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通山

湖北省通山

通山縣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隸屬鹹寧市,縣境南鄰江西省武寧、修水縣毗鄰,東接陽新縣,北連鹹寧市,西部與崇陽縣接壤。 通山縣轄8個鎮、4個鄉、1個管委會。2009年通山縣常住人口總數為41.8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3.62萬人。 全縣最大橫距71千米,最大縱距60千米,總面積36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6.6萬畝,森林面積110萬畝。縣人民政府駐地通羊鎮洋都大道100號。

介紹

圖片 圖片

通山縣位於湖北省東南部。 縣境南鄰江西省武寧、修水縣毗鄰,東接陽新縣,北連鹹寧市,西部與崇陽縣接壤。最大橫距71千米,最大縱距60千米。面積2680平方千米。通山地域在戰國時為楚地,宋乾德二年(964),即南唐後主李煜即位第二年(遵北宋年號)始置通山縣。工業有以低碳矽鐵、活性石灰、鎂粉為主的冶金業;以大理石、玄武石、水泥為主的建材業;以小水電為主的能源業。農業以山區竹木畜牧、丘陵茶葉油菜、庫區水果水產、城效蔬菜

苗木為主導產業。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古籍載,通山地域在戰國時為楚地,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郡下雉縣,三國屬吳之武昌郡陽新縣,隋改陽新為永興,唐屬鄂州永興縣。
北宋乾德二年(964),南唐(遵北宋年號)始置通山縣,以通羊、青山二鎮各取一字命名,隸鄂州。開寶八年(975)屬江南道。太平興國元年(976)屬荊湖北路永興軍,太平興國二年屬江南西道興國軍,太平興國三年降為羊山鎮,不久復為縣。崇寧元年(1102)屬江西路興國軍,南宋紹興四年(1134)再次降為鎮,翌年復縣。元至元十七年(1280)屬江淮行省蘄黃道,至元十九年屬江西道,至元三十年(1293)屬湖廣省興國路。明洪武元年(1368)屬興國府,洪武九年(1376)屬武昌府興國州。清康熙三年(1664)屬武昌府。
民國期間,本縣始終屬湖北省轄。元年(1912)屬第一區,3年(1914)屬江漢道,16年(1927)直屬湖北省轄。1930年建蘇埃政府時,屬湘鄂贛省鄂東南蘇區轄。21年(1932),國民縣府屬第二行政督察區,25年(1936)改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解放後,1949年5月屬大冶專署。1952年6月屬孝感專區。1958年11月與崇陽、通城合併為崇陽縣,1959年3月恢復通山縣。1959年11月屬武漢市,1962年5月復屬孝感專區。1965年6月屬鹹寧地區。
區域演變 自宋建縣至清,縣域未發生大的變化。1929年東南革命根據地形成,經大冶中心縣委決議,陽新所屬梅田、黃沙、大畈、慈口等地劃歸通山縣轄。這一時期,蘇維埃縣府與國民縣府並存,國民縣府的轄域只限於楠林、城關、廈鋪一線數點。1933年後,革命趨向低潮,蘇區漸轉向邊緣山區,國民黨政區擴展,梅田、黃沙、大畈、慈口等地仍歸舊新縣轄。1934年5月,湖北省政府決定將陽新縣的黃沙、九折、慈口、大畈、燕廈與通山到的富有、橫石潭大橋背等地,劃為“大畈特別區”,直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轄。1935年6月撤銷特別區,各地復歸原縣轄。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日軍在占領區建偽政權;偽省府將陽新縣大畈區劃歸通山縣轄。抗日戰爭勝利後,陽新、通山兩縣參政機關爭議紛起,經省決議,大畈區仍歸陽新縣轄。
建國後,1950年3月大冶行署析出陽新縣燕廈、大畈、黃沙等地劃入通山。1954年南林區高橋鄉的黃泥檔、三界宕、張家、孫家、花紅等村及雨山鄉的廖家山村劃歸崇陽縣。1955年3月,陽新縣八區白果鄉陳村劃歸通山縣。1971年,通山縣杉木、太平、東源等地劃歸陽新縣。

