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

湖北商業高等學校為湖北經濟學院的前身之一,原校址坐落在武昌繁華的珞瑜路街道口(今群光廣場對面)。於2002年5月13日與武漢金融高等專科學校、湖北省計畫管理幹部學院合併組建成湖北經濟學院。


湖北商業高等學校發端於1907年創辦的我國最早的商科學校之一——湖北商業中學堂。這所學校跨越晚清、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歷史時代,屢受創痛,飽經滄桑,是中國近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其近百年的辦學歷程中,矢志商科教育生生不息,哺育經貿人才孜孜以求,愈挫愈勇,百折不回,始終堅持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育人才,形成了優良的辦學傳統,對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
第一節 湖北商業中學堂的創辦
一、湖北商業中學堂創辦的歷史背景
自乾隆後期始,清朝政治日益腐敗,太平天國、捻軍、一次、二次鴉片戰爭的打擊,使得清朝政府感到了嚴重的生存危機。為抵禦外侮,維護清廷的統治地位,19世紀末葉形成的“新洋務派”提出,應當拋棄陳腐的“祖宗之法”,引進西洋先進技術,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新洋務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握有大權的軍政重臣,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也已看到要維護自身統治不得不藉助泰西 的火槍大炮,因而默許了洋務派的提議。於是一場影響了近代中國命運的洋務運動在舉國上下辦洋務的熱潮中開始了,史稱“同光新政”。洋務運動一開始的目標是鞏固國防,創辦“自強新政”以“求強”,具體表現在開辦近代軍事工業、創建新式軍隊、購買國外新式武器。洋務派認識到開辦近代工業,訓練新軍,必須要有懂得西方先進技術的專業人才。為此,1862~1904年的43年中,清政府先後辦起了方言學堂、武備學堂和技術類學堂等三類共43所新學堂,重在培養翻譯、外交、軍事人才和工業技術人才。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清廷成立學部,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獨立和專門的中央教育管理機構。高等教育歸學部直轄,中等以下的學堂歸各省新設的提學使管理。晚清教育管理體制的這一變革,使中央政府對教育的管理專門化,並使地方官員有了較大的自主權。
張之洞治鄂時期,湖北經濟迅速崛起,交通、工業、農業、商業、金融都進入曠古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1890~1907年,湖北經濟的發展速度比其他各省快,交通通訊居全國前列,在內地各省中占首位;工業躍居全國第2位,其中鋼鐵業等為全國第一;商品流轉量為內地各省之冠;貨幣鑄造量比各省都多。更為重要的是,在同時代督撫中,張之洞算得上是最重視商業的了。任湖廣總督之後不久,他即指示江漢關道仿照西歐各國的辦法,設立勸工勸商公所。1898年,指示各府州縣設立通商公所,並將漢口的勸工勸商公所改為商務公所,1900年改組為商務局。1904年,設兩湖勸業場。同年設傳審公廨,以解決商務糾紛。張之洞始任湖廣總督的1889年,反映湖北商品流轉量的江漢關、沙市關、宜昌關的進出口正稅177萬餘銀兩,離任的1907年為238萬餘兩,增加了35%。
從出任湖北學政、四川學政開始,張之洞深感國家政治衰頹和經濟落後的痛苦,尤其令他痛心的是科舉考試培養出來的是一批“讀書有功,治世無用”的庸才,萌發了改革傳統教育的想法。為了滿足所辦現代企業及管理現代經濟的需要,貫徹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張之洞在湖北大力發展現代型的教育,實業教育是他著力發展的一個重點事業。他認為“人皆知外洋之強由於兵,而不知外洋之強由於學” ,主張以辦學為求才治國的方向,把興學育才、創辦實業教育放到了洋務活動的首位。他在《勸學篇》中說:“石田千里,謂之無地;愚民百萬,謂之無民;不講農工商學,則中國地雖廣,民雖眾,終無解於土滿人滿之譏矣” 。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九月二十二日,張之洞發布《札商務局勸集商款在漢口創辦商業學堂、商會公所》,充分強調辦商學的重要意義:“照得商務實富國之基,泰西以商立國,有商學以考各物製法、各貨銷路、各國嗜好、各業衰旺,……。現欲挽回利權,即應創設商學、商會,以資啟發。” 他認為武漢尤其是漢口商業發展迅速,應大力興辦商業教育,指示商務局在商界籌款建立商務學堂。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張之洞會同張百熙、榮慶合訂的《奏定中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獲得清廷批准。實業學堂分高等、中等和初等。湖北在全國興學最早最力,經驗豐富,“各省考察學制者必於鄂,延聘教員者必於鄂,外省學生負笈遠來者尤夥”。但是,張之洞以其“課實”精神,從創辦中等實業學堂入手,興辦湖北的商業教育。
