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法院

法院簡介

在湘鄂西邊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片總面積2372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峰巒疊嶂,蜿蜒起伏,這裡就是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約21萬,土家族占80%以上。1949年11月五峰解放,1950年3月五峯縣開始組建司法科,與縣政府合署辦公,主要受理刑事案件。1953年2月,湖北省以鄂發字第19號檔案批准成立五峯縣人民法院。1984年12月更名為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法院。 建國後,五峯縣的司法審判機構,經歷了司法科、人民法庭、人民法院三個階段。1950年成立五峯縣人民政府司法科,兼理刑、民案件。同年4月建立縣人民法庭,縣長、公安局長兼審判長和副審判長,並相繼在城關、漁洋關、仁和坪、長樂坪、採花、白溢、灣潭等7區設立分庭,區長兼審判長。1951年12月取消司法科,成立縣人民法院,內設刑事審判組、民事審判組和行政股。縣長李仲泰兼院長,配審判員3名,書記員3員,法警1名。1954年6月成立巡迴法庭,配庭長1人,審判員2人,管轄第二、三、四、八區審判業務。1968年1月撤消縣人民法院及各人民法庭。1973年1月恢復人民法院,內設辦公室、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配幹警8人。1984年12月,成立“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縣人民法院也隨之更名;之後,內設機構和人民法庭不斷充實和完善,審判職能也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機構設定

至2014年10月,五峰法院內設機構有辦公室、政治處、監察室、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第一庭、民事審判第二庭、行政審判庭、立案庭、審判監督庭、執行局、法警大隊、司法鑑定科、審判管理辦公室等13個內設機構,五峰鎮人民法庭、漁洋關鎮人民法庭、採花鄉人民法庭、灣潭鎮人民法庭4個派出機構。現有編制63人。實有在編在崗人員58人,其中黨組成員6人。院機關現有舊辦公樓一棟,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

法院建設

經歷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風雨滄桑,五峰法院雖然院機關的辦公地點、人員編制、機構設定等數經變更,但五峰法院人艱苦創業的精神沒有改變。多年來,在縣委領導,縣人大監督,縣政府、縣政協支持以及上級法院監督指導下,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司法為民”主題,抓班子、帶隊伍、促發展、保廉潔,開創了法院工作新局面。堅持不斷強化審判意識,全面提高辦案質量和效率;不斷強化廉政意識,大力提高隊伍的政治、業務素質;不斷強化公僕意識,切實轉變審判作風;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切實加強基礎建設,有力地維護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維護了全縣社會政治穩定、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在邊遠、貧困的山區縣,五峰法院本著“狠抓基礎建設,最佳化工作環境,創建現代化法院”的方針,努力克服經費困難,不斷完善了院機關審判綜合大樓和採花人民法庭、漁洋關人民法庭服務功能,辦案車輛、警械設備、辦公輔助設施、庭審設施均是從無到有,從劣到優。在省高院、市中院、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搶抓五峯縣城遷建百年機遇,認真謀劃縣院新審判大樓建設,規劃建築面積6706㎡、層高5 層,屆時五峰法院的辦公辦案條件將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五峰法院首創“背簍法庭”,在各個邊遠鄉鎮村組設立了一個個巡迴辦案點。每次到巡迴辦案點辦案,法官們都用農家背簍背著案卷、文書、乾糧、電筒、換洗衣物和庭審標牌,跋山涉水,翻山越嶺,被民眾們形象而親切地稱為“背簍法庭”,先後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人民法院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報導。“背簍法庭”照片被中國法院博物館收藏,“背簍法庭”也載入了中國法制發展的史冊,引出了一批“炕頭法庭”、“鄉村法庭”、“水上法庭”、“馬背法庭”、“駱駝法庭”,使司法為民的理念深深植入中國法官的內心。

所獲榮譽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五峰法院被評為全省“最佳人民法院”,先後獲得省市縣和上級法院的表彰60餘次。法院建院五十多年來無一人因違法違紀受到查處,《人民法院報》頭版頭條進行了介紹,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給予高度評價。全院幹警以“全國人民滿意的好法官”黎澤友、“一等功臣”劉邦庭等法官為榜樣,發揚“背簍法庭”精神,爭當人民滿意的好法官,榮立一等功、榮獲各級表彰100餘人次,一塊塊獎牌、一副副獎狀,鑄就了五峰法院不斷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