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湖南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位於中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西北部,以酉水河為界與永順縣芙蓉鎮(王村)隔河相望。公園地理坐標為東經109°44′49″~110°01′25″,北緯28°38′16″~28°46′08″,面積261.12平方千米,主要地質遺蹟面積53.08平方千米,包括紅石林岩溶地貌景區、坐龍溪峽谷地貌景區、棲鳳湖酉水河水體地貌景區三個核心地質遺蹟保護區。
地勢特點
公園地處雲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脈中段,海拔200~1050米,地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氣候特點
湖南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屬中亞熱帶山地型季風濕潤氣候,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季明顯,作物生長期長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6℃。35℃的高溫日數,每年平均15天左右。氣溫低於零下5℃的嚴冬日數,每年平均0.7天。
地質概況
地質背景
公園所在地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青白口系、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其中寒武系、奧陶系淺海台地相碳酸鹽岩分布面積最廣,而奧陶系牯牛潭組與大灣組紫紅色泥質灰岩及白雲質灰岩是紅古林的構景岩層。由於紅石林構景岩層中含有較多的鐵錳物質,它們的氧化特呈紅色,這是紅石林表面呈紅色的主要原因;而氧化物在碳酸鹽中的含量差異,則導致紅石林表面紅色深淺不同而使石林產色異彩紛呈。因此,岩性是紅石林之所以成為紅色石林或彩色石林的內在因素。
地質結構
公園所在地區地處揚子古板塊武際坳東緣、雪峰隆起西側的過渡部位。區內褶皺主要有坐苦壩向斜,它控制了紅石林的空間展布。斷裂主要有北東走向的區域性大斷裂,一條為松樹坪-張家灣斷裂,別一條為羅依溪大斷裂。與斷裂並存的是北東、北西、南北走向的節理、裂隙,而紅石林的發育無不與這些節理、裂隙有著密切的關係。紅石林景點的密度和個數受構造節理制約,在空間上呈集中與疏朗相結合的頒布規律。北東向及北西向節理裂隙組成“X”型共軛節理 ,在共軛節理較發育的花蘭、坐甘壩地區,石牆分布密度較大。由於岩層表面水流易滲入節理裂隙內,故節理裂隙兩側岩石易被窇和風化而形成較大的溶溝和溶槽,如野豬坑和坐甘壩一線天。
紅石林紫紅色碳酸鹽岩在古地理氧化環境下沉積,水平層理髮育。由於岩石的抗風化剝蝕和抗溶蝕能力的差異以及水平、垂直節理髮育,形成紅石林水平形態和垂直形態的差異性。水平形態形成各種水平波痕,形似層層寶塔,又似古城堡;垂直形態則形成種種溶蝕凹槽。
公園內碳酸鹽岩表面溶蝕形態豐富多樣,如各種溶溝、溶盤、溶紋、溶窩、土下溶蝕面、溶蝕邊槽、井狀溶槽、溶蝕貝紋、尖峰溶痕等,其形態與發育環境,構造條件、水動力條件和岩石成分等有密切關係。純的灰岩表面較光滑平整,線條清晰;白雲質岩由於成分複雜,差異溶蝕使岩石表而凹凸不平;土下溶蝕過程較均勻,溶蝕殘餘較多,表面留下砂狀白殼;水位變動留下溶蝕凹槽;地下水流留下各種溶蝕管道遺蹟;氣-水-土-岩界面溶蝕過程複雜,溶蝕率明顯不同,留下半鍾狀溶痕、圓穹形溶洞、燈籠狀溶槽,以及溶蝕井壁;地下管道的水岩界面的頂蝕作用獨特,留下尺度不一的頂蝕溶痕和溶蝕貝紋。此外,構造裂隙控制作用明顯,與水流條件配合,形成各種尺度構造溶痕,如節理溶溝、溶蝕廊道、溶蝕峽谷等。
地質遺蹟
公園內的紅石林以其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地質環境條件,形成世所罕見的地質遺蹟。其形成過程各個發育階段的景觀在公園表現齊全,系統完整性好。在4.8億年前的早奧陶世,這裡曾是一片淺海環境,沉積形成了薄至中厚層瘤狀泥質灰岩和石灰岩,到了2.2億年中三疊世末期,印支期主幕安源造山運動使紅石林地區隆起成為陸地,形成了以北東向為主的斷裂、褶皺構造,北西和北東向兩組共軛節理,此後,在長期的風化剝蝕、溶蝕等地質作用下,形成了紅色石林地質遺蹟。
資源概況
動物資源
截止2013年,公園內已知野生脊椎動物27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白頸長尾雉1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紅腹錦雞、虎紋蛙、蛇雕、蒼鷹等21種。
植物資源
截止2013年,公園內已知植物共有104科624屬1283種,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有2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銀杏、南方紅豆杉、鍾萼木3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鵝掌楸、櫸樹、金錢松等23種。
主要景區
公園包括四大景區:紅石林景區、坐龍峽景區、棲鳳湖景區和“金釘子”保護區,以紅石林景區為主。
紅石林景區
紅石林景區由茄通和斷龍兩個景觀片區組成,以紅石林景觀為主,以地下溶洞景觀為輔。紅石林以高大、密集、呈林狀分布的紅色石柱而得名。在約30平方千米範圍內,共發育了1000多個紅色石柱,柱高10~30餘米。石林形態多樣,造型各異。豐富的形態造型展現了紅石林的造型美。紅石林展現出的地質內在美學價值,被譽為“紅色石林,天下奇絕”。