儘管有張之洞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但是,湖北商業教育始終難以趕上農業教育、工業教育的速度和規模。究其原因,根本在於湖北經濟基礎儘管有了較快發展,但經濟實力仍然有限,商業本身對興辦商業學堂支撐不力。商會興辦商業學堂,是晚清實業教育的一大特色。湖北商會整體經濟實力比較薄弱,而且成立晚,規模小,辛亥革命前漢口商會會員不足200人,並以小商人居多。湖北的商會雖曾積極推進商業學堂的籌建,但由於資金困難一直被擱置。直到1907年,湖北商業中學堂才在武昌問世。
光緒三十三年十月(公元1907年11月),湖北提學使黃紹箕“開辦商業中學堂於武昌東廠口”。 另據記載,“湖北商業中學堂初設於武昌府署間壁通判衙門,後遷至武昌東廠口正街” 。宣統二年湖北省學務公所統計資料表明,湖北商業中學堂“系由張之洞札設,於清光緒卅四年五月廿七日報部立案。有各種房舍五十六間,占地四萬七千餘方尺,其中操場近五千平方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大興改革之風,迎來了快速發展的良好機遇。首先進行教學計畫的改革,重新制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1979年10月,學校提出了編制教學計畫的指導思想,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正確處理課堂教學與生產實習、政治課與其他課程、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關係,強調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重視基礎課,設定要反映學科發展的水平和社會現實的需要。這種撥亂反正,澄清了極“左”思想在學校教育中的影響,明確了人才培養的基本方向。
1980年,國家教育部下發《關於確定和辦好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的意見》,把湖北省商業學校確定為“全國重點中專學校”,要求學校承擔起“出人才,出經驗,起骨幹和示範作用”的重任。學校以此為新的起點和機遇,在校舍建設、教學設施配置、教師隊伍建設、校際協作等方面加大投入,大力加強教學改革,調整和完善課程結構。1980年,在計畫、財會、物價3個管理專業恢復外語課;1981年,全面調整無線電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結構;1983年在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經濟法、市場學課程。
1981年,學校針對考試中存在的要求寬嚴不一、考題難度不一、評分鬆緊不一、分數與實際水平不一的現象,制定了“四統一、三適當”的原則,改革考試辦法。“四統一”,即統一組織命題,統一評分標準,統一閱卷,統一考試紀律;“三適當”,即試題難度適當,試題分量適當,題型設定適當。這次改革,逐步提高了及格標準,通過加大考試難度、加大水平題的比重,促使一些習慣於死記硬背的學生改變學習方法。
1983年商業部召開重點中專學校會議,要求在管理類專業逐步推行案例教學。學校積極組織教師在計統、財會、物價專業試行並推廣案例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自覺深入商業企業,實地調查,蒐集案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把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1983年,學校在財會專業試行改革,調整教學計畫,壓縮課堂教學時數,增加學生自習時間。1984年9月,全面推行這項改革,突破商業部頒行的教學計畫的限制,將課堂教學時數壓縮了13%,並配套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使學生有了較多的自主學習空間。
1985年,經省教委批准,學校開辦商業企業經營管理專科專業。經過兩年的摸索和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為其後全面開辦專科教育奠定了基礎。
復校以來,學校為了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造就符合商業一線、基層工作需要的人才,嚴格管理,重視培養專業動手能力。學校不斷努力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良好的校風和學風,並充分抓住課餘時間,嚴格對學生的管理和要求,促進全面發展。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磨礪,這一時期培養的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後紀律觀念強,嚴守工作規範,動手能力強,工作上手快,在較短時間裡即成長為商業一線、基層單位的主要工作力量。
