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

《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意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39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精神,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簡介

省人民政府關於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

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39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精神,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具體內容

一、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作出的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重大戰略決策。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是我省最直接、最現實、最受益的重大發展機遇。《指導意見》的實施,有利於我省發揮區位優勢,在更高起點、更大平台上深化湖北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提升湖北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樞紐和聚焦功能;有利於我省發揮科教優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打造湖北經濟升級版;有利於我省培育開放新優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構建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利於我省豐富和完善“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夯實戰略支點基礎,對於推動湖北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加快實現“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總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總體思路。

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統領,以《指導意見》為指南,深入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堅持“綠色決定生死、市場決定取捨、民生決定目的”三維綱要,遵循交通先行、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擴大開放為先導,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以綜合交通體系為支撐,以生態保護為底線,著力提升長江中游黃金水道功能,加快培育對外開放新優勢,構建較為完備的現代產業新體系,不斷增強湖北綜合實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發展定位。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祖國立交橋”。全面建成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全國鐵路路網中心、全國高速公路路網重要樞紐、全國門戶樞紐機場和全國重要物流基地。推進武漢建設成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襄陽建設成為漢江流域綜合交通樞紐、宜昌建設成為長江中上游重要綜合交通樞紐,構建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

——長江中游核心增長極。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現有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具有潛在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重點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等世界級產業集群,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龍腰”。

——內陸開放合作新高地。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提升湖北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構建東西雙向開放新格局。加快武漢城市圈、宜荊荊城市群、襄十隨城市群發展,強化武漢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深化與“長三角”、成渝等地區合作,共建“中三角”,打造中國經濟成長“第四極”。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現水資源的科學利用,協調好江河湖泊、乾支流關係,加強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推進低碳省、生態省建設,繼續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改試驗區建設,為全國“兩型”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典型示範。

二、提升長江中游黃金水道功能

(三)增強長江乾支流通航能力

加快改善乾支流通航條件,建成通航里程位居全國前列的內河高等級航道網。推進宜昌至昌門溪、赤壁至潘家灣等航道整治工程。抓緊開展長江中游“645”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模型試驗研究,力爭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並儘早開工建設。開展荊漢新水道工程研究。加快漢江高等級航道和江漢平原骨幹航道建設。加快推進漢江梯級開發和荊江大堤綜合整治工程。(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水利廳、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航務管理局,有關市州政府)

(四)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加快武漢新港港航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武漢新港在長江中游地區的輻射能力。加快構建水運、鐵路、公路、航空有機銜接的多式聯運體系,打造長江中上游規模最大的貨櫃運輸基地。加快武漢航運交易所等航運服務平台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建成特色鮮明的航運綜合服務基地。加快武漢、黃石、鄂州、黃岡、鹹寧等五市港航資源整合,組建大型港航企業集團,提升航運企業能級和產業集聚度,建成國際化港口物流與貿易基地。(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武漢市政府;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武漢新港管委會、長江航務管理局、武漢海關、湖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黃石、鄂州、黃岡、鹹寧市政府)

(五)加快乾支流港口建設

最佳化港口布局,推進專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建設。提升宜昌港、荊州港等港口的服務功能,完善集疏運體系,促進長江港口合作發展。振興漢江航運,支持襄陽港建成漢江流域航運中心。(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航務管理局、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有關市州政府)

(六)擴大三峽樞紐通過能力

挖掘既有船閘潛力,緩解三峽大壩航運瓶頸問題,加快完善水路、公路、鐵路無縫銜接的三峽樞紐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三峽樞紐油氣管道。打造三峽樞紐物流產業園區。(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水利廳、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航務管理局、武漢鐵路局,宜昌市政府)

