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易水[陳子龍詩作]

渡易水[陳子龍詩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渡易水》是明代詞人陳子龍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寫出了豪邁之士為國盡忠的壯懷激烈的意志;後兩句與前兩句進行對比,感嘆物是人非,山河破碎。全詩悲壯慷慨,蒼涼沉痛,表現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氣節。

作品原文

渡易水

並刀 昨夜匣中鳴 ,燕趙 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潺 雲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易水:源出河北首易縣西,東流至定興縣西南與拒馬河匯合。古時是燕國南部的一條大河。

並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產的刀,以鋒利著名,後常以之指快刀。指寶刀、寶劍。

匣中鳴:古人形容壯士復仇心切,常說刀劍在匣子裡發也叫聲。

燕趙:戰國時的兩個諸侯國,分別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區。古時燕趙出過不少俠客義士,乾出了很多悲壯的事情。韓愈《送董邵南序》:“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潺潺(chán chán):河水緩緩流動的樣子。

荊卿:即荊軻,戰國時衛國人。被燕太子拜做上卿。太子丹了去秦國行刺秦王,並親自送他渡過易水,行刺未成被殺。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1.

易水:源出河北首易縣西,東流至定興縣西南與拒馬河匯合。古時是燕國南部的一條大河。

2.

並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產的刀,以鋒利著名,後常以之指快刀。指寶刀、寶劍。

3.

匣中鳴:古人形容壯士復仇心切,常說刀劍在匣子裡發也叫聲。

4.

燕趙:戰國時的兩個諸侯國,分別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區。古時燕趙出過不少俠客義士,乾出了很多悲壯的事情。韓愈《送董邵南序》:“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5.

潺潺(chán chán):河水緩緩流動的樣子。

6.

荊卿:即荊軻,戰國時衛國人。被燕太子拜做上卿。太子丹了去秦國行刺秦王,並親自送他渡過易水,行刺未成被殺。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白話譯文

鋒利的並刀昨夜在匣中幽幽鳴,燕趙的悲歌最能表達壯士心中不平。

而今的易水潺潺流淌映著白雲青草,可惜這裡已無處送別像荊軻那樣的壯士賢良!

創作背景

明思宗崇禎十三年(1640),詩人母喪服滿,這時,建州女真族統治者已改國號“清”,對明王朝虎視眈眈,窺伺已久;國內義軍風起雲湧,威逼京城。內憂外患,交並而至。陳子龍由家鄉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赴京途中過易水的時候,有感於一千八百多年前荊軻的慷慨悲歌,從容為國犧牲,激情難已,感慨系之,於是援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前兩句寫出了豪邁之士為國盡忠的壯懷激烈的意志。言志二句:“並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志由物顯,報國的急切願望由並刀夜鳴來展現,雖壯懷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論,粗獷叫器。將懷古詠史緊密結合時事與胸中報國熱忱,是此詩最大的特色。詩人由易水想到古代的英雄荊軻,想到他慷慨赴死的壯舉,油然激起自己奮發向上的豪情鬥志。

後兩句與前兩句進行對比,感嘆物是人非,山河破碎。抒情二句:“易水潺潺雲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情因景生,憂世憂時之情由所見易水景象引出。詩人借易水興感,顯然是為了說明那些統治者醉生夢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樂,早就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可憐”一詞,仿佛是為荊卿惋惜,其實,是為了抒發那種知音難覓、報國無門的憤懣。在荊軻活著的年代,對強敵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詩人卻只能用“可憐”來表達英雄失路的悲哀,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由易水故事,想到目前女真入侵,國家危機四伏,卻無英雄挺身救國,觸動胸中濃郁的懊喪與失望,從而產生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憤慨。

全詩悲壯慷慨,蒼涼沉痛,表現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氣節。達首詩懷古感今,明朗顯豁,語言流暢,把對現實政治的強烈抒情融於深沉的詠史之中,洋溢著磊落不平之氣。這種憂國憂民、悲壯憂鬱的詩格,正是晚明愛國詩作的主旋律。

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古籍所研究院錢振民:“借古傷今,是這首詩的顯著特色。詩人信手拈來為人熟知的古人古事,抒寫胸中的感慨和對師長的思念,大大增強了詩的感染力,全詩籠罩著一層濃重的感傷色彩。”(《歷代絕句精華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陳子龍(1608-1647),明末官員、文學家。初名介,字臥子、懋中、人中,號大樽、海士、軼符等。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進士,曾任紹興推官和兵科給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投水自殺。他是明末的重要作家,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擅長七律,絕句寫得也出色。詞也相當有成就,開啟清詞中興的帷幕。有《陳忠裕公全集》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