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離效應

為什麼一個人游離群體後會發生如此的不良效應呢? 游離群體後,這些需要就得不到滿足。 二是人的合理需要未能得到滿足,從而引發游離效應。

什麼是游離效應

 在群體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從團體中分離出來,或與其他人不合群而獨立存在從而引發減力的現象,稱之為游離效應。

俗語說:獨行行不遠,單幹乾不長,指的就是這種效應。安泰效應便是這種效應的特例。這一效應明確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在集體中在組織中在社會中,他才會有力量,才會有生機,才會有發展前途。否則,就會失去力量,就會孤獨,就會難以生存。大量的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狼孩”的例子如此,“豬孩”的例子也如此,只要脫離了組織、游離於群體之外,都會發生不利的影響。
游離效應的產生原因
為什麼一個人游離群體後會發生如此的不良效應呢?經分析,一般認為有如下因素的影響:
一是人都有交往的需要。馬斯洛在研究人的需要時指出,凡人均存在著交往的需要,即友愛與歸屬的需要,包括對人際交往、對集體或家庭的依賴、同志的友誼和異性的愛情等方面的需要。游離群體後,這些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按照erg理論的代表人美國心理學家奧德弗的觀點,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向低層次需要倒退。這會引起人的一系列的無理行為甚或個性的缺陷。因而引發游離效應。
二是人的合理需要未能得到滿足,從而引發游離效應。一個人在群體中沒有地位、沒有自尊,儘管刻苦勤勉學習與工作但其合理需要總得不到滿足,那么他就會構想調離崗位,游離出去。如果一時又調離不出去,就會採取我行我素、獨來獨往的態度與行動,最終還是游離了這一群體,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即是也。
三是客觀上存在著一些人合群需要極低的現象。這些人在群體中總是扮演著“孤島” 的角色,他們不喜歡尋找別人的友誼,不渴望獲得他人的接納與讚賞,對群體沒有歸屬感,因此,壓根兒不關心、不熱愛集體,把自己游離於集體之外。因而他們也很少得到集體的關愛、溫暖、幫助,從而引發了消極的游離效應。
四是受到群體的排擠。有些人由於才華出眾或個性怪異或行為古怪等因素,對群體內的人有不安全感、危機感,因而受到眾人的排擠。否則,群體內的人會感到有這個“異類”存在不舒服、不開心。因此,他不得不游離出去,從而身心受到打擊。
游離效應究竟是好是壞?從目前情勢來看,不能像以往那樣把它都說成是消極的,也有積極之處,譬如,游離效應產生後對原集體是有促進意義的,其凝聚力更高,協調性更強,親和力更大,對其個人而言,也許能找到一個更適合他的學習與工作群體,發揮更大的作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