三、完善長江中游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七)推進鐵路通道建設

加快形成全省“五縱兩橫”為主骨架的鐵路路格線局,將武漢建成全國鐵路路網中心。推進“三縱兩橫”為主骨架的客運專線網路建設,打造以武漢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鐵骨架,重點建設武漢—九江、武漢—西安、鄭州—萬州等快速鐵路,積極謀劃滬蓉沿江高鐵、武漢—杭州、武漢—廈門、武漢—青島、武漢—桂林等高鐵和武漢高鐵新站。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網路建設,構建“2小時交通圈”。加快推動武漢—仙桃—潛江城際鐵路前期工作,推進武漢輕軌、捷運向周邊地區延伸,建成“半小時交通圈”。加快建設襄陽、宜昌城市輕軌和宜荊荊、襄十隨城市群城際鐵路網,推進宜昌—荊門—襄陽、武漢—天門—荊門等高鐵建設。推進“四縱兩橫”普速鐵路網建設,重點建設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黔江—張家界鐵路、江漢平原貨運鐵路、隨州—麻城—安慶鐵路、宜昌—石門鐵路、岳陽—鹹寧—九江鐵路等重大項目。(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交通運輸廳、武漢鐵路局,有關市州政府)

(八)完善公路網路

完善“七縱五橫三環”高速公路布局,實現所有縣市通高速公路,將武漢建成全國高速公路路網重要樞紐。重點建設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改擴建、武漢—深圳、麻城—安康、宜昌—張家界、建始—恩施、保康—宜昌、宜昌—岳陽、保康—神農架、麻城—陽新、利川—鹹豐—來鳳、來鳳—宣恩—鶴峰—五峰—宜都、棗陽—潛江—石首等高速公路,加快推進高速公路、省道與周邊省市互聯互通。(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有關市州政府)

(九)拓展航空運輸網路

加快武漢天河機場三期工程建設,開展武漢第二機場前期研究,將天河機場建成全國門戶樞紐機場。規劃建設荊州、黃岡、隨州、荊門等機場。推動襄陽、宜昌等機場改擴建。積極發展通用航空業,推進武漢、襄陽、荊州、荊門等地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加快推進順豐速運國際物流核心樞紐等項目建設。(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交通運輸廳、民航湖北監管局、湖北機場集團公司,有關市州政府)

(十)加快過江通道建設

合理布局過江通道,增強跨江通過能力。加快建設宜都紅花套、枝江白洋、荊州(第二)、石首、赤壁、嘉魚、武漢沌口、武漢青山、黃石棋盤洲、武穴、秭歸香溪等公路過江通道,武漢楊泗港、宜昌伍家崗、鄂黃(第二)等城市道路過江通道,武漢7、8、10、11號線等城市軌道過江通道,宜昌陡山沱、宜昌軌道公鐵兩用過江通道。加快推進荊州鹽卡、荊州監利、武漢金口、武漢堤角、武漢新港、枝江百里洲、武漢鐵路西線、黃岡團風、鄂黃(第三)等過江通道前期研究工作。(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交通運輸廳、武漢鐵路局,有關市州政府)

(十一)推進油氣管道建設

依託國家骨幹天然氣管道和武漢、荊門千萬噸煉油能力建設,重點推進西氣東輸三線、新疆煤制氣外輸通道湖北段,武漢至宜昌天然氣管道等省內支線、聯絡線,潛江地下儲氣庫等儲氣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儀長原油管道複線黃梅至荊門段及荊門經宜昌至巴東成品油管道建設。(牽頭單位:省能源局;參加單位:有關市州政府)

(十二)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引領長江中游“數字長江”建設,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建成“智慧湖北”。實施寬頻提速工程,增加光纜路由密度,提升網路接入能力,加強網間互聯互通,支持骨幹網路向大容量高智慧型方向演進。建設長江中游幹線數字航道、智慧型船閘、智慧型港口、船舶導航及監控等系統,健全長江中游智慧型服務和安全保障體系。最佳化布局大型雲計算數據中心,加快推進武漢、襄陽、宜昌等信息傳輸骨幹節點建設,強化骨幹節點功能和輻射作用。(牽頭單位:省經信委;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通信管理局、長江航務管理局,有關市州政府)

(十三)大力發展聯程聯運

完善智慧型交通服務保障系統,促進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管道有機融合,實現多種交通運輸方式“零距離換乘、無縫化銜接”。加快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重點推進武漢新港、武漢空港、武漢漢口客運中心等綜合交通中心建設。完善能力匹配的集疏運體系,加快交通節點連線線建設,重點實施武漢陽邏港等重要港區的集疏運通道項目。加快發展多式聯運,加強船舶標準化建設,提高貨櫃和大宗散貨鐵水聯運比重。(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質監局、省國防科工辦、武漢新港管委會、長江航務管理局、武漢鐵路局,有關市州政府)