五、師資隊伍建設
湖北省商業學校一直秉承師資隊伍建設的良好傳統,在各個時期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確保教育質量。新中國成立後,學校對舊“高商”留下來的師資進行改造和培養,並不斷補充新生力量。改革開放前,國內僅有少數高等院校設有商業院系,在人才資源按計畫分配的體制下,學校教師隊伍的補充和更新遇到了較大的困難,以留用本校畢業生為主來補充教師隊伍。80年代中期後,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學校的師資隊伍得到大力補充。
綜合起來看,學校師資來源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留用本校優秀畢業生。從1955年開始,學校在歷屆畢業生中選拔優秀人才留校工作。留用本校學生最多的有兩次:1960年,在校生突破800人,教師人數嚴重不足,學校在當年的畢業生中選拔30人留校,其中大多數人分期分批到財經院校、大學商業院系、中國人民大學進修;1973年復校以後,師資緊缺,在1975、1976年畢業的工農兵學員中留用一大批人員。第二,從省直商業企業選調教師。50年代中、後期,省商業廳根據學校師資情況,在廳直機關和所屬企業中抽調了一批文化素質高、實踐經驗豐富的幹部,來學校從事教學工作。第三,接受部隊轉業人員。60年代初期,全國掀起“學習解放軍”熱潮,部隊調派人員支援地方工作。在這一時期,學校接受了一些部隊調派人員,從事政治課、普通文化課的教學工作。第四,接受高等院校畢業生。“文革”開始前,有少量高校畢業生分配來校工作。從80年代中期開始,學校轉為以接受高校本科畢業生為主,本校畢業生留校後基本不從事教學工作。
(一)建國初期教師隊伍的改造
建國以後,從舊“高商”和“女高職”接收過來的教師,經過學習和改造,成為學校基本的師資隊伍。當時教師隊伍的建設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是思想改造和政治學習,第二是業務規範的學習。學校占大多數的中、老年教師或者家庭出身不好,或者解放前社會經歷比較複雜,因此,他們積極參加政治學習和思想改造,接受新社會、新制度、新思想和新觀念,為新中國培養人才。
進入80年代中期,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學校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勻等問題暴露出來。在大量補充、引進師資的同時,學校把重點放在教師素質的提高上,組織教師深刻領會改革開放政策的精神實質,把握國家經濟、政治和教育政策動態;開展業務培訓,開辦教師教學提高班,開設計算機知識講座,制定青年教師培訓計畫並督促青年教師進修學習,開展教師職稱的複審、評審工作,使教師隊伍發生了很大變化。至1987年底,大專以上學歷的教師占到96%,有高級職稱的教師由2人增加到34人,中、高級職稱的教師占到62%。
六、商業幹部培訓與多形式辦學
“文革”前,原湖北省商業幹部學校和湖北省商業學校乾訓部根據新中國商業發展需要,大力培養商業系統中、基層領導幹部,開辦了多種對象、多種形式的短訓班,共培訓10896人次。
“文革”期間,幹部培訓工作中斷。1979~1985年,學校恢復幹部培訓工作,根據經濟建設的需要和幹部“四化”的要求,立足商業系統,為省內外經濟戰線培訓了大批幹部,共培訓1510人次。
學校還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開辦了中專函授教育和校外中專班。1985年,學校成立函授部,開始舉辦中專函授教育,當年招生1038人,並在全省建立14個函授站,創辦《商業中專函授》雜誌作為教輔和學習參考,運用電視錄像給函授學員授課。當年,學校與天門縣聯合開辦校外中專班,設有商業經營管理、烹飪2個專業,從全省考生中擇優錄取,由學校制發教學計畫,選定教材,監督教學。
七、校際協作
從60年代開始,學校多次參加全國商業系統中專學校的校際協作。校際協作是新中國中專教育的新生事物,各學校之間密切合作,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學措施。在歷次校際協作中,湖北省商業學校為全國商業系統和本省中專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960年,與中南地區商業學校互送學員培訓,主要是在倉儲運輸、工業器材、日用工業品、農產品採購加工、農業機械5個專業,互送學員208名。學校還接受了協作代培115名學員的任務。1961年,為廣東、廣西、河南等省商業學校,培訓農藥化肥、五金交電、日用工業品、外貿專業學員30名;為湖南財貿學院、廣西商專培訓教師共5名。
“文革”中復校後,學校繼續參與校際協作。據不完全統計,1974~1984年,學校先後參加校際協作62次,內容主要分為4個方面:共同編寫教學計畫、課程提綱和正式教材;審查、討論、修訂教材;總結交流教學改革經驗,聯合開展統一考試及命題、專業競賽等教學活動;共同完成國家商業部的教材編寫、教學工作任務。此間,學校教師主編或主持協作編寫教材14次219萬字,協作編寫教材9次108.5萬字,參加總纂教材5次75萬字,這些教材或全國發行,或省內通用,或校內自用。
