日的輝煌,已經成為即將塵封的歷史,如同飽經風雨洗禮的時空一樣。而今,我們走進安化茶廠,偌大的廠區,寬闊的樓房,古老的建築,陳舊的制茶工具,蒼翠的樹木,路邊的雜草,敗落的碼頭,珍貴的茶樣,依然如故,宛如走進一座博大而深邃的茶文化歷史博物館,歲月滄桑,歷史痕跡,處處可見;惟有宣傳欄張貼的關於體制改革的紅頭檔案,還透露出一絲春天的信息。
改革開放三十年了,外部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人民都在享受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何以這裡依舊如故,成為被改革開放遺忘的角落?
面對這厚重的歷史和殘破的現實,一種歷史的滄桑感與時代的責任感油然而生。而今,實力雄厚的中國茶葉有限公司再度進駐安化茶廠,已經丟失王冠的安化茶廠,有希望重振雄風,拾起彈落的王冠。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初步構想,供湖南省委、省政府和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領導參考。
第一,總體目標:
力爭五年時間,將湖南省安化茶廠打造成為湖南第一大茶廠和第一個活態型、實地型的茶文化博物館。
第二,初步構想:
一、儘快實施企業體制改革,是當前的當務之急;
二、切實保護好廠內的古老建築與歷史文獻資料;
三、改造維修舊廠房,重塑安化茶廠的整體形象;
四、修建現代化廠房,提高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五、加強文化包裝,增強中茶牌的黑茶文化含量;
六、利用古老建築,打造湖南首家茶文化博物館;
七、修建星級賓館,將茶產業與旅遊業緊密結合;
八、擴大綠色茶園,建設高標準的茶葉科學基地。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如今這個歷史悠久的“中南第一茶廠”,正在蓄勢待發。如果能夠得到湖南省領導和中國茶葉公司的親切關懷和積極支持,安化茶廠必將彈冠相慶,重振雄風,展翅飛翔。考察結束時,蔡鎮楚教授特地書寫了一闋新詞[西江月],寄託著茶人對中茶的殷切期望。詞云:
遙記當年風月,抗戰烽火神州。千秋茶業忽悠悠,萬古江山齊吼。
今日旗槍生機,中華獨占鰲頭。靈芽新綠又豐收,四海茶人同壽。
謹以此詞,奉獻給正在拾起曾經丟失王冠的安化茶王——湖南省安化茶廠,獻給中華茶業“天字第一號”的中國茶業有限公司及其旗艦下的湖南省三利進出口公司,但願中華茶葉在激烈的國際茶業競爭中能夠獨占鰲頭!
四、“中茶”的國際戰略
“中茶”是國家的品牌,是中華茶業的旗艦。其王權價值與中央地位,是國內任何其他茶業難以超越的。但是必須明確指出,從文化批評的高度來審視,策劃公司對“中茶”品牌的定位,既不準確,也不切實際。“中茶”的優勢不應只立足於國內,而在於參與國際茶業競爭。我們對“中茶”的定位與詮釋是:“茶葉大國的王牌,中華茶業的旗艦。”這種定位,既符合國內,也適應國際。“中茶”不是“一個丟失王冠的王者”,而是“拾起彈落王冠的王者”。前者是貶義,消極頹廢,意味著敗落與亡國;後者是褒義,積極樂觀,意味著重振雄風與東山再起。因此,如何打造“中茶”旗艦的整體實力,提升“中茶”旗艦下的各個省級茶業公司的競爭力,讓各地發揮自身優勢,又能齊心合力,在“中茶”統一指揮下參與國際茶業競爭,才是“中茶”應該實施的中國茶葉國際戰略。我們認為,“中茶”的國際茶業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歷史優勢:歷史悠久的中華茶葉大國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從神農氏嘗百草而以茶解毒到如今,中華茶業的悠悠歷史,造就了一個偉大的中華茶葉大帝國,這是“中茶”的歷史優勢,也是無與倫比的國際競爭優勢。中國茶葉公司誕生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之中,至今也有七十多年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時代輝煌,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成就了一個“中茶”旗艦,鑄造了中華茶業的航空母艦。可以說,人們將“中茶”理解為“王者的基因、王權的價值、國家的品牌、中央的地位”,是從中國本身而言的,僅僅注視“中茶”的國內地位,並未把視野放在國際茶業來考察。“中茶”的國內地位,所謂“茶業天字第一號”,所謂“王者的基因、王權的價值、國家的品牌、中央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也是無與倫比的。“中茶”是中華茶業的優秀代表,代表茶葉大國的國家形象;“中茶”跟誰競爭?難道跟各省級茶葉行業去競爭嗎?當然不能!“中茶”的國家地位,決定它應該代表中國茶業去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的眼光不應該只局限於中國,應該讓“中茶”立足中國,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成為世界茶業中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一支勁旅,一艘巨大的茶葉旗艦。
第二,文化優勢: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
歷史悠久的中華茶業,積澱了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這是“中茶”參與國際茶業競爭的文化優勢。這種文化優勢,可以讓世界其他各個茶葉生產國望塵莫及。文化的魅力是無窮的。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為題的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在中國提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命題,說:“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關於文化實力在國家建設和國際競爭之中的重要性,胡錦濤一連用了三個“越來越”予以說明,而如何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胡總用了三個“使”字來闡釋其目的要求。這是黨中央在提高“文化軟實力”方面的戰略決策與莊嚴宣言。“中茶”應該特別注重中華茶文化的研究、宣傳與普及:何謂“中茶文化”?“中茶”的文化精神是什麼?“中茶”的“文化軟實力”表現在何處?如何利用遍布世界的孔子學院進行中華茶文化的廣泛傳播?這些重大論題,都應該是“中茶”參與國際茶業競爭應該解決的價值觀念問題。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茶業的發展,要憑藉科技與文化兩大翅膀,“科技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要同時抓緊,絲毫不能放鬆。
第三,區域優勢:蓬勃興起的中華茶業
改革開放三十年,給中國茶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中茶”在蓬勃發展的中國茶業之中受益最大,成果輝煌,發展勢頭最佳。本來,從地質學的原理來看,北緯三十度左右以武陵山為中心的中國南方廣大地區,是世界茶葉生產的黃金緯度帶和神秘文化帶,以其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是中國優質茶葉的生產基地。無論世界各國茶葉生產的科學技術如何先進,茶葉本身的質地始終是其競爭力的根本之所在。“中茶”將其勢力範圍覆蓋於這個廣大的茶葉產區,本身就是其區域優勢。湖南地處武陵山脈的中心地帶,優異的自然生態環境,決定湘茶的自然品質之優越是其他茶葉產區難以比擬的。早在中國茶葉公司成立之初,公司總經理壽景偉先生就從南京來到湖南安化,成立中茶安化支公司;新中國成立之後,湖南就有安化茶廠、白沙溪茶廠、益陽茶廠等多家茶葉企業進入“中茶”旗艦下的國家隊。如今湖南茶葉蓬勃向上,“中茶”再次進入湖南茶葉界。這是“中茶”領導層最明智的戰略決策。
“今日旗槍生機,中華獨占鰲頭。”我們期望“中茶”能夠憑藉這個歷史積澱的“天字第一號”金字招牌,率領中國茶業巨大旗艦下的千軍萬馬,昂首闊步,揚帆遠航,發揮自身的三大優勢,提高國際競爭力,為中華民族之崛起,為中國經濟之騰飛,貢獻自己應盡的力量。
中國馳名商標
2012年“安化黑茶及圖”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