四、建設產業轉型升級支撐帶

(十四)建設國家自主創新戰略高地

充分發揮武漢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引領示範作用,推動武漢建成全國重要的新技術創造中心和新興產業生成中心。推進武漢、襄陽、宜昌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依託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打造一批技術創新聯盟,培育一批骨幹領軍企業。充分發揮省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示範帶動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加快建設科技成果交易市場,突破性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與運用,爭取設立武漢智慧財產權法院,建立智慧財產權運營中心。(牽頭單位:省科技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知識產權局,有關市州政府)

(十五)培育發展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產業集群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大做強食品、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資源循環利用、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以及醫藥等六大重點優勢產業,發展壯大智慧型製造、積體電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北斗導航、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十大新興產業。重點推進積體電路產業基地(武漢)、武橋重工橋樑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園等項目和十堰—襄陽—隨州—孝感—武漢汽車工業走廊建設,培育形成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汽車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業集群。(牽頭單位: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科技廳、省國防科工辦,有關市州政府)

(十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運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加快鋼鐵、石化、船舶、磷化工、建材、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提質增效。推進信息化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利用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創新發展水平。重點推動武漢80萬噸乙烯煉化產業鏈等項目建設。建立資源消耗高、環境風險大、涉及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產業退出機制,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牽頭單位: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環保廳、省國防科工辦,有關市州政府)

(十七)加快建成中部現代服務業中心

依託中心城市和製造業密集區,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建設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金融、高技術服務、電子商務、工程設計、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業,培育發展服務外包、信息服務、節能環保服務、智慧財產權服務、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推進武漢建成長江中游金融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全國重要會展中心和世界設計之都。加強武漢、襄陽、宜昌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建設,引進知名電商企業發展總部經濟,培育發展本土電商企業。推動長江、漢江和清江生態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提升“靈秀湖北”品牌效應。充分挖掘荊楚文化資源,突破性發展文化產業。(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科技廳、省環保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旅遊局、省政府金融辦、人行武漢分行、湖北銀監局、湖北證監局、湖北保監局,有關市州政府)

(十八)提升以江漢平原為重點的農業現代化水平

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推進農業專業化、組織化、信息化、機械化,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優勢,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附加值,培育一批有市場影響力的知名品牌,進一步凸顯農產品加工業優勢地位。支持荊門“中國農谷”現代農業示範區等改革創新示範工程建設,將湖北建成全國重要的水稻、油菜、棉花、畜禽產品、淡水產品和茶葉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牽頭單位:省農業廳;參加單位:省委財經辦〈省委農辦〉、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有關市州政府)

(十九)推進綠色能源開發利用

加強大別山、幕阜山、武陵山等山區風能資源開發。結合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建設,合理布局大型高效清潔燃煤電站。加快推進鹹寧核電站開工建設。支持武漢、襄陽等地開展新能源汽車研發和推廣套用。(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參加單位:省科技廳、省環保廳,有關市州政府)

五、建設新型城鎮連綿帶

(二十)發揮中心城市引領作用

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最佳化城鎮布局和形態,加快構建“一主兩副、兩橫兩縱、三群聯動、多點支撐”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格局。發揮中心城市集聚輻射作用,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力爭將武漢建成國家中心城市、襄陽建成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宜昌建成三峽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深入推進武漢城市圈一體化建設,全面提升武漢城市圈經濟實力、創新能力和輻射力。增強襄陽、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推進宜荊荊、襄十隨城市群建設。深入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交通運輸廳、省住建廳、省商務廳,有關市州政府)

(二十一)推動新型城鎮化試點

大力推進武漢、孝感、仙桃、宜城等地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探索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鈎結餘指標在省域內流動。繼續開展智慧城市、低碳城鎮、“四化同步”示範鄉鎮、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試點示範。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提升縣城和中心鎮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選擇沿江開發區、臨港工業園區開展城市功能區轉型試點,引導港口、產業和城市建設融合發展。(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編辦、省委財經辦〈省委農辦〉、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有關市州政府)