第三節 專科教育時期
一、湖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的建立和調整
早在1979年,國家商業部為加快我國商業高等教育的發展,曾提出在湖北省商業學校的基礎上建立“武漢商學院”的動議,並就此與湖北省人民政府進行協商,委派商業部教育司高教處負責人專門來學校實地考察。但是,由於諸多因素影響沒能成立。
進入80年代中期,湖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加快,對高等商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加快商業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問題再次擺上重要議事日程。1985年7月15日,湖北省教委向國家教委上報《關於成立湖北省商業專科學校的報告》(鄂教計〔1985〕065號)。1986年11月27日,省人民政府再次向國家教委發出《關於商請成立湖北省商業專科學校的函》(鄂政函〔1986〕133號),陳述了成立湖北商業專科學校的客觀要求和學校已經具備的辦學條件。為使國家教委進一步了解學校的情況,1987年5月18日,省教委和省商業廳聯合上報了《關於成立湖北商業專科學校的補充報告》(鄂教計〔1987〕037號)。
1987年6月20日,根據國務院《普通高等學校設定暫行條例》,省商業廳和省教委在學校聯合舉辦關於建立湖北商業專科學校的論證會,邀請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大學、武漢糧食工業學院的專家教授參加論證。會後,省教委和省商業廳於26日向國家教委上報了《關於建立湖北商業專科學校的論證報告》(鄂教計〔1987〕053號、鄂商教〔1987〕11號)。
經過多次考察、論證,1987年12月1日國家教委向湖北省人民政府發出《關於同意建立湖北商業專科學校的通知》。1988年1月25日,省政府下發《關於成立湖北商業專科學校有關問題的通知》,對湖北商業專科學校的隸屬關係、機構設定、人員編制、專業設定等問題做出明確規定。按照國家教委和省政府的指示,湖北商業專科學校隸屬於省商業廳領導,教學業務接受省教委指導;在建立湖北商業專科學校的同時,保留湖北省商業學校的牌子,繼續辦好中專,專科和中專由一套班子統一領導和管理;湖北商業專科學校定為副廳級單位,內部職能機構為副處級;行政機構設校長辦公室、教務處、人事處、學生工作處、總務處、乾訓函授部、中專部,教學和黨群機構根據需要設定,報省商業廳審批;從1988年起正式招收專科生,辦學規模暫定為1200人;普通專科設商業企業管理、商業財務會計、商業計畫統計和商業電子技術4個專業,原普通中專專業予以保留。
1988年6月,省委組織部任命劉采炎為湖北商業專科學校校長兼黨委副書記,王昌穩、李玉發任副校長,陳恕功任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1989年8月,王新華從省商業廳來校任黨委書記。1990年12月,梁前德任副校長,張金亮任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劉淦清從宜昌調來學校任副校長。1992年3月,王昌穩任校長兼黨委副書記。
1993年6月9日,湖北省教委印發《關於調整湖北商業專科學校等十二所普通高等專科學校校名的通知》,學校名稱改為“湖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湖北商專”)。
1994年初,學校領導班子進行較大調整,劉淦清任校長兼黨委副書記,主持黨政工作;李玉發、梁前德任副校長。7月,張培杞從省教育廳調來學校任黨委書記。1996年3月,吳顯富任黨委副書記,楊澤榮任黨委委員、工會主席。2001年9月,劉淦清調任武漢體育學院黨委書記後,副校長梁前德主持學校日常行政工作。
二、適應市場經濟,探索辦學思想與特色
學校由中專升格為專科初期,在全國商業系統10餘所專科學校中升格最晚,師資、教學設備等辦學條件相對較弱。省委、省政府對學校寄以厚望,要求學校儘快辦出湖北商專的特色;師生員工也迫切期望學校加速改革,跨入同類院校的先進行列。面對嚴峻的形勢和沉重的壓力,學校黨委領導教職員工從探索並確立辦學思想出發,明確學校的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
1989~1990年,學校黨委決定開展辦好商專特色研究,並組建3個調查組,專題調查了解社會對商科人才的需求和用人單位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學校組織全校教職工展開研究、討論,確定了辦出商專特色的兩個基本方向:一是要突出“商”字,在商科各專業的教育上應不遜色於本科院校;二是要突出專科畢業生動手和適應工作的能力,並在能力層次上遠遠超過中專。據此,學校確定了高層次、套用性、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了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思路。
