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
2011年,內地遊客在港澳掀起奶粉搶購潮,導致澳門進口奶粉價格上漲,部分品牌甚至斷貨。"奶荒"讓當地家長提出強烈抗議,可媽媽們寧願大費周章去搶購昂貴的洋奶粉,也不放心國貨。
此舉很快致使香港和澳門地區的奶粉斷貨,當地的一些小寶寶面臨著“斷糧”的危險,“奶粉荒”蔓延港澳。
三聚氰胺奶粉數次以其頑強的生命力重出江湖危害人類,人們對內地遊客掀起的港澳搶購奶粉潮不會感到莫名奇妙。在"廣州媽媽論壇"上,很多年輕母親都在發帖征人同去澳門買洋奶粉。儘管內地各大超市也有同品牌產品,但她們認為到港澳購買的同類奶粉品質更高,而且價格也相對便宜,同樣一罐奶粉一般比內地便宜20元至50元。實際上,內地市場上真正的"原裝進口"產品很少見。花錢買一個心安,是很多媽媽內心的真實想法。
反映問題
在消費者享有商品選擇權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商品優存劣汰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內地一些乳品企業用一貫惡劣的行徑搬起問題奶粉砸了自己的腳,致使消費者選擇了外國品牌,甚至不惜到香港和澳門地區搶購。港澳“奶粉荒”這面多稜鏡,至少照出了以下三個問題:
其一是內地消費者對國內品牌的奶粉已經由心理恐慌向行動恐慌發展,開始行使做為消費者用腳投票的權利。“大頭娃娃”、“三聚氰胺”、“激素門”,吃過太多虧之後,消費者豈能對國產品牌奶粉的不自愛無動於衷、毫無反應?
其二是內地一些乳企正在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比咎由自取的責怪和巨大利益損失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樹立起企業品牌和威信?良好的品牌效應和誠信的企業形象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腳踏實地的努力方可獲得,卻可以因為某個錯誤甚至失誤即在頃刻之間傾覆。遺憾的是,一些企業對誠信形象與利潤之間的關係認識不清,在兩者之間選擇時,也往往像三鹿一樣選擇了利潤甚至非法的收益。這種反其道而行之、損人利己的短視企業發展觀念和文化內涵如不改變,獲得消費者信任的目標就無從談起。
其三是內地的相關監管部門長期不作為甚至腐敗。三鹿之後陰魂不散的“三聚氰胺”,以及“激素門”中的“無檢測標準”等,無一不透著一股子失職與瀆職的邪門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