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渚,音zhu,但當地人都稱為chu(音楚),渚河為古潁河的一段。有史為證:
“渚河,在縣北三十五里,一名小河。源出河南府登封縣穎谷。東經鄭州至襄城,為渚河,又東經臨潁西合沙河入淮。”
——《郾城縣誌》 明崇禎十年
“……郾之害非獨此也,沙河經其南,渚河流其北。渚即穎也,起源廣而委狹,經郾地者屈曲若蚯蚓之蟠。委狹則多溢,勢曲則易決。障之不可,排之無地,其大患矣!渚河之南殷之北則曰土壚河……”
——《郾城縣誌》 清乾隆十九年
“渚河即穎水。《一統志》穎水在河南登封縣穎谷東經鄭州至襄城縣,為渚河。有三源,中源在登封少室山,右源出山之南溪,左源出西南之陽乾山。《明史》禹州北有穎水,下經襄城,一名渚水。至臨潁合沙河。其雲至臨潁合沙河者,渚自臨潁入郾,曲折行境中一百二十里又東入臨潁然後入沙河也。今時考之,則自臨潁杜曲集入郾境。河南岸屬郾,北仍屬。穎水小商橋南北岸皆郾境,至黃連城又入臨潁界,至西華縣孫家嘴入沙河。渚水源闊委狹,行郾境者為灣,四十有八。故多潰決,然地形高,臨潁界陂水不至郾者得其力焉。又濁流所奔即成沃壤。郾人謂渚河有利害雲”
“趙家灣堤渚河南岸,渚河自襄城穎橋以上河流寬深,自王曲集入郾境多曲又甚狹。而北岸在臨潁界者地勢高,郾境在南岸。甚畀土脈鬆浮,故獨受決口之害。乾隆十六年,趙灣決,知縣傅豫與民夫堵築頂沖處建月堤一道。”
——《郾城縣記》民國二十三年
“同治七年四月初五,大風盡晦,穎水南溢決口二,土壚河北溢決口一,六月初四大雨毀房屋無數。
光緒元年三月十九日,土壚河岸陷泉涌十餘里……是年(光緒二年)渚河決於余灣改流,余灣在洪陳店之北,決後斜入土壚河,渚之下游皆淤平,近岸居民鹹於其間懇田種樹。”
“自余灣東北過丁灣過大張灣迤而南行東北直魏灣,乃降而南行東過尚莊又南行西過劉孟莊,又南行東過洪陳店,又南行西過小楊莊,又南行東過大楊寨,又南行西過白莊,又南行至栗家橋之西而入於土壚河”。
“其故道之東行者過丁灣,又東行南過大張灣,過魏灣過呂灣過小李灣過盧張灣過小田莊過小商橋南寨,過史灣過王灣。自王灣西北岸皆臨潁境,又東行南過胡灣,北過張灣。至張灣乃入郾境。又東行北過小朱莊,過大朱莊,過海莊過張莊,又東行南過宓橋,又東行北過宓莊,又東行南過馬莊,北過郭橋。過橋又東行南過婁莊北過郭莊。又東行南過李莊,又東行北過陳橋,又東行南過惠莊,又東行北過陳灣。又東行南過渚陽寨,北直臨潁黃連城而入西華界。”
——《郾城縣記》民國二十三年
郾邑村落星羅棋布,但大多沿河流兩岸居住。舊時靠近河流,既解決吃水用水問題,又便於灌溉。河流的命運和村莊的命運息息相關,河流溫順,則鄉民安居樂業;河流暴虐,則百姓苦不堪言。宓莊在渚河北岸,與南岸有橋樑相連,謂之宓橋。
渚河,舊指潁河。土壚河亦稱潁河,應為渚河改道後改稱。渚河自光緒二年(1876年)因余灣決堤改流之後,下游淤塞,漸成枯河,距今已近一百四十年。渚河既在沿岸形成沃土,又因郾境內狹窄委狹,經常決口成災。
渚河在光緒二年斷流後又通流過一次,後漸枯。今河道漸淤成平地,但某些地段河床較深,河流輪廓分明。渚河自商橋以東河道蜿蜒曲折,所過之地皆稱某灣,流入宓橋後稍顯平直(宓橋至商橋僅十里路,舊時雲若沿河而至則八十餘里,徒步一天也不能到達商橋,足見宓橋至商橋段河道之曲折狀)。舊時河堤很高,民居多建於高處。沿渚河村落名稱帶有明顯的水居特徵,或謂之“橋”,或謂之“灣”(舊有渚河十八橋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