1990年底,學校圍繞辦出專科特色、提高辦學效益的重點,提出了“立足商業,面向社會,發揮學校優勢”的發展戰略,並確定:穩定辦學規模,調整層次結構,逐步擴大專科招生數量;開辦新專業,改造老專業,辦好重點專業;加強科研與科技開發,提高教師素質,建設教職工隊伍;加強校舍建設,積極開發房地產,加強圖書資料、實驗室、實習基地和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南巡發表重要講話,加快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同年10月,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學校在新的形勢下,面臨著日趨激烈的競爭,並存在著辦學規模偏小、師資隊伍比較薄弱、辦學經費十分緊張、辦學條件較差等問題,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還有一定的距離。學校黨委在認真分析形勢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1994~1997年建設和發展規劃》,確立了“以教學為中心,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專業建設、教職工隊伍建設和辦學條件建設為重點,逐步擴大辦學規模,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使學校走在全國同類專科學校的前列”的指導思想。
1996年5月,學校制訂“九五”發展規劃,提出“按照市場經濟要求轉軌,遵循高等教育規律辦學”的總體思想,在辦學道路上圍繞商科特色、專科特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特色進行探究。湖北商專先後實施“431工程”和“跨世紀工程”,形成了新形勢下“強基礎、重套用、樹特色、求創新”的辦學理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把握經濟全球化、學科建設專業化與綜合化交替發展、科技加速發展和文理相互滲透、高等教育特別是商科教育套用化、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加速更新等重大趨勢,注重建設適應改革開放的專業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加強專業實踐教育,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套用人才。
三、專業建設和發展
湖北商專建立之初,設有商業企業經營管理、商業財務會計、商業計畫統計和商業電子技術4個專業。1989年增設市場行銷專業。學校以社會需要為專業發展依據,圍繞高層次、套用性、複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在教學中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到1992年,各專業基本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教學特色。市場行銷專業成為全省具有特色的商科文科專業,湖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被確定為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市場行銷專業主考學校。1992年底,商業財務會計和市場行銷2個專業被湖北省教委確定為省級重點專業。
1993年,學校經過調查研究,提出了“改造老專業,開辦新專業,辦好重點專業”的發展思路。1994年,學校組建若干個專業建設調查組,開展廣泛調查,根據調查所掌握的動向,制定了“三個方案”和“一個規程”,即重點專業建設方案、開辦新專業論證方案、未來專業設定超前研究方案和專業實踐能力培養規程,提出了專業建設“培養目標具體化,課程組合優質化,能力培養程式化,考核方法科學化”的要求,努力提高專業辦學水平。
1994~2002年,學校從調整專業結構入手,平均每年開辦2~3個新專業,基本形成了以管理類專業為主、套用技術類專業為輔、結構最佳化、適應社會需要的多科性專業格局,開辦有會計學、市場行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3個本科專業和25個專科專業,涉及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法學、理學、工學等6個學科門類。1996年,省教委組織開展全省高等專科學校辦學水平檢查評估,學校被評為“優秀”。校長劉淦清被原國內貿易部確定為全國商業(糧食)高專學科建設指導組組長。
