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方國

”即《禹貢》所云黃河“至於碣石入于海”。 積石、碣石,讀音相近,所以《大荒北經》中河水所入“積石山”,就是《禹貢》“至於碣石入于海”的碣石山。 ”

渤方國

夏商時期“渤方國”的活動範圍,關於“渤方國”,金岳先生髮表在《滹沱河商族方國考——論燕初並滅商族方國》(1995年《文物春秋》)說,渤方國的地理位置“相當於漢代的渤海郡……河間以東,至於滄州,北至通縣、安次(廊坊)以南,南至山東無棣縣,濱海之地皆是,治今滄縣。” 《河北通志》“第二章 夏商周時期的河北”(http://www.hebsky.gov.cn:82/zjxz/s22.htm)也有相似的論述。

渤、博二字,發音相近,筆者認為《山海經·海外北經》中的“博父(夸父)國”極可能就是包含古無棣在內的“渤方國”。古黃河從“渤方國”流入渤海。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曰:“河至冀州,分布為九河,下至滄州,更同合為一大河,名曰逆河,而夾右碣石入於渤海也。”
《海外北經》說“禹所(導)積石之山在其(博父)東,河水所入。”即《禹貢》所云黃河“至於碣石入于海”。
何幼琦先生在【《海經》新探】中也指出:“排除了各種錯誤的說法,可以確定,在《海經》的時期,河水是奪馬頰河入海的,河水所入的積石山、碣石山,就是今天無棣縣的馬谷山。” 徐南洲先生在【《山海經》——一部中國上古的科技史書】也說《海外北經》中的禹所積石之山“可能即今山東無棣縣北的馬谷山。”
在渤方國境內海濱只有一座玄武岩孤山,就是今山東無棣縣境內的碣石山(唐宋時改稱“馬谷山”),這與《山海經·大荒北經》中所說的“禹所積石之山在博父東”恰好相互印證。積石、碣石,讀音相近,所以《大荒北經》中河水所入“積石山”,就是《禹貢》“至於碣石入于海”的碣石山。即今山東無棣境內的《禹貢》碣石山。
正如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黃盛璋教授所說:“《禹貢》另一個碣石在冀州。……今天津市以南,除了無棣縣馬谷山外,古黃河口都沒有山,因此後代也有以馬谷山為《禹貢》冀州之碣石。” (黃盛璋《碣石考辯》1979年第6期《文史哲》) 有人對黃盛璋教授的這一正確論斷感到不滿,用略似耳提面命口吻說道:“我們在考辨碣石時,切不可像黃盛璋在寫《碣石考辨》時那樣,斷章取義地解釋‘《禹貢》之碣石’,輕而易舉地拿出南轅北轍、似是而非的論斷來。”( http://jieyangren.blog.hexun.com/2149375_d.html【“《禹貢》之碣石”非兩地】)但現代學術界的考證必將會進一步證明黃盛璋教授的論斷的唯一正確的結論——無棣馬谷山即《禹貢》碣石。
說渤海的來歷很可能來自渤方國的古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