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藝學堂

湖北工藝學堂

湖北工藝學堂,由晚清時期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898年親手創辦。湖北工藝學堂是湖北地區創辦最早的專業學堂之一,在張之洞苦心建立的近代湖北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基本信息

張之洞貢獻

湖北工藝學堂 湖北工藝學堂

張之洞(1837年9月4日—1909年10月5日),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於貴州。鹹豐二年(1852年)順天府解元,十八歲中舉人,廿六歲中進士。同治二年(1863年)探花,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教習、侍讀、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一度是清流派健將,後期轉化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注重教育,對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響。曾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時,大沽炮台失守,張之洞會同劉坤一與駐滬各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廣雅堂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成為晚清“四大名臣”。 張之洞平生所為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其在中國教育由封建傳統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其弟子張繼熙曾說:“公常謂中國不貧於財,而貧於人才,故以興學為求才治國之首務。”美國學者威廉·艾爾斯在其《張之洞與中國教育改革》一書中對張之洞對中國教育改革作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稱讚 “在張之洞的一生中,中國教育的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此,他的努力具有決定性意義” 。台灣學者蘇雲峰更是高度評價張之洞對中國教育改革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於張之洞的領導,而張之洞,對教育改革的貢獻,並不限於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國性意義。正是由於張之洞的貢獻,而使中國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 在督鄂期間,張之洞致力於改造舊式書院、創辦新式學堂。在張之洞的領導下,湖北教育通過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專業、由省城向州縣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個地區性的現代教育體系,其教育規模和質量在當時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在張之洞本人的具體策劃和親自指導下,湖北地區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武備學堂、農務學堂。

學堂創建

1898年,湖北工藝學堂創建

關於工藝學堂的創辦過程,可分為籌劃、正式上報、具體落實三個階段。

1898年2月26日(即光緒二十四年),在《札委張鴻順等督辦農務、工藝學堂》一文中,張之洞提出了創辦工藝學堂的構想:“工藝一切尤多拘守舊習,不能用新法製造,以致利權外溢,民生益困,亟應創設農務、工藝各學堂,採用西法,實力講求,以開風氣而廣利源。”“又工藝學堂現暫設鐵政洋務局內,延訂東洋教習二人:一教理化學,一教機器學,並募能製造工師二人幫同教課學生工匠,講求製造各事宜,亟應派委大員督率經理,以收實效。”“本部堂查明湖南候補道張鴻順堪以檄委總辦,分省補用知府錢恂堪以派充提調,候選知縣梁敦彥堪以派以翻譯兼照料委員。”“並將鐵政洋務局相度開設學堂工廠地方,一面詳議各學堂章程,稟候酌定飭遵。”此時第一階段,張之洞對學堂的辦學宗旨、學務管理提出了基本指導意見。

1898年3月16日(即光緒二十四年),張之洞正式向朝庭上《設立農務、工藝學堂暨勸工勸商公所折》:“又于洋務局內設立工藝學堂,選募東洋工學教習二人,一教理化學,一教機器學,招集紳商士人有志講求商學者入堂學習,並派中國通曉化學、製造之士人幫同教導藝徒,講求製造各事宜。”光緒帝在奏摺上朱批“該衙門知道。欽此。”此時為第二階段,光緒皇帝欽定了工藝學堂的設立。

