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爐呈不規則卻十分對稱的長圓形,提梁彎曲的形狀與爐身的造型相協調。爐身四面開光,兩兩相對。開光內黑漆地,其上以金漆描繪不同的山水圖景。畫面構圖講究,布局疏朗,遠山近石、亭台樓榭、草木飛鳥都描繪得細緻入微,宛如工筆畫,風光旖旎的山水圖雖濃縮於方寸之間,卻透露出飄渺深遠的意境。開光外之邊飾則用描金彩漆的技法描繪纏枝花卉紋。口沿內掛銅膽。蓋面為銅絲編結而成的密網,用以通風換氣。底心有一圓孔用以散熱。
手爐是人們冬季常備的用於暖手的器具,一般以圓、橢圓形為基本形狀。其結構分外殼和內膽兩層。外殼可運用不同的工藝進行製作和裝飾。內膽為銅製,架於外殼的口沿之上以備燃碳。熱量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進行傳導,使外殼既溫暖又不燙手。
目前從傳世品看,最早的手爐出現於明晚期,是由銅器名匠胡文明和張鳴歧製作的,前者以鏨花工藝見長,後者以器物純正的皮色取勝。清代宮廷中,製作手爐的工藝品種明顯增多,有琺瑯、漆器、銅器等,因此呈現的藝術風貌也多種多樣。其中漆器的製作量極少,這與其材質不耐高溫有直接關係。清宮珍藏的手爐內膽中都殘留有灰白色的炭灰,然而這件手爐的內膽卻異常潔淨,沒有任何使用的痕跡,可見它並非暖手的實用器,而是用以觀賞和陳設的工藝品,正因此其製作考究,畫面精美。此手爐雖無雍正款識,但根據描金的用色和畫面的繪畫技巧,應是雍正朝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