四、師資隊伍建設 湖北商專成立後,把建設一支政治過硬、結構合理、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作為具有戰略意義的任務,採取超常措施,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從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入手,挖掘潛力培養教師,培養學科(術)帶頭人,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
五、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
課程建設與改革
湖北商專成立後,不斷完善專業培養方案,以課程建設為教學改革的重點,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注重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從封閉向開放轉變,注重相關專業知識的滲透,加強非專業知識教學,加強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及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多向思維方式。
探索本科教育 1998年4月,學校開始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聯合舉辦本科教育。雙方商定,以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的名義招收會計學、市場行銷、計算機及套用3個專業本科生,由湖北商專進行管理,按照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的教學計畫和課程標準組織教學活動。當年,會計學、市場行銷、計算機及套用3個專業招收本科生156人。為加強對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學校設立本科部,定為校內副處級。選派管理骨幹擔任本科班的班主任,挑選優秀教師擔任本科班的課程教學任務,確保本科教育質量。在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組織的教學檢查、基礎課程統一考試、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學校管理的3個本科班教學質量得到了充分肯定。
教學管理
湖北商專成立時,僅有財會統計系、商業經濟系、商業電子系、馬列主義教研部和基礎課部5個教學單位;到2002年,發展到會計系、經濟信息與管理系、貿易經濟系、電子信息工程系、旅遊系、法律系、藝術系、政治理論課部、基礎課部、體育課部等10個教學單位和教育技術部、計算中心、網路管理中心3個教學輔助機構。
學校不斷深化教學管理體制改革,實現重心下移,建立了“二級三方”管理體制。根據新形勢下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學校強化教學管理職能,教務部門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基地建設、教學管理制度建設以及日常教學管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擴大系部教務管理許可權,建立校系兩級相互參與教學管理的制度,並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管理中的作用。
科研教研工作
為加強科研管理,促進學術研究,學校不斷完善科研管理機制,建立學術研究組織。1991年,成立高教研究室,負責科研管理工作。1992年成立科技校產處,統一管理科研、科技開發和校辦產業。1995年,成立科研處,各系部指定一名副主任負責科研工作,學校由一名副校長主管科研工作,形成了上下結合、層層負責的科研管理機制。1996年1月,設立會計學研究所、貿易經濟研究所。同年2月,經省貿易廳批准,建立“湖北省鄂菜烹飪研究所”,由知名鄂菜大師擔任所長。1998年8月,成立經濟研究所。
學校採取多種激勵措施,引導和支持教師從事科研活動。自80年代中、後期以來,每年舉辦一次科研成果展覽和科研評審獎勵活動,並積極推薦優秀成果參加省級、國家級評獎活動。積極承辦各種類型學術交流會,鼓勵教職工參加高層次學術交流會,為教職工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機會和條件。同時,制訂了明確的約束機制,對教師、中層以上幹部提出科研任務要求,在評定職稱、任職、提職中把科研能力和成果作為重要條件,在專業建設和評估中把科研成果作為重要指標進行考核。1997~2001年,全校教職工完成省部級研究課題20項,在各類公開刊物發表有影響的學術論文10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80餘部,獲省部級獎13項。