1898年閏3月16日(光緒二十四年),張之洞在《札牙厘局、善後局支撥農務、工藝兩學堂常年經費》一文中對籌備工作進行了具體指示:“查農務、工藝兩學堂,建造講堂齋舍,購辦器具,並開支員司翻譯薪水、工役農夫人等工食,……除分飭牙厘局在於米谷厘金項下及飭善後局於商捐項下分半動支外,仰即遵照隨時詳請飭發,務須督飭員司撙節動用,按月造報,以備查考,勿稍虛糜,是為至要。”1898年9月24日,湖北工藝學堂坐辦委員、直隸州用侯選知縣梁敦彥匯報了學堂籌辦的基本情況:“開設工藝共十門,每門派正副匠首一名,各領學徒數名”,“一汽機,二車床,三翻沙,四繪圖,五木作,六打鐵,七打銅,八玻璃,九蠟燭,十肥皂、香水。”“第一第二兩年,學徒須專學一門。第三年,兼學堂所有各藝。”同時聘任匠首、教習、雜役等三十餘人,並提出要求“擬懇憲恩飭撥銀二千兩,將來實用實銷,按月造報。”張之洞批覆:“尚屬妥協,應準照擬辦理。”由此可見,張之洞對工藝學堂的籌建工作是滿意的,並明確要求迅速招選藝徒開學:“仰工藝學堂即便遵照迅速招選生徒開學肄業,仍俟各門匠首到鄂,將各門工藝應購何種器具,詳細商明稟請核示購辦。查蠶桑局及曹道所辦工藝局現已歸併農務工藝局之內,茲工藝學堂需款應即在蠶桑工藝局經費項下照數撥解銀二千兩,以作開辦之費。除飭牙厘局遵照外,即由該學堂派員領回套用,務須核實撙節,勿稍虛糜,仍按月造報。……,即便遵照迅速撥解銀二千兩,具報勿違。”根據張之洞的這一要求,時隔僅2個月,也就是1898年11月21日,學校的招生廣告《札發招考工藝學生告示章程》正式公榜發布:“是以本部堂於設武備、自強、農務諸學堂之外,復奏設工藝學堂於湖北省城,選紳商士人子弟肄業,其中擇中、東匠首教習分授工藝十數門,兼課格致、理化、算繪諸學,使生徒熟習各項工藝之法,兼探機器製造立法之本原,庶三年學成之後,既明其理,復達其用,旁通十餘門之製造,根基既立,中人以上隨時加功講求,或可創製新奇,……茲特招選各省紳商士人聰穎子弟,曾讀四書識字、十二歲以上十六歲以下者,入堂肄業,均須身家清白,有官紳殷商具保。除該生飯食、書籍、紙筆,均由學堂備辦外,不另發給膏火。……即於十一月內赴工藝局報名,聽候選擇,定期開學,毋稍觀望自誤。切切。”此為第三階段,涉及到的辦學經費、課程、學制、師資直至招生等均得到落實。

關於學堂的辦學地點,《札發招考工藝學生告示章程》中記載:“照得現已選定舊日桑蠶局改為工藝學堂”。對照清光緒九年湖北善後總局刊印的《湖北省城內外街道圖》,我們可以確定學校辦學地址在今天的彭劉楊路的武漢市三醫院一帶。

從以上資料得知,張之洞創辦工藝學堂的確切時間應為1898年2月,經過近一年籌辦,於1898年底正式招收第一批學生,學額定為60名,學制三年,有教職工30餘人。

歷次更名

中等

1907年,湖北工藝學堂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此時,湖北工藝學堂名稱消失)

1901年(即光緒二十七年),清廷令各府書院改為中學堂,各地書院紛紛改制,張之洞也隨之對湖北原有文武實業學堂實行全面調整改制。1907年(即光緒三十三年),學校遷至曇華林,並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

關於工藝學堂的遷址與更名,史料中記載較多,如《湖北省志·教育》介紹:“中等工業學堂,1907年11月就停辦的工藝學堂改建,旋移校址於武昌曇華林原道師範學堂。學制五年,前2年為預科,後3年為本科。本科分金工、電氣、土木3科……。教習有李四光、張繼煦、祝長慶(工科舉人,日本高等工業學校畢業)、恩崇(工科舉人,德國高等工業學校畢業)、趙建熙(工科進士,日本高等工業學校畢業)、王式玉、萬家壁(工科舉人,日本高等工業學校畢業)、方興楚(工科舉人,日本高等工業學校畢業)、日本技師小倉小一等。”還有《張文襄公治鄂記》中介紹:“光緒三十三年就原有工藝學堂,移設於停辦之道師範學堂”。……“道師範學堂堂址在曇華林。”

甲等

1913年,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更名為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

辛亥革命後,根據教育部的規定,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於1914年改名為省立甲等工業學校。於曇華林原省城中等工業學堂舊址。預科1年,本科3年,本科通習科目為修身、國文、數學、物理、化學、圖畫、機械工學大意、工業衛生、工業經濟、工業簿記、外國語、體操、實習等。專業科則分科肄業,如染織科之科目,為套用化學、套用機械學、化學分析、染色法、機織法、紡績法大意、織物整理、製圖及繪畫等。

高級

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更名為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

1922年9月,民國教育部出台了“壬戌學制”。新學制延長了中學教育年限。職業各科定為初級4年,高級2年,或初級2年,高級4年。湖北甲種工業學校也於1922年更名為湖北省立武昌工科中學校。《湖北職業學校紀念周刊》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校址在城內曇華林,內分機械、染織、圖案三科,常年經費四百餘元。附設有印刷廠,其中設備有石印、玻璃版、銅版、鋅版,木工廠,機械廠,並制有磨墨機、蒸汽機、鐵質機,計十餘件。”

被合併融入

1926年,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科中學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學合併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學(此時,湖北工藝學堂主體已消失)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學(漢陽工科分校及國中部)改建為湖北省立第三中學