資源優勢

通山縣有以大理石、石英石、石灰石、玄武石為龍頭的建築業資源,有以風電、水電、核電、蓄能電為主的能源業資源,有以九宮山、富水河、隱水洞、太陽溪、古民居為主的旅遊業資源,有以商品羊、“兩魚一蝦”為重點的畜牧、水產業資源,有以低碳矽鐵、活性石灰為主的冶金業資源。
通山境內礦產資源有40餘種,已探明中、小礦床14處、礦點95處,礦化點15處。煤礦有石煤、煙煤、無煙煤和瀝青煤4種,總儲量約1534.7萬噸;金屬礦資源以鋼、鎢、銻為主。鋼礦總儲量約5000萬噸,鎢礦儲量約2.8萬噸,銻礦總儲量2.2萬噸;非金屬礦產資源以大理石、白雲石等居多。大理石總儲量約7000萬立方米,白雲石總儲量約18億噸,石灰石總儲量約20億噸,巨晶方解石D級儲量450萬立方米,石英石(矽石)總儲量2050萬噸,遠嶺土(耐火粘土)儲量500萬噸,建築花崗石總儲量5000萬立方米。
通山又是一個資源大縣。林特資源方面,人均林地和人平木材蓄積量均比全省高1倍以上,楠竹面積40萬畝,居全省之首。旅遊資源方面,有國家級風景區名勝九宮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闖王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省級地質公園隱水洞,太陽山也已經和河北環渤海經濟集團簽訂開發協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石古民居等,自然人文景觀星羅棋布。電力資源貯量巨大,其中水電貯量11萬千瓦,可供可發的有7.5萬千瓦,風電資源僅九宮山裝機容量達15.7萬千瓦,目前,九宮山風電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建成全國最大的高山風力發電站,核電站已經落戶通山大畈,蓄能電厚積待發。

地理位置

通山縣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地處東徑114º14´—114º58´,北緯29º51´。以治所通羊鎮為中心,西北距鹹寧市所在溫泉37公里,北距武漢市124公里,東北向徑直32公里至石欄橋界的新縣,東南向徑直41公里至太平山主峰界江西省武寧縣,南向徑直28.5公里至老崖尖界武寧縣,南偏西向徑直35公里至老虎頭主峰界江西省修水縣,西向徑直21公里至冷鋪崇陽縣。縣城最大橫距71公里,最大縱距60公里。總面積3680平方公里,折合402萬畝,占全省總面積的1.44% 。
通山縣國土面積2680平方公里。轄8鎮4鄉1區(九宮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及國營林、茶、農、果、漁、畜牧場21個。184個行政村,15個社區(居委會),178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1.8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3.62萬人)耕地面積26.6萬畝,是一個集老、庫、山、窮於一體的山區縣。2004年,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26億元。全年農業總產值3.34億元。全年完成財政收入7936萬元,財政支出1.78億元。年末全縣金融部門存款餘10.76億元。全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604元。全縣參加養老保險、單項369家,醫療保險175家,享受城鎮居民低保待遇的達8752人。

人口

“十一五”期間,該縣人口和計畫生育事業發展目標是:符合政策生育率穩定在95%以上,生育水平穩定在更替水平以下,到2010年全縣總人口控制在 44.25萬人以內;出生人口素質明顯提高,出生缺陷率降至5‰以下;出生嬰兒性別比趨向正常;逐步擴大避孕節育“知情選擇”範圍,綜合避孕率和避孕有效率分別達到85%和90%以上,育齡婦女享有生殖保健優質服務,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觀念和生育文化;建立調控有力、管理有效、制度完善的人口和計畫生育保障體系和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工作機制;80%以上地方基本實現計畫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兩個轉變”。

經濟體系

近年來,通山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艱苦奮鬥,緊緊圍繞經濟建設中心,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強縣、民營富縣、科教興縣的“四大戰略”,加快山水、礦產、旅遊“三大開發;堅持以改革開放總攬全局,以招商引資促進發展,以結構調整增產增收,以改善環境提供保證,以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工作,努力打造“活力通山”、“開放通山”、“特色通山”、“信用通山”和“文明通山”。
具有通山特色的經濟體系逐步顯現。在工業上,形成以低碳矽鐵、活性石灰、鎂粉為主的冶金業;以大理石、玄武石、水泥為主的建材業;以小數點小水電為主的能源業。在農業上,形成了山區竹木畜牧、丘陵茶葉油菜、庫區水果水產、城效蔬菜苗木大產業帶和金信作業公司、顎南釀造廠等一批產業化龍頭。在旅遊業上,形成了“游山——玩水——探洞——觀古民居”的旅遊格局。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3.5:32.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