《湖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於1988年第三季度創刊,1989~1991年試刊(半年刊),1992年正式出季刊。1998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由內部資料(內刊)轉為正式期刊,是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學生教育與管理
湖北商專成立不久,適逢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發生重大變革,專科教育普遍遭遇“招生難、就業難”的局面。學校黨委和全體教職工勇於面對困境求發展,上下一心抓新生入學率和畢業生就業率,並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輸送了8000餘名畢業生。
(一)打破地域界限,擴大招生規模
80年代中後期,學校按照省政府批准的規模招生,在校生總數一直在500人左右,且招生類型和生源結構單一。進入90年代,國家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高等教育進入大規模擴張時期,高校之間的生源競爭日益加劇。在本科院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的形勢下,專科學校普遍遇到嚴重的生源困境,再加上湖北商專成立時間不長,社會認知度不高,一度面臨報考率不高、新生報到率不高等問題。學校黨委認真分析形勢,查找癥結,將招生工作作為學校發展中的頭等大事來抓,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持續不斷的招生宣傳,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並不斷加強與本省各地、市招生部門的聯繫,發動全校教職工通過各種途徑廣泛進行宣傳,介紹學校的基本情況,吸引考生填報湖北商專。
由於本省生源數量和質量難以滿足學校發展的要求,而且單一的生源結構不利於提高教育質量,學校黨委決定打破地域限制,實行跨省招生。經有關部門批准,得到外省招生部門的支持,學校從1994年開始到外省招生,招生範圍逐漸擴大到廣東、廣西、江西、雲南、貴州、江蘇、河南、山東、遼寧、新疆等省(區),外省新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生源範圍的擴大,使學校的生源質量有了明顯提高,辦學規模也逐年擴大。
為了提高辦學效益,學校還開展多種形式辦學。1998年,開辦飯店管理、中國烹飪工藝、套用電子技術3個高職專業,面向中專畢業生招收新生。1999年,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合辦招收高中畢業生的新高職,招生353名。2000年,確立“三停一發展”思路,即停止招收中專生、自考助學班學生、全日製成教生,大力發展普通專科教育。2001年,首次以湖北經濟學院(籌)名義獨立招收普通本科生168人。
(二)適應市場競爭,提高畢業生就業率
學校建立初期,仍然在計畫經濟體制下對學生實行統招統分,畢業生全部在省內安排工作。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一方面在計畫經濟體制的慣性作用下運作,另一方面開始與人才市場接軌,順應市場需求開展工作,畢業生就業工作在部分計畫分配、部分市場調節的狀態下進行。1988~1997年,總計畢業學生4172人,分配到外省工作的有95人,占2.3%;分配在武漢市工作的946人,占22.7%;分配在本省地級市工作的1827人,占43.8%;分配到縣及縣級以下地區工作的1304人,占31.2%。
進入90年代中、後期,畢業生“分配”逐漸被“就業”概念取代,全國、全省的人才市場不斷發展與壯大,學生和用人單位進行雙向選擇的格局已經形成。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競爭“白熱化”,湖北國有商業企業由於體制等諸多原因全面陷入困境,已經不可能為學校的畢業生就業提供適當的工作崗位。
學校認清形勢的變化,迅速轉換思想觀念,大力改革畢業生就業工作體制,指導學生就業,為學生就業提供服務。在辦學規模逐年加大、人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就業工作壓力不斷增大的困難情況下,畢業生就業工作獲得了明顯的成效,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逐年上升,1999年為80%,2000年為84.6%,2001年達到89.7%。1999年,湖北商專被評為“武漢市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00年被評為“湖北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被教育部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是全國獲此殊榮的73所高校中僅有的2所專科學校之一。