1927年4月,湖北省政府成立,“李漢俊主持全省中等學校恢復和改組工作,師範、職業學校概併入普通中學。”由此,學校遷往漢陽,改名為省立第三中學高中工科。

1927年1月11日,湖北政治委員會頒布《全省中等教育具體計畫》,全省分為10箇中學區域。武漢組建綜合制的中學4所:……湖北省立第二中學:將原省立商科高級中學、工科高級中學、漢口第二中學、第三中學、第五中學等校合併而成。……第二部為工科6班,設在漢陽針釘廠。……上述四校先後於2月中旬至3月上旬開學上課。在《湖北教育現況》一書中對省立二中的基本情況有簡要說明:“十六年春季委夏正聲為校長。校舍以漢口德國球場德華學校舊址為本校第一部,漢陽針釘廠舊址為本校第二部……。第二部招收高中工科六班。”

學校遷往漢陽針釘廠,在《湖北省立職業學校成立紀念周刊》中亦有記載:“……該校系前武昌曇華林高級工科中學校之原底,值李漢俊任湖北省政府教育廳長時,方將是校遷於漢陽,始則附設於第二中學校,名為第二中學校第三部,繼則改為第三中學校,是即完全工科中學校也。” 省立三中校址在漢陽梅山腳舊釘廠。經費每月由省庫撥給洋6900餘元,教職員薪俸3300餘元,工匠工資1430餘元,工廠實習費660餘元,下余千元,均屬辦公費。內分紡織科、土木科、套用化學科、機械工程科。校長以下,設訓育、教務、事務三主任,各科每年級設訓導一人。當時校長為周煥章,本部(即漢陽針釘廠)占地面積約為1500方丈,教室8所,編制為“三三”制,有專職教員31人,學生為87人。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學(原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部分)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35年,教育部令各地興辦職業學校,以突出職業教育的地位。省教育廳遂將附屬各省立中學的中等職業教育獨立,成立專門的職業教育學校。學校於1935年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到1935年,學校有教職工48人,學生275人,9個班級。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了持久抗戰,沿海沿江的工廠、學校大規模內遷。1938年8月,省教育廳制定《湖北省公、私立中等以上學校聯合設立辦法》,成立湖北省聯合中等以上學校(簡稱湖北聯中),湖北省主席陳誠兼任校長,省教育廳長陳劍修任副校長。設分校22所於鄂西、鄂東、鄂北各縣。巴東高工分校由漢陽高工、市職土木科、江陵中學土木科、中華附中套用化學科組建。原設長陽,稱長陽高工分校;後遷巴東野山關,改稱巴東高工分校。再遷宣恩小關。後改稱湖北高級工業學校。主任(校長)朱樹馨,繼任校長張孔容、胡國瑞、徐善同。到1945年,高工部擁有學生13個班,共600名學生。抗戰時期,漢陽高工師生先從武漢到長陽,又從長陽到巴東,再從巴東輾轉到宣恩,顛沛流離,艱難遷徙,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

抗日戰爭結束後,學校於1946年遷回漢陽針釘廠。開設土木、機械、套用化學3科。春秋兩季招生。是年第二學期統計共有13個班,學生491人,均系男生。應屆男生114人,教職工52人,其中專職教員25人。經費由省財政廳支撥。至1947年2月,學校恢復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舊名。

1949年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業學校、湖北省女子職業學校合併組建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

1949年5月16日,隨著武漢的解放,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被武漢軍管會文教接管部接管。

1949年9月,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遷至武昌西卷棚,與湖北省高級商業學校、湖北省女子職業學校合併,改為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不久,湖北省高級商業學校、湖北省女子職業學校很快又劃撥出去獨立建校,原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仍留在武昌西卷棚,更名為湖北省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1949年,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原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部分)改建為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設有土木建築科,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3年。1927—1949年培養了數百名土木建築人才。1949年,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改建為武昌高級工業學校,設有土木建築科、電氣科、化工科、紡織科、機械科。

去向

一分為五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一分為五

1952年進行全國性院校調整,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實施《中南區工業性質中等技術學校整頓調整和發展計畫》。根據調整計畫,武昌高級工業學校的土木建築科併入新建的中南建築工程學校,電氣科調並鄭州電氣專科學校,化工科調並廣州工業學校,紡織科調並鄭州紡織工業學校。

由以上演變可以看出,湖北工藝學堂的名稱僅存在9年,其辦學主體存在28年。自1926年開始,湖北工藝學堂的辦學資源經歷若干次的合併,最終在解放前夕融入武昌高級工業學校。解放後,武昌高級工業學校的學科一分為五,分別經歷若干次的分分合合,分別融入不同學校。

以下為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一分為五後的發展軌跡:

