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鹹豐青花瓷

清鹹豐青花瓷

清鹹豐青花瓷是清朝鹹豐年間,景德鎮官窯燒制的青花瓷器。

注釋:圖為故宮博物院

清鹹豐青花瓷清鹹豐青花瓷
清鹹豐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一、概述

鹹豐朝(公元1851—1861年,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共11年,政治腐敗,經濟衰退,英法聯軍入侵,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興起,此時景德鎮正處於交戰地區,故御窯廠在鹹豐五年(1855年)基本停燒,目前所見鹹豐官窯瓷器多是在鹹豐五年以前燒制的,數量極少。

二、胎釉

總體來說小件瓷器胎子輕薄,稍粗松;大件瓷胎厚重粗松。修胎不精細,口沿較厚,其餘地方厚薄不均。釉麵粉白或泛青,基本上都是稀薄的波浪釉。
官窯器胎體輕薄,胎質疏鬆,釉面白,釉層薄,缺少瑩潤感,常見“波盪釉”。
鹹豐早期民窯青花瓷與道光青花瓷相似,胎質較細。晚期則粗松、笨重。啄器口沿處顯厚,腹壁較薄,胎質疏鬆不夠堅緻。釉面與道光時相仿,以稀薄的波浪釉為主,早期釉色較白,晚期白種泛青。

三、青料

初看顏色深沉穩定,或略艷,或偏黑灰,沒有層次感;細看就覺得青花色像浮在釉面上。
官窯器使用國產青料,呈色鮮艷,有的藍中泛紫。鹹豐後期,青花呈色變淺、漂浮。
民窯器的呈色與道光時相似,精細青花瓷呈色鮮艷,粗工青花瓷呈黑灰色、淡藍色,多有漂浮感。

四、造型

鹹豐朝官窯器形沒有創新,基本是延續道光青花風格,常見的有賞瓶、撇口瓶、大小雙耳瓶、玉壺春瓶、方瓶、葫蘆瓶、觚、渣斗、爐、罐、缸,各式盤、碗(撇口、敞口)、花口花盆、端把茶壺等。據清宮內務府檔案記載,鹹豐年間的宮中用瓷主要是鹹豐三年(1853年)和鹹豐四年(1854年)燒造的。民窯的器形較多,主要有玉壺春瓶、賞瓶、折腹瓶、四方瓶、雙耳瓶、罐、花盆、香爐、花口尊茶壺以及各種盒子等,還有生活用具。

五、紋飾

官窯器主要有纏枝蓮、鴛鴦蓮花、竹石芭蕉、蘭草、勾蓮、折枝花、松竹梅三友圖、竹石芭蕉、雙龍戲珠、雲龍、雲鳳、夔鳳、雲鶴、花蝶、八仙、八寶、仕女、八卦、嬰戲、人物、梵文、壽字、三星、壽星、博古等紋飾。寓意紋飾有:太平有象、三羊開泰、五子奪魁、五穀豐登、蝴蝶探花等。纏枝蓮花布局疏朗,層次清晰,但畫的呆板不活潑,枝幹看不出粗細、頓挫的變化,繪畫技巧上缺乏功力。人物描繪採取誇張手法。整體藝術水平不高。民窯器題材有花鳥、雲龍、團龍蘷鳳雲蝠雲鶴、山水,八卦、壽星、八仙、嬰戲等。人物形象大多生硬,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稱“鷹鉤鼻”。這種特殊誇張的手法,為鹹豐時較典型的時代特徵,並沿用至同治時期。山水層次欠清晰,無立體感。

六、款識

鹹豐官窯青花瓷款識,以楷書為主,字型柔美秀麗,一般沒有圈或框,多數是青花“大清鹹豐年制”六字楷書款,堂名款很少。民窯有年號款,“大清鹹豐年制”,楷書與篆書並用,以楷書為主,篆書為輔,六字或四字二行。還有印章款,篆書多圖章式印款,有的較草率,甚至連筆畫都不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