坐龍峽景區
坐龍峽景區是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的一個景區,稱坐龍峽景區,以其峽谷地貌景觀為特色。峽谷全長6.5千米,核心區長度3.5千米,峽谷最高標高760米,最低標高320米,峽谷平均深度80米,最深處約100餘米,谷底寬4~10米,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谷中有典型的薄層狀、中層狀、厚層狀灰岩,岩層,有水平層理構造,也有斷裂、節理及褶皺構造遺蹟景觀。谷中景觀不但具有極高的美學觀賞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科普價值。
棲鳳湖景區
棲鳳湖風景區位於古丈縣北部的酉水流域,為酉水河上面積最大的一座人工湖泊,1993年被省政府審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水陸面積5.3萬畝,其中水面2萬畝,四季平均水深30多米。湖面平均海拔200~205米,由於鳳灘電站建壩蓄水,抬高水位而形成。內有島嶼19個,半島21個,沿途接納17條小溪澗的匯水。棲鳳湖外湖寬闊,內湖迂迴,層次豐富,山勢奇特,還有古老而神奇的民族文化和歷史遺址,是觀光旅遊、考古、科研、渡假的理想場所。
“金釘子”保護區
古丈階”金釘子“是全球寒武系古丈階底界的標準層型剖面和點位,位於古丈羅依溪鎮,酉水河右岸。2008年3月,國際地層委員會員會全票通過了該提案,國際地球科學聯合會秘書長Bobrovsky簽署了批准書。從此,寒武系古丈階及其底界的“金釘子”正式在我國建立。這是我國第6枚以中國地名命名的“金釘子”,也是中國境內第9枚“金釘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極其珍貴的地質遺蹟,保護意義非常重大。
發展歷程
2005年,湖南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2006年,湖南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被評為山水人文類的“新瀟湘八景”之一的“酉水畫廊”,
2012年4月,湖南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正式開園,
2013年,湖南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榮膺“中國最美地質公園”評選第一名。
風土人情
紅石林地區雖沒有著名的歷史遺蹟,但卻保留著濃厚的民族文化,作為土家族的聚居地,紅石林地區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以毛古斯、擺手舞、儺戲和花燈為代表的土家戲劇。
毛古斯
“毛古斯”流行於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區,土家語大意是渾身長毛的打獵人。表演“毛古斯”的人數10至20人不等,表演內容以反映古代土家族先民的生產、生活為主,表演者模擬上古人古樸粗獷的動作,講土家語,唱土家歌,融歌、舞、話為一體。其程式分為“掃堂”、“祭祖”、“祭五穀神”、“示雄”、“析求萬事如意”等幾個大段落。
擺手舞
擺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風俗的民間舞蹈,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專門跳擺手舞的“廊場”,土家人叫“擺手堂”。擺手舞產生於土家族古老的祭祖儀式中,據清代八部大王廟殘碑和縣誌記載推測,擺手舞已有近千年歷史。
旅遊交通
旅遊指南
開放時間:8:00—17:00。
門票信息:148元/人。
優惠政策:1、身高不足1.3米的兒童、70歲以上老人憑老年證免票; 2、學生憑學生證(或戶口本/團員證/准考證及學籍證明)90元/次; 3、現役軍人憑士兵證和軍官證90元/次; 4、湘西本地人(包括張家界)憑本人身份證及當地口音55元/人次。
交通指南
自助游交通
張家界至紅石林
•市內可以乘坐 5、6路公車至中心汽車站(和火車站是一個地方)、乘坐張家界—王村班次,車程約兩小時。
•發車時間為7:00--17:00,每一小時一班。
•下車做公車(外形類似麵包車)至紅石林散客中心(芙蓉鎮景區門口右側)。
•紅石林散客中心至紅石林景區車程約20分鐘。
鳳凰/吉首至紅石林
•鳳凰景區內可以在南華門公交站台乘坐 1路公車至鳳凰城北汽車站,乘坐鳳凰—吉首班次(鳳凰沒有直達王村車站喔),車程約一小時。
•鳳凰—吉首發車時間為6:30--19:00,約半小時一班。
•到吉首西口汽車站後改乘吉首—王村汽車站,車程約50分鐘。
•吉首—王村發車時間為8:30--18:30,約半小時一班。
•王村車站下車後做公車(外形類似麵包車)至紅石林散客中心(芙蓉鎮景區門口右側)。
•紅石林散客中心至紅石林景區車程約20分鐘。
自駕游
張家界出發(全程87千米,約70分鐘)。
張家界西——羊峰(芙蓉鎮東)下高速——S229(羊峰方向)——紅石林景區。
鳳凰/吉首出發(全程98千米,約80分鐘)。
鳳凰北路——G209——杭瑞高速——吉首站下高速——人民北路——S229——紅石林景區。
相關新聞
2016年12月5日,國家旅遊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在4A級景區處理名單中,被警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