(二十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一體化建設,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建成長江中游城鄉統籌發展示範區。加強縣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鄉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最佳化城鄉產業布局,實現差異化互補性發展。統一城鄉要素市場建設,促進土地、技術、資本、勞動力資源等要素在城鄉間平等交換、自由流動。逐步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進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深入推進鄂州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點,繼續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綠色幸福村”等美麗鄉村建設。(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委財經辦〈省委農辦〉、省經信委、省公安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各市州政府)

六、建設長江中游生態文明示範帶

(二十三)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

依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建設水清、地綠、天藍的“生態湖北”。全面推進三峽庫區、武陵山區、大別山區、秦巴山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嚴格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以沿江城市為重點,加快推進工業集聚區和城鎮的污水、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重點實施武漢城市圈“碧水工程”,改善武漢城市圈水質狀況。繼續做好丹江口庫區水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漢江下游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強四湖流域綜合整治、龍感湖等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和管護。推進梁子湖、洪湖等水質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建設。推進大東湖監測評估研究平台建設,加快建成大東湖生態水網。重點推進三峽庫區、江漢平原和鄂東地區流域綜合治理及退田還草還湖還濕工程。繼續推進“綠滿荊楚”行動,加強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建立完善秸稈露天禁燒機制。(牽頭單位:省環保廳、省水利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住建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各市州政府)

(二十四)加強岸線資源科學開發與管理

清理涉及岸線資源利用的各類既有項目,編制實施長江乾支流岸線資源保護利用規劃,提高岸線資源利用效率。建立沿江岸線資源使用權交易制度和岸線使用權回收機制。加強岸線原始風貌保護,合理開發沿江風景名勝、水利風景區和其他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水利廳、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航務管理局,有關市州政府)

(二十五)實現沿江地區綠色發展

加強源頭治理,推進生態長江建設。嚴格產業環境準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推進沿江生態產業園區建設,大力推動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促進資源集約、循環利用。加快武漢青山—陽邏—鄂州循環經濟示範區建設,支持荊門、谷城“城市礦產”等示範基地建設。加強湖北環境資源交易中心、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建設,運用市場機制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環保廳、省商務廳,有關市州政府)

七、建設跨區域合作示範帶

(二十六)打造中國經濟成長“第四極”

加快實施《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抓緊落實鄂湘、鄂贛戰略合作協定,深化務實合作,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建設,共同打造中國經濟成長“第四極”。加強武漢城市圈與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的交流合作,深化武漢、長沙、南昌中心城市互動合作,共同研究設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基金,推進住房公積金異地互認、轉移接續,促進省際毗鄰城市合作發展。健全高速公路聯網收費,加快建立統一的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結算清分體系,推進城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協調區域內產業發展,有序推進跨區域產業轉移與承接,聯手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共建環境保護聯防聯治機制,實施多種污染物的協同控制。加強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領域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區域內醫保基金跨省結算機制,逐步實現跨地區參保人員信息資源互聯共享、定點醫療機構互認。建立市場準入一體化機制,共建開放通道和平台,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社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工商局,有關市州政府)

(二十七)推進跨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

鼓勵和推動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開展跨省、跨江、跨區域合作。深入推進黃梅小池濱江新區開放開發,加快推進小池與九江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浠水—黃石等跨江合作示範區。推進龍山—來鳳經濟協作示範區,利川—萬州、羅田—英山—金寨旅遊經濟協作示範區建設。實施《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推進丹江口—老河口—谷城經濟協作區、江漢運河生態文化旅遊帶和竹溪—竹山—房縣城鎮帶一體化建設。推進武漢、洪湖共建新灘工業園。支持五峰民族工業園等飛地工業園建設。加強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合作共建,推進荊州融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經信委、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省旅遊局,有關市州政府)