八、發展校園經濟,改善辦學條件 1988年,國家財政給湖北商專的教育事業費預算撥款數為112萬元,而當年學校實際支出144萬元。進入90年代中期,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職工總數和學生總數連年增加,但由於體制方面的原因,國家財政撥款一直遠遠低於同類學校。1994~2002年,學校全部基建撥款僅130萬元;教育事業經費撥款長期按照1987年省政府批准的1200人的辦學規模核定,學校的辦學經費長期捉襟見肘。學校黨委帶領全校教職員工,主動適應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新形勢,摒棄 “等、靠、要”思想,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利用高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譽度,率先實施“貸款起步,滾動發展”戰略,形成了一套具有商專特色的辦學思路、辦學觀念和辦學機制。 
(一)打開圍牆,創辦多個經濟實體 1988年6月,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與武漢市洪山區聯合會議決定,沿珞喻路創辦和建設“高新科技電子一條街”。此後,武漢市人民政府又決定以“高新科技電子一條街”為依託,興建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學校正處於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地帶,面對機遇,果斷決策,從當年開始逐步打開學校大門兩側及西側的圍牆,修建臨街門面對外出租。至2000年,學校共建起總建築面積為15701平方米的商業門點,成為學校創收的一個重要渠道。 
1988年9月,學校成立商業電子新技術服務部,隸屬於商業電子系。1989年6月,在商業電子新技術服務部基礎上建立“湖北商業專科學校科技公司”;7月,經省工商局批准,湖北商業專科學校科技公司更名為“湖北商業科技公司”,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實行經理負責制,主要經營新技術開發、辦公自動化設備、電腦軟硬體、電子和電器產品的研製與開發、技術諮詢與培訓、科技成果轉讓等。1991年,將商業部教育司1982年開始設定在學校內的“湖北省商業、供銷、糧食系統教材發行點”更名為“湖北商業專科學校書刊發行站”。1996年,書刊發行站建立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武漢發行代理中心,面向全國除西藏以外的大、中專學校發行圖書、教材、教參。1993年1月,以原勞動服務公司和龍光綜合商店為基礎,成立“湖北商大科貿發展公司”,主要經營商業系統所需的新技術、電腦軟硬體、電器產品、辦公自動化設備以及百貨、紡織品、五金工具、副食、建築材料、裝飾材料等。 
1994年,為給旅遊系的教學、科研工作創造條件,並尋求校園經濟新的增長點,與省財政廳聯合開辦商苑大酒店。
(二)自力更生,大力改善辦學條件 湖北商專成立後,學校黨委承認落後,不甘落後,在正確分析教育事業發展所面臨的大環境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工作實際,正視自身的優、劣勢,不失時機地引導廣大教職工樹立“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更困難”的發展觀,大膽探索“貸款辦教育”的發展之路。學校採取“貸籌並進”、“貸還結合”的辦法,在昔日的校址上建起了一所小巧玲瓏的“花園式”校園,走出了一條被同行稱之為“湖北商專模式”的發展之路,使百年老校煥發青春。 
1988~2001年,學校大規模投資於教學基礎設施、設備和校舍建設,資產淨值增長了7.7倍。 
經過長達15年的大力建設,辦學條件有了根本性的改變。至2002年上半年,辦學規模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校學生5600多人,與成立初期相比增長了4.7倍。教師總數247人,與成立初期相比,有正高職稱的教師增加了9倍,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共66人,增加了2倍多;有碩士以上學歷、學位的教師由6人增加到135人(含在讀博士9人、碩士46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7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校園房屋面積120418.6㎡,比1988年增加84418.6㎡,增長了234%。收藏中外文圖書30餘萬冊,中外文期刊1400餘種,比1988年分別增加15萬冊、800種;圖書館實行電子化管理,建成了1個電子閱覽室,共配備電子閱讀設備20台;投入200餘萬元建成了信息化程度較高、設施設備完善的校園網系統,並實行校園一卡通結算;建成了13個專業實驗、實訓室,2個語音室,8個多媒體教室和1個遠程教育教室,共購置教學儀器設備1600餘台(件),其中電腦800台,35%的課程採用電化教學,48%的教師能用微機輔助教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