土木建築科現入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1、武漢理工大學部分

1952年,武昌高級工業學校、武漢土木工程學校、長沙楚怡高等工程學校、長沙市政工程學校、湘鄉高等工程學校、鄭州高等工程學校等6校的土木工程專業合併組建中南建築工程學校。

中南建築工程學校更名為武漢建築工程學校

1958年,武漢建築工程學校升格為武漢建築工程專科學校

1958年,武漢建築工程專科學校升格為武漢建築工業學院

1960年,武漢建築工業學院更名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1964年,武漢城市建設學院改建武漢建築工程學校

1971年,北京建築工業學院、武漢建築工程學校合併組建湖北建築工業學院

1978年,湖北建築工業學院更名為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

1985年,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更名為武漢工業大學

2000年5月27日,武漢工業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合併組建武漢理工大學

2、華中科技大學部分

1971年,武漢建築工程學校與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合併組建湖北建築工業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前身之一)

1981年7月,國務院批准恢復重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在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部分建築學科的基礎上,重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1983年8月,武漢城市建設學院重建校園破土動工,校址武昌馬鞍山

1984年,武漢城市建設學院開始招生

2000年5月26日,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國家科委管理幹部學院合併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機械科

1953年4月1日,武昌高級工業學校機械科與從江西萍鄉遷來的大冶鋼鐵工業學校合併,成立中南鋼鐵工業學校

1954年,中南鋼鐵工業學校更名為重工業部武昌鋼鐵工業學校

1956年,重工業部武昌鋼鐵工業學校更名為冶金工業部武昌鋼鐵工業學校

1958年冶金工業部武昌鋼鐵工業學校、武鋼第三技校、武鋼幹部學校、武鋼業餘鋼鐵學院合併升格為武漢鋼鐵學院

1995年,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

1999年,武漢冶金科技大學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

紡織科

1952年,武昌高級工業學校紡織科併入武漢紡織學校

1954年,開封紡織學校、瀋陽紡織學校、武漢紡織學校、新鄉紡織學校合併組建鄭州紡織工業學校

1958年,鄭州紡織工業學校更名為河南紡織工業學校

1958年,河南紡織工業學校升格為河南紡織學院

1961年,河南紡織學院改建河南紡織工業學校

1963年,河南紡織工業學校更名河南紡織技術學校(半工半讀)

1965年,河南紡織技術學校(半工半讀)更名河南紡織工業學校(半工半讀)

1970年,河南紡織工業學校(半工半讀)撤銷

1979年,河南紡織工業學校復校

1984年,河南紡織工業學校、鄭州紡織機電專科學校(分校)合併升格為河南紡織機電專科學校

1985年,河南紡織機電專科學校更名為河南紡織工業專科學校

1992年,河南紡織工業專科學校更名為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2007年3月,鄭州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和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河南工程學院

電氣科

1953年,武昌高級工業學校電氣科與鄭州高級工業學校、湖南高級工業學校、廣東高級工業學校、柳州高級工業學校、廣西西灣高級工業學校等6所學校的電機科合併組建鄭州電力工業學校

1958年鄭州電力工業學校升格為鄭州電力學院

1962年鄭州電力學院改建鄭州電力學校

1969年鄭州電力學校撤銷

1978年鄭州電力學校復校

1994年鄭州電力學校升格為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

化工科

1953年,湖北高級武昌工業學校化工科與河南鄭州工業學校、湖南長沙高級工業學校、常德高級工業學校、萍鄉高級工業學校、江西高級工業學校等化工科和糖業科合併組建輕工業部廣州化學工業學校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輕工業部廣州化學工業學校更名為廣州化學工業學校

1955年廣州化學工業學校更名為食品工業部廣州糖酒工業學校

1957年廣東食品工業學校併入食品工業部廣州糖酒工業學校

1959年食品工業部廣州糖酒工業學校、輕工業部屬廣州造紙工業學校合併組建廣東省輕工業學校

1963年廣東省輕工業學校更名為輕工業部廣州輕工業學校

1969年輕工業部廣州輕工業學校撤消

1973年廣東輕工業學校復校

1980年廣東輕工業學校更名為輕工業部廣州輕工業學校

1995年輕工業部廣州輕工業學校更名為廣州輕工業學校

1999年廣州輕工業學校升格為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經歷了一百餘年,張之洞於1898年創立的湖北工藝學堂在解放前合併融入武昌工業學校,武昌工業學校在解放後學科分拆,其各個學科現已分別融入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河南工程學院、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各個學科之中。一個多世紀以來,經歷歷史上若干次的分分合合,湖北工藝學堂之主體早已不復存在,所以,很難說哪個學校是湖北工藝學堂的嫡系,只能說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河南工程學院、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均與湖北工藝學堂有一定的淵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