(二十八)加強與長江上下游合作

主動對接上海、重慶兩大航運中心,在核心港功能互補、“大通關”構建、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深化合作。充分利用啟運港退稅試點政策,暢通武漢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達”主幹線。做大做強瀘州—武漢貨櫃快班,開展武漢至成都、重慶等長江中上游地區貨櫃鐵水聯運試點,大力發展貨櫃“武漢中轉”模式。以武漢城市圈和荊州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為重點,科學承接長江下游地區產業轉移。積極利用扶貧幫扶和對口支援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等多種區域合作機制,建立產業轉移合作平台。加強與沿江地區旅遊合作,共建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旅遊局、省扶貧辦、省南水北調辦,有關市州政府)

八、構建沿江對外開放新高地

(二十九)加快武漢內陸開放高地建設

推動武漢外國領事館集中區建設,構建對外交流服務新平台。加快推進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項目建設。爭取國家設立以武漢為重點的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豐富和完善武漢航空、鐵路、水路國際通道,加強武漢國際航空港建設,增開國際航線,提升“漢新歐”班列國際運輸功能,推進武漢—東協等航運通道建設。(牽頭單位:省商務廳、省外僑辦,武漢市政府;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武漢海關、湖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民航湖北監管局)

(三十)加快沿江對外開放口岸和特殊區域建設

加快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武漢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武漢出口加工區、黃石棋盤洲保稅物流中心建設。爭取國家批准設立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襄陽保稅物流中心、宜昌保稅物流中心、荊州保稅物流中心,將武漢列入國家汽車整車和肉類進口口岸城市。加強電子口岸建設,加快套用項目開發,提升電子口岸功能。加強與沿海、沿邊口岸通關協作,實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模式,共同推進長江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和檢驗檢疫一體化。(牽頭單位:省商務廳;參加單位:武漢海關、湖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有關市州政府)

(三十一)推進與“一帶一路”戰略互動

加強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地區的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繼續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赴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開拓市場,帶動產品、技術、設備出口。加快湖北與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合作進程。推進中俄“萬里茶道”申遺工作。推動武漢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國家、地區航運通道建設。(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廳、省外僑辦,各市州政府)

九、保障措施

(三十二)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湖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動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在湖北的實施,研究制定重大規劃、重大政策和年度工作安排,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要事項。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負責執行和落實領導小組決定事項,擬訂年度工作要點,檢查督辦重點項目、重點工作進展情況。各地、各部門要按照《指導意見》和本實施意見的要求,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措施,紮實推進各項任務落實。(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三十三)強化規劃引導。積極配合國家編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謀劃一批反映湖北發展訴求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建議,全力爭取納入國家規劃綱要。圍繞通道建設、創新驅動、全面開放、生態保護、體制改革等重點內容,結合湖北實際,編制實施《湖北長江經濟帶“十三五”發展規劃》。以規劃為引領,強化項目支撐,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等領域,謀劃推進一批帶動作用較強的重大項目,加快湖北長江經濟帶建設進程。(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三十四)加強資本支撐

創新投融資機制,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研究整合財政性資金、募集社會資金,設立湖北長江經濟帶發展引導基金,支持長江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加強武漢金融資產交易所、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等平台建設。完善金融機構組織體系,支持發展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和企業財務公司。推進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組建省級再擔保集團,穩步發展民間資本管理公司。鼓勵和支持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在資本市場融資。(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參加單位:省經信委、省交通運輸廳、省國資委、省政府金融辦、人行武漢分行、湖北銀監局、湖北證監局、湖北保監局,有關省級投融資平台公司,各市州政府)

(三十五)強化人才保障

探索建立與湖北長江經濟帶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引進、培養、交流和管理機制,強化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積極引進複合型、領軍型國際國內優秀人才到湖北創新創業。實施重點人才建設工程,加大與產業匹配的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強高層次、緊缺急需人才隊伍建設。依託開發區、科技園區等平台,搭建人才創業載體,鼓勵區域內跨國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創辦高水平的科研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技術研發中心等。加快人力資源信息共享與服務平台建設,加強跨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和勞務對接。建立區域全覆蓋的就業政策、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諮詢服務網路。建立湖北長江經濟帶人才庫,實行人才柔性流動機制。(牽頭單位:省人社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外僑辦,各